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琳琳 易慶艷 唐丹
摘 要:本文通過對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主要根據同學們對待感恩的看法以及在活動中的感受和收獲,分析感恩對大學生的生活及發展的影響。旨在大量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對感恩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進行深入分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畢業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奉獻社會。
關鍵詞:感恩;分析;正確價值觀
感恩,是一種品德;感恩,是發自內心地對別人的感激;感恩,是做人基本的禮貌;感恩,是人生最大的學問。感恩,絕不是對所受之恩的簡單回報,對大學生來講,它是種自立意識、更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因此,對同學的感恩意識培養在教育中尤為重要。針對于此,展開本次對我校本科生的問卷調查。
學生感恩意識調查表的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感恩是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品質,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學生們普遍認為,受人恩惠理應表示相應的感謝。
在校本科生中有一半為獨生子女,40%的同學對感恩節具體時間不太了解,但這并不代表同學們沒有感恩意識。從調查結果來看:
1.同學對自己父母的了解程度較高,但是,對于父母不知感恩的意識依然存在。眾所周知,父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父母也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然而作為子女對父母的了解又是如何,通過我們的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父母的生日、喜好等基本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有75%的大學生表示非常清楚或比較清楚;19%的大學生不怎么清楚;而只有6%的大學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喜好。整體來說,當代大學生對父母的感恩意識很強,都對父母心存感激,但有些人不會表達出來,也沒有意識到應該為父母做點什么,如經常打電話,在父母生日的時候表達祝福。父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影響我們最大的人,我們應該學會表達對父母的感激。
2.絕大多數同學和父母相處融洽,經常進行有效溝通;但也有少數同學與父母關系僵硬。大多數同學都會經常與父母聯系、進行溝通談心,通過此舉增加了相互間親密關系。但也有10%的同學認為自己與父母代溝較深,缺少溝通,共同語言少;2%的同學與家里幾乎不進行聯系,這些應該一起我們重視,多對學生進行開導教育。
3.學生普遍表示,將來要好好回報父母。有93%的學生表示長大后要回報父母;對于父母的辛勞付出表示非常感激,理解父母的學生占到84%,這些都表現了當代大學生對于父母較高的感恩意識。但是,與此同時一些不知感恩的意識還是依然存在的,應該提起我們的重視。問卷結果顯示6%的同學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當我們問及作為子女,認為目前對父母最大的感謝是什么時,50%的同學選擇了“懂事、聽話,做個好孩子”;16%的同學認為只要好好讀書便可。我們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對于父母的付出是充滿感恩的,但是似乎忽視了表達感恩之情、回報父母的方法。讀好書,努力干一番事業,為家人爭光固然是我們回報父母的一種方式,但是對于父母精神上的回報更是不容忽視的。
4.同學普遍對老師心存感恩,但在情感表達方面略有靦腆。從調查結果來看:95%的同學認為教師節應該向老師表示感謝,但有部分同學無法和老師取得聯系,有極少數同學認為沒必要對老師表達感謝;路上遇到老師時絕大多數同學會主動向老師問好,但是當遇到曾經批評過自己的老師時,這一比例有所下降,有30%的同學不好意思向老師問好,有2%的同學不愿向老師問好。在被問及對辛勤培育老師是否表示過感謝時,99%的同學認為應該感謝老師,但有58%的同學僅僅是心里感謝并未向老師表達出來。從上述結果顯而易見絕大多數同學對老師心存感激,但有很多同學并未向老師表達出自己的感激之情。
5.感恩社會方面不同同學有不同的想法,但大多數同學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在服務社會方面,同學大都具有較高的道德意識與奉獻精神,但仍有少部分同學服務社會的意識淡薄。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大多數同學會考慮集體利益,45%的同學表示會優先考慮集體利益;大多數同學都有較強的道德觀念,在日常生活中97%的同學感激清潔工的辛勤工作而自覺不亂扔垃圾,96%的同學在公共場會自覺遵守規則,乘坐公交時,如果車上有殘疾人、老年人、孕婦或者抱小孩者,95%的同學會立即起身讓座;在公共場所絕大多數同學都會自覺遵守規則……由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同學道德觀念和服務意識較強。
6.幫助他人、關心他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同的同學在展現自己對他人的幫助、關心時有不同的觀念和方法。如參加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96%的同學表示會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但接近一半的同學認為更應該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如去孤兒院、養老院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日常生活中面對他人的求助時,98%的同學都會盡力幫助他人,有部分同學不方便時,會婉言拒絕。可以看出同學們大都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他人、關心他人,但在具體觀念和方法上每位同學不盡相同。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同學有較強的感恩意識,但仍有少部分同學感恩意識薄弱。學生缺乏感恩意識主要表現在漠視父母養育之恩、漠視師生之恩、漠視社會關愛之恩。
感恩意識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需要教育來幫助他們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對其回饋以感恩的眼光,從而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進而轉化為行為。感恩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正面教育、事跡感染、環境影響的結合體。當今社會信息傳遞速度驚人,大學生又是獲取、接受信息能力最強的人群之一,很容易受到社會的感染,所以應注意宣傳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加強對學生的開到教化工作,使每一名同學對家人、對老師、對社會都有強烈的感恩意識;使每一位同學人人懷有感恩之心,處處心生感恩之情,學會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生,學會把孝心留給父母,把關心留給他人,把愛心獻給社會,把忠心留給祖國,把信心留給自己。
(作者單位:沈陽藥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