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譯者的身份比喻入手,認為翻譯活動的主體間關系構成譯者的責任,同時根據兒童文學的翻譯的特殊性,提出兒童文學譯者需要承擔對委托人、目標讀者以及文化規范的責任。
【關鍵詞】譯者;責任;兒童文學翻譯
【作者簡介】肖士欽,男,1991,漢,湖南衡陽人,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大學英語教學。
一、譯者的身份比喻與身份語境
比喻是人類的一種基本認知方式,通過聯想,把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聯系起來,借助更生動、具體、淺顯的事物來認識抽象晦澀的事物。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具有多重身份,對譯者身份的全面認識從來不是易予之事。因此,通過比喻使譯者身份具體、淺顯化,是認識和闡釋譯者身份及其意義的有效途徑。
就中外有關譯者的比喻來看,譯者身份的比喻形形色色,不同比喻和形象均可反映不同的譯者身份特征和意義。(譚載喜,2011:118)但對譯者身份的比喻主要著眼于譯者與翻譯活動參與者之間的主體間關系,這種關系在譯者選擇這個身份起便存在了,此時譯者獲得了相應的規定義務,即責任。另一方面,這種主體間關系決定我們必須從譯者本身的身份與其他翻譯活動參與者的身份來認定其責任的內容。
翻譯和單語環境中的交際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面對的是兩種文化的不同語境,翻譯活動就是在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過程中發生的。翻譯研究中,必須彰顯翻譯活動參與者作為行為主體的作用,翻譯語境研究就其本質而言應該是翻譯主體認知視角下對語境諸因素的觀察和描寫(李運興,2009:50)。因此,翻譯活動也可以視作一個譯者以其個人語境視角對翻譯活動的其他主體語境視角進行觀察、認知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核心在于譯者在相關語境中與這些主體之間關系的認知。
對于譯者的身份語境的分析是我們對譯者責任的認識的前提,本體不變,喻體隨語境變化而改變,譯者的責任解讀也不應當固定在一個層面上。由于譯者的身份因其所面臨的責任對象而發生改變,伴隨著每種譯者身份的構建和使用,對譯者身份的比喻也就因此容易被理解,責任分辨就更為清晰。
二、譯者的責任
在以上有關譯者身份比喻和譯者身份語境的討論部分,我們不是從譯者行為的共同特征中歸納出譯者身份的,而是從翻譯活動中譯者對翻譯活動其他主體的語境視角進行觀察、認知的過程中把握譯者身份,并認定其責任具體內容的。
作為譯者,在翻譯活動開始的那一刻起,便承擔了相應的責任,即所有因譯者的翻譯活動關聯起來的各方所要求的責任。(陳志杰,易松明,2011:75)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同時以多重身份存在,與不同的主體構成復雜的主體間關系。“相對于原文作者而言,他是解釋主體;相對于譯者讀者而言,他是譯作主體;相對于委托者而言,他是受委托主體;同時他還是在原文文本轉換成譯文文本的過程中表現出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的主體”(劉衛東,2008:97)。從這個角度而言,翻譯過程就是譯者的責任選擇過程,對他者的責任承擔。此時,譯者的責任選擇格外引人注意,畢竟,譯者的責任到底要落到譯者的行動上來。譯者的責任意識,最終都要外化為行為,這是我們討論譯者的責任之意義所在——獲得更好地譯文。
三、兒童文學譯者的責任
1.兒童文學翻譯。兒童文學是一種以愉悅與教導青少年為目的的文學體裁,在整個文學系統中與成人文學密切相關卻又相對獨立。兒童文學的翻譯也屬于廣義的文學翻譯,但正如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的關系,兒童文學翻譯也有其自身獨特之處:首先,兒童文學翻譯的目標讀者更清晰明確,但兒童的認知水平、閱讀能力、心理個性、對原文語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等都與成人讀者有極大差別;其次,目標指向的區別。兒童文學定位于兒童能夠并樂于接受,如此譯文的可讀性也是一大考驗;再次,文化底蘊的差異。不同文化對于兒童的成長有不同的期待,定位也不一致,而兒童文學強調以兒童為本位,這就形成譯者認知與目標語所屬文化兒童實際地位的落差;最后,兒童文學翻譯必須遵循這類文學作品的基本職能:道德知識文化的教育,以及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譯者不得不慎重考慮用詞、語體、風格等。這些方面對兒童文學譯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2.兒童文學譯者的責任。在兒童文學翻譯活動中,委托人、作者、讀者、文化等因素的集合形成譯者的身份語境,并與譯者形成主體間關系。伴隨著不同主體關系的構建,譯者身份發生變化,責任也發生變化。
