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輝
摘要:目的 調查我院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方法? 選擇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50例在我院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報告,統計并分析其年齡、性別分布,引起不良反應發生的頭孢類抗生素種類以及累及的系統器官。結果 50例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中老年和兒童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較大;包括3種注射劑類抗生素,主要為頭孢噻肟、頭孢唑肟和頭孢呋辛,其中頭孢噻肟占比較最高;不良反應主要發生在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等,其中皮膚及消化系統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結論 頭孢菌類抗生素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發生,臨床上在使用此類藥物治療時要主要注意事項根據患者情況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頭孢菌素;抗生素;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隨著現代臨床藥學不斷發展,近年臨床上對于抗生素藥物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于治療感染性疾病意義重大[1]。然而國內絕大多數醫院都存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濫用的現象,這其中部分醫生出現頭孢類抗生素用藥不合理現象,造成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極大地增加了臨床治療困及患者家庭的治療負擔,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2,3]。和青霉素類抗生素造成的過敏不同,不論是靜脈滴注還是口服頭孢菌素都會導致過敏反應,甚至還會導致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等癥狀發生,直接威脅患者生命[4]。為防止此類因使用頭孢類抗生素導致的不良反應的發生,本研究通過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50例在我院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報告,旨在為臨床指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提供理論基礎,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50例在我院使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報告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出現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4.5-78.7歲,平均(45.8±10.1)歲;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
1.2方法
統計并分析50例患者的不良反應年齡、性別分布,引起不良反應發生的頭孢類抗生素種類以及累及的系統器官。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計量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差異在P<0.05時差異顯著。
2結果
2.1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年齡分布
50例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其中1~1 0歲共8例,占16.00%;11~2 0歲共7例,占14.00%;21~3 0歲共6例,占12.00%;31~40歲共7例,占14.00%;41~5 0歲共5例,占10.00%;51~6 0歲共7例,占14.00%;61~7 0歲共7例,占14.00%;71~80歲共3例,占6.00%。見表1。
2.2頭孢類抗生素發生不良反應的種類
50例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中包括3種注射劑類抗生素,主要為頭孢噻肟、頭孢唑肟和頭孢呋辛,其中頭孢噻肟占比較最高,見表2。
2.3頭孢類抗生素發生不良反應的累及系統和臨床表現
50例患者中不良反應主要發生在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等,其中皮膚及消化系統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見表3。
3討論
目前臨床數據均發現國內醫療環境的濫用抗生素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不斷增加,給臨床治療帶來難題[5]。隨著頭孢類抗生素在臨床的廣泛使用,部分患者治療后發生皮膚瘙癢、蕁麻疹等情況,甚至會導致哮喘過敏、呼吸抑制,引起死亡。因此,根據使用抗生素的種類不同,制定相關的預防措施對于患者的治療意義重大[6]。
本研究發現老年和兒童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較大,抗生素種類主要為頭孢噻肟、頭孢唑肟和頭孢呋辛,其中頭孢噻肟占比較最高;不良反應主要發生在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其中皮膚及消化系統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兒童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導致過敏容易發生。
綜上所述,頭孢菌類抗生素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發生,臨床上在使用此類藥物治療時要主要注意事項根據患者情況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劉海霞. 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4):91-92.
[2]佚名.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藥物的用藥安全性調查[J]. 甘肅科技,2018,34(17):134-135.
[3]羅桂珍. 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及相關應對措施的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5):107-108.
[4]何健. 患者應用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良反應的觀察與預防研究[J]. 北方藥學,2017,14(9):158-159
[5]向斌.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安全性調查[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30):97-98.
[6]馬駿. 分析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J]. 中國農村衛生,2018,No.133(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