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守仁
?
摘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國家的一項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三峽工程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提供了防洪、供水、航運和電力安全保障。安全方面,三峽工程有效地調控長江洪水,使長江中下游防洪標準有了較大的提高;供水方面,三峽水庫是我國最大的淡水資源戰略性水庫,庫區干流水質總體穩定在Ⅱ~Ⅲ類,保障了長江中下游城市和鄉村供水安全;航運方面,三峽工程是長江航運發展中的關鍵性工程,使川江和荊江河段變為真正的“黃金水道”,促進了長江航運優質快速地發展;電力方面,三峽工程在我國能源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華中、華東地區及廣東省提供優質電力,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此外,三峽工程在保護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減少大氣與環境污染,促進長江綠色航運發展,改善大壩下游河道水質,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優良、綠水青山的新型庫區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關?鍵?詞:安全保障; 節能減排; 生態環境保護; 長江經濟帶; 三峽工程
中圖法分類號: TV214.4?文獻標志碼: A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19.01.001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流域面積180萬km2。長江流經我國腹地,橫貫西南、華中和華東三大經濟區,流域內有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等重要工業城市以及成都、洞庭