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麗梅
摘要:目的:分析中心靜脈臨時導管置管術后的護理措施與護理要點,為今后的護理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方法:研究對象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實施的中心靜脈臨時導管置管術的168例患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84例,然后對其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重點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態與需求選擇護理方案,然后比較兩組患者護理之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8%,而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6.7%,數據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措施可以顯著地降低中心靜脈臨時導管置管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預后和恢復進度的加快,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中心靜脈臨時導管置管術;術后;護理要點
中心靜脈臨時導管置管術是醫學上的一種體外手術。主要用于:1、有透析指征的急性腎損傷(急性腎衰竭);2、急性藥物或毒物中毒需要急診進行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3、有可逆因素的慢性腎衰竭基礎上的急性加重;4、內瘺成熟前需要偷襲的患者;5、內瘺栓塞或感染需要臨時通路過度;6、腹膜透析、腎移植患者因病情需要的臨時血液透析;7、其它原因需要臨時血液凈化治療者。對此,臨床上對于該類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工作一直高度重視,重點在于避免在不能使用動靜脈內瘺情況下,多次直穿產生的痛苦,并建立高質量、可重復的深靜脈通道,減少穿刺失敗率,更好地為救治患者提供幫助。而與之相配合的護理工作同樣需要落實到位,對此我們也選擇了2018年1—12月的84例患者,旨在從病歷資料中總結護理經驗。詳細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12月實施深靜脈置管術的168例患者,隨即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84例,然后對其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觀察組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45.4±3.1)歲;對照組中男性50例,女性34例,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45.1±3.2)歲。患者穿刺類型包括頸內靜脈穿刺、鎖骨下靜脈穿刺等。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心靜脈臨時導管置管術的臨床要求。
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
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展開,患者與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與細節,簽署自愿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的數據信息方面無明顯差異,數據具備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就對患者進行病情觀察和評估,同時為患者開辟靜脈通道,對患者的血壓、心率等臨床指標進行監測,以此為基礎展開基礎護理。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針對性護理干預,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2.1 導管護理
在每次透析前對導管動靜脈兩端均進行消毒處理,5ml注射器分別回抽動靜脈兩端導管內封管液,利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結束后再根據臨時導管或CUFF導管選擇使用純肝素或稀釋肝素液正壓封管后,使用無菌紗布進行包括固定。此外為了避免導管滑脫,可以在穿刺點5cm左右的距離使用膠帶固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長期使用的情況下會導致導管變形等情況的產生,此時需要視情況更換導管,必要時還需要在導管周圍進行嚴格消毒,或是在原穿刺點直接更換導管。
1.2.2 皮膚護理
皮膚護理的要點在于將患者導管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然后進行滅菌措施,防止細菌通過皮下直接進入血管當中。護理人員每周3次更換患者的敷料,且應以HP敷料為主,降低感染出現的可能性。同時,做好血培養與生命體征的觀察,并結合其需求和健康狀態決定生理護理措施。
1.2.3 心理干預
由于患者置管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會顯著降低,再加上患者長期患病帶來的心理壓力,必然會因此產生不良情緒,此時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保持密切聯系,安撫其情緒,讓患者具備治療依從性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必要時還可以安排病友交流,輔以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到疾病的相關內容與治療護理方式,消除患者的心理壓力。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之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穿刺點皮膚感染、空氣栓塞、置管脫落三個方面。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全部采用百分比表示,使用X2進行檢驗。當P<0.05時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8%,而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6.7%,數據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下表1所示。
3.討論
中心靜脈臨時導管置管術是中毒患者、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搶救過程中的重點環節,而護理工作在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術后同樣可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患者在術后常見的并發癥都有危及生命的危險,所以護理人員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狀況對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并及時觀察是否存在皮下血腫、氣腫,置管處出血、導管周圍感染、置管脫落等現象[1]。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觀察組的整體并發癥發生率4.8%要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6.7%,這說明護理干預的作用體現得非常顯著。
在護理過程中,我們需要注重不同方面的細節要求,除了患者入院后的病情觀察和生命體征監測之外,導管護理、穿刺皮膚護理成為了其中的核心內容[2]。例如在置管環節需要按照無菌操作的相關要求,避免一些感染性并發癥的出現。在置管后應定期更換敷料,防止因護理不當或是不按照無菌操作導致的各類感染[3]。必要時還應該對穿刺點進行消毒處理。在未來的護理工作當中,還應該結合心理輔導和健康教育層面對患者實施有效干預,從而從不同維度來加快患者的恢復[4]。
綜上所述,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措施可以顯著地降低中心靜脈導管置管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預后和恢復進度的加快,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富靜,江金燕,李靜丹,等. 低分子肝素鈣預防腹部術后深靜脈置管血栓形成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 中國現代醫生,2016,54(2):138-141.
[2]陳小燕,文紅英,茍靜,等. 心胸外科術后深靜脈置管138例的護理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1):117-118.
[3]羅秀媚,徐文華,陳翠請. 血液透析患者深靜脈血液透析導管置管術后護理體會[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05(6):142-143.
[4]李夢霞,李艷婷,譚莎莎. 326例上肢深靜脈置管化療患者的置管護理[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0):141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