(1)譯者有完成委托人要求的責任。翻譯活動的委托人是指將翻譯活動委托給譯者的主體,委托人從原文文本、翻譯目的、翻譯要求、目標讀者等方面提出要求。作為翻譯活動的發起者,委托人與譯者的互動貫穿翻譯活動的整個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翻譯過程和翻譯結果。
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完成委托人的要求是譯者的首要責任,因為委托人作為翻譯活動發起人,在譯者的翻譯行為發生前便已制定好翻譯目的、翻譯策略、翻譯要求、讀者對象等,譯者必須在這些規定范圍內進行翻譯。此時,翻譯不是尋求譯文與原文的對等,而是用一個能替代原文文本的譯文文本來達到委托人的要求。如何對待原文文本,采取何種翻譯方式、如何處理文化差異問題等,均是譯者對委托人需要履行的責任。當然,委托人的要求有時會與譯者的翻譯習慣形成沖突,此時譯者不得不履行責任,滿足委托人的要求,以期達到委托人的預期效果,實現成功的翻譯。
(2)譯者有滿足目標讀者需求的責任。相比成人文學,兒童文學作品的目標讀者群體更清晰明確,兒童文學作品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是譯者對目標讀者承當的重要責任。另一方面,兒童文學的譯者都是成人,其認知水平只可能無限接近兒童的思維特征和理解水平,兒童的興趣、心理需求等都需要譯者依靠細心揣摩和實際體驗來正確認識。在兒童文學譯者的認知視野里,應當有一個充分勾勒的讀者形象——性別、年齡、閱讀興趣、理解能力、成長背景等,以便采取合適的兒童化的語言,生動活潑,兼具文采和童趣。
為了滿足目標讀者的需求,譯者必須照顧其閱讀情趣和接受能力。一般說來,譯者經常采取以下幾種方式:一是盡量使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來傳譯原文;二是對原文中含混的、晦澀的語言做出明晰化處理;三是對原文中某些特有的語言文化現象用注釋加以說明。(孫致禮,2007:16)就兒童文學翻譯而言,譯文的語言要求兼具文采和童趣,切忌用過于口語化的詞匯,力求語言生動、可讀性強。如果原文行文生澀,要能夠從少年兒童讀者閱讀習慣的角度進行語意表述,不必拘泥于遵循原文的語序和用詞,能靈活表達意思即可。最后,由于文化上的差異,目的語讀者對于原語讀者耳熟能詳的內容卻不知所云,尤其是兒童讀者,此時加注解釋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對于少年兒童讀者,在滿足他們的閱讀情趣和接受能力的同時,譯者還承擔培養提高的責任。兒童文學的獨特藝術價值便在于幫助提升少年兒童的審美、認知能力,拓寬其視野,增長見識,譯者應該能影響讀者,提高讀者,讓少年兒童充分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精彩。在讀者至上的時代,兒童文學翻譯尤其如此。
(3)譯者有遵守雙語文化規范的責任。翻譯活動中對文化因素的處理方法主要可以分為兩類:歸化與異化,前者以目的語文化為中心,后者則為源語文化。就兒童文學而言,作者的主要創作意圖在于寓教于樂,主要通過情節設置和人物塑造實現,語言的作用反倒退居其后。情節設置和人物塑造與創作者所處文化息息相關,尤其是意識形態、詩學和文化規范等。從語言來看,譯者也負有幫助兒童語言發展的責任,譯文中“拗口”“生澀”的語言容易對處于語言發展期的兒童造成干擾;而從心理發展來看,兒童的心理狀態不穩定,思維尚未成熟,過多的異域文化容易影響他們的閱讀興趣和信心,所以譯者要注意從目的語的語言文化規范出發,避免過度“異化”。
另一方面,翻譯又是一項跨文化交際活動,譯者在這項活動中成了一個溝通兩種文化的“大使”,身處異國他鄉,而心系祖國,又“被寄予厚望,總是被打上其所處時代和目的語文化的烙印”。因此,為了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活動,兒童文學中的文化因素應該適當保留,同時保證兒童能讀懂,不會誤解。
簡言之,在兒童文學翻譯中,譯者需要遵守兩種語言的文化規范,在維護目的語的文化傳統、保證兒童讀者的閱讀體驗以外,還需謹慎對待源語文化,而不能肆無忌憚,隨意破壞。這是譯者負有的一種雙向的責任。
四、結語
委托人、讀者、文化等構成兒童文學譯者的身份語境,規范、制約和平衡譯者活動,構建起譯者對翻譯活動主體的責任。面對有限的責任范圍,以及為兒童讀者呈現出最優雅的譯文的初衷,譯者在各種制約因素中尋求一個立足點,不斷的輾轉騰挪,好似那戴著腳鐐起舞的芭蕾舞者。
參考文獻:
[1]譚載喜.譯者比喻與譯者身份[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33(03):116-123+209.
[2]孫致禮.譯者的職責[J].中國翻譯,2007(04):14-18+94.
[3]肖士欽.譯者語境視野下的漢語成語英譯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