張艷秋?尤廣杰
【摘要】當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往來與交流時,其所用語言就會或多或少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 并從其他語言中借用某些有用的成分,英漢詞匯中出現了大量的新詞新義。本文將主要探討英漢詞語互借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從語言學、語用學及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對英漢詞匯借用現象進行梳理和剖析,指出英漢詞語借用必將隨著跨文化交流的發展而發展,也必將促進各民族間的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英漢互借詞;語言接觸 ; 跨文化借用; 跨文化交流
【作者簡介】張艷秋(1970.4-),女,回族,吉林市人,大連民族大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跨文化交際。尤廣杰(1979.10-),女,滿族,遼寧大連人,大連民族大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2019年大連民族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一般項目:新《外語國標》視野下高校英語專業培養兩個“創新”為核心的英語教學改革,課題編號:YB2019043。
詞匯的新陳代謝主要有三種方式:創造新詞語同時淘汰舊詞語;擴大或者縮小詞語的原有含義;向他族借用有用的詞語。后一種語言活動的結果便產生了借詞。借詞, 又叫外來詞,包括語內借詞和語際借詞。語言接觸中最常見的就是詞語的借用,每一種語言都有一定數量的借詞。雖然英語和漢語屬于兩個不同的文化圈和不同的語系 ,但代表西方文明的英語文化必然要和代表東方文明的中華文化發生碰撞,其結果是漢語吸收了大量的英語詞匯,而英語也吸收了很多漢語詞匯。
一、英語、漢語詞語借用的表現形式
英漢雙方借用并吸收對方民族的詞匯,促進文化多樣化。由于語言的語法系統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文化上的借用主要是通過詞匯來完成的。借助語言學研究方法,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英漢兩種語言借用的不同表現形式。
1. 英語引入借詞的主要形式。
(1) 音譯借入:這種引入介詞的方式在英語中十分普遍, 大量英語中漢語外來詞都通過音譯而產生。如: typhoon(臺風)、chipao旗袍、wushu( 武術)、kungfu(功夫) 、Tian An Men(天安門)Gate of Heavenly peace)、litchi( 荔枝)、yulan( 玉蘭)、ginseng( 人參) 、longan(龍眼)、kowtow(叩頭)、yin(陰)、yang(陽)、li( 里, 中國傳統長度單位) 、Pinyin( 拼音)等。
(2) 意譯借入:意譯在英語中是一種常用的引入借詞的方式。意譯詞與原詞在詞素構成上保持一致, 而其發音與原詞無關。如: 漢語中的走狗、文化大革命、紙老虎、一國兩制、三個代表分別被譯成Running dog, Cultural revolution, Paper tig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ree Representatives.
(3) 半音譯半意譯借入:這類借詞是音譯與意譯的結合。如: tung oil(桐油) 、Beijing Opera(京劇) , tung, Beijing 來自漢語詞匯, 而oil(油) , opera(劇) 則來自英語詞匯。從美國尼克松總統1972年訪問我國開始,美國便興起了中國熱,許多中國特色的詞匯直接以漢語拼音的形式進入英語。
2. 漢語引入借詞的主要形式。
(1) 音譯法:現代漢語的英語外來詞中, 除了人名、地名、國名外, 還有一些其他詞也用音譯的形式, 如基因( gene) 、伊妹兒( E- mail) 、納米( nanometer) 等等。不但新產生的詞多用音譯的方式,已經意譯的詞有的又變成了音譯。如: Carton, 早期曾被音譯為“卡通”,后意譯為“動畫片”,一直流行了幾十年, 而近年來, 卻又以“卡通”一詞取而代之。
(2) 半音半意: 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復合外來詞, 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譯, 后部分采用意譯, 如: 呼啦圈( hulahoop)、因特網( internet) 、唐寧街( Downing street) 等。另外一種是前半部分采用意譯, 后半部分采用音譯, 如: 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 、奶昔(milkshake) 等。
(3) 音譯附加漢語語素:謝耀基指出現代漢語的多種構詞方式中, 以附加法( 即詞綴法) 受西歐語言影響最為顯著。現代漢語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外來的對譯詞綴, 而且是主動地把外來詞重新分解成語素,其中一些分解了的語素逐漸虛化而成為很有生命力的詞綴, 如現代漢語的詞綴“-巴”源于英語借詞/巴士( bus),能派生出許多詞如:大巴、中巴、小巴、冷氣巴等等。
