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摘要:目的:分析胸腺瘤與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臨床特點,探討圍術期臨床處理方法。方法:選取本院2010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胸腺瘤實施手術患者20例作為觀察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其中甲組8例為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患者,乙組12例為單純胸腺瘤患者,對兩組進行統計比較。結果:甲組年齡、病理類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與乙組進行比較,兩組之間的差異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與單純胸腺瘤患者的臨床特點區別主要表現在年齡、病理類型、術后并發癥、住院時間等方面,盡早實施手術治療有利于徹底切除胸腺瘤患者的腫瘤組織,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重癥肌無力;胸腺瘤;圍手術期處理;臨床特點
胸腺瘤屬于較為常見的縱膈腫瘤,發病初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但腫瘤體積不斷增大的過程中會對周圍組織產生壓迫,進而表現出咳嗽、胸悶痛等癥狀。胸腺瘤往往會合并副腫瘤綜合征,如重癥肌無力、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手術切除是當前主要治療手段,其可對腫瘤壓迫周圍組織、器官現象進行有效解除,并可對臨床癥狀進行緩解,術后病理診斷又可為后續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和借鑒。相關研究發現[1],手術完全切除腫瘤可促使胸腺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明顯延長,并對患者預后進行有效改善。重癥肌無力患者伴隨胸腺病變患者相比于單純胸腺瘤患者的圍手術期處理各有差異。本文旨在分析胸腺瘤與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的臨床特點和圍手術期處理方法,現作以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胸腺瘤實施手術患者20例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胸腺瘤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2];②QMG(定量重癥肌無力量表)評分在10分以下,建議接受手術治療;③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屬于手術禁忌癥,如凝血功能障礙、肝腎功能衰竭;②缺少完整的臨床資料,未實施手術治療。其中男性患者13例(65.0%),女性患者7例(35.0%)。其中甲組8例為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患者,乙組12例為單純胸腺瘤患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通過胸部CT平掃+增強掃描、胸片等相關檢查對心肺功能進行評估,甲組患者口服溴比斯地明,60-120mg/次,間隔8h給藥1次。針對改良Osserman分型≥II型的重癥肌無力者,術前1周予以醋酸潑尼松片晨起頓服,10-60mg/次,1次/d;合并甲亢者予以甲硫咪唑片,初始給藥劑量為20mg/次,1-2次/d,確定甲狀腺相關指標恢復后再開展手術。術前均予以抗菌藥物靜脈滴注的方式抗感染,甲組需要常規留置胃管。乙組患者實施完整切除腫瘤術,合并副瘤綜合征者在將腫瘤切除的同時需要對縱膈雙側膈神經間脂肪組織進行清掃。采用3孔法實施胸腔鏡手術,術后留置胸腔引流管并與負壓引流瓶連接。甲組的溴吡斯的明、醋酸潑尼松繼續服用,術后做好肌無力危象防范措施,出現本病者需轉入ICU進行治療。
1.3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兩組患者年齡、胸腺瘤的病理類型、術后肺部感染、胸腔積液、肌無力危象等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時間等臨床資料。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全部相關資料均借助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相關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采用()、(%)加以表示,組間比較予以t檢驗、x2檢驗,P<0.05說明所表現出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甲組患者的年齡、病理類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住院時間與乙組進行比較,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
3 討論
胸腺瘤是臨床常見病之一,其在確診后需立即采取手術措施切除腫瘤組織,以達到消除臨床癥狀,提高生存率的目的。重癥肌無力屬于本病的主要合并癥,相關文獻報道[3],重癥肌無力合并胸腺瘤的發生率高達18.9%。針對合并重癥肌無力的胸腺瘤患者,在開展手術治療過程中,需要完整切除腫瘤,同時一并掃除前縱膈脂肪。微創手術在近年來的發生和應用,胸腔鏡已在胸部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且臨床大量實踐證實,胸腔鏡手術可取得與開放手術相當的腫瘤組織清除效果,并可使手術創傷明顯減少,促進術后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另有研究發現[4],胸腔鏡手術可使胸腺瘤切除術患者術后肌無力危象的發生率顯著降低。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甲組患者的年齡明顯小于乙組患者,分析其原因,甲組患者往往是因為甲狀腺功能亢進、重癥肌無力等病情而進行診治,單一胸腺瘤由于發病初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就診時間就有所延遲,因此合并重癥肌無力患者的年齡普遍偏大。
胸腺瘤的特點之一為潛在浸潤性,其可對周圍組織造成浸潤侵犯,所以大多數中晚期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依然無法徹底根除,術后復發率較高。為有效控制和降低術后復發率,曾有研究學者提出[5]采用胸腺擴大切除術的術式為胸腺瘤患者進行治療,但進行胸腺擴大切除術的縱膈脂肪清掃范圍分歧比較大。另有文獻報道,通過胸腺擴大清除術對頸部、前縱膈脂肪、異位胸腺進行清掃,可進一步提高遠期臨床療效。但手術切除范圍過大的情況下會相應的增加手術創傷,對術后恢復產生影響。除此之外,雙側胸腔鏡手術可將前縱膈脂肪組織更為徹底的切除。當前右側胸腔鏡入路依然是最常見的臨床術式,其可避免影響心臟,并可有效避開無名靜脈、上腔靜脈等血管。胸腺瘤術后肌無力危象發生率較高,本次研究中,甲組肌無力危象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乙組(P<0.05)。需要及時進行機械通氣輔助呼吸的方式進行治療,并通過抗感染、激素沖擊、血漿置換等方式對病情進行緩解。
綜合上述分析,胸腺瘤合并重癥肌無力與單純胸腺瘤患者的臨床特點區別主要表現在年齡、病理類型、術后并發癥、住院時間等方面,盡早實施手術治療有利于徹底切除胸腺瘤患者的腫瘤組織,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楊玲,王國防,丁意平,等.重癥肌無力伴胸腺瘤或胸腺增生的臨床特征及預后[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12):1425-1430.
[2] 操亞云,劉潺潺,桂夢翠,等.晚發型重癥肌無力的臨床特點及預后研究[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7,12(06):5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