(4) 音意兼顧:即選用接近外來詞詞義的漢字進行轉寫。漢語作為表意文字具有很強的審美意味,美國有一種叫Revlon 的化妝品被巧妙地譯為“露華濃”。露華濃一詞取自唐朝詩人李白《清平調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這種歸化的音意兼顧, 堪稱兩全其美, 體現了漢語在吸收外來詞時特有的漢化處理功能。
(5) 英文字母縮寫形式:將一個詞縮短是英語融入現代漢語的一種普遍構詞現象, 其簡縮的途徑是把各種詞語的關鍵性詞素抽取出來簡縮而成, 如音樂電視MTV(Music Telev-ision) 、世界衛生組織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托福TOEFL(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VCD( Video Compact Disc) 等。
二、英漢互借詞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 ,與之相應的語言便應運而生。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 外來詞更是以不可阻擋之勢大量涌入,在極大地豐富了英漢語詞匯的同時, 對原有的詞匯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以近20年為研究時段,外來詞在英漢語中的發展趨勢大體呈現以下相同之處。
1.速度快, 范圍廣。隨著世界各國的商貿、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使得新觀念, 新事物也通過廣播、電視以及網絡傳輸到語言中, 使得各國之間的交往變得快捷、方便,加速了語言的交流速度。英漢語借用外來詞的特點是速度快, 范圍廣,而且外來詞的范圍也涉及諸多領域。
2.國際影響大。隨著英漢互借詞數量的增加和范圍的擴大, 外來詞在各自的語言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目前,對英漢互借詞的學術關注度整體呈上升趨勢,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在跨文化交流中外來詞的重要性及其對語言與文化傳播的潛在影響,我們對英漢互借詞的認識也必將深入。
3.英漢語外來詞的形式更加多樣化。漢語引入外來詞經歷了從音譯到意譯, 又從意譯到音譯的反復,而隨著社會的發展, 音譯詞又占了上風, 成為外來詞的主流, 與多種借用形式并存。英語中的漢語借詞也由最初主要的音譯逐漸發展為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意譯。
三、英漢詞語互借對跨文化交流的影響
英漢借詞詞語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使得大量的表達中國獨特事物的英語詞匯不斷出現。同時,大量的漢語詞匯也進入英語詞語中,特別是中式英語已經被詞典所收錄,表明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可。
英漢雙方的詞匯互借, 是民族之間物質文化交流、制度文化交流和心理文化交流的記錄和印證,是跨文化交際發展的必然結果。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性質決定了語言的發展只能是漸變的,其中與社會發展聯系最直接的是詞匯 ,所以詞匯對社會發展的反應最為靈敏 ,起著歷史見證的作用。應該說,英漢詞語互借在豐富了雙方語言文化的表現形式的同時, 英漢詞語互借使語言文化更加生活化和鮮活化。認知借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 可以幫助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促進民族間的相互交流。
四、我們應持的態度
我們可以預言 :在未來的幾十年里 ,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的互相借用現象將更加頻繁 ,范圍更加廣泛 ,即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英漢借詞問世。世人需要有積極包容的態度去看待并接受這一語言現象。
開放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對于外來語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 它不應是一種嚴格的取舍。外來語 (主要是英語 )詞匯豐富, 詞綴靈活多樣,對它們的借用, 不僅可以豐富漢語的表現能力, 而且便于國際間的交流與溝通。盡管外來語對現代漢語產生了沖擊, 但漢語并未像某些語言學家擔心的歐化和異化, 相反, 外來語的進入擴充了漢語的詞匯量, 豐富了漢語的表達能力。漢語作為世界上最為獨特的文字系統和其悠久歷史,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深入, 漢語也必將受到世界更廣泛的關注。
參考文獻:
[1]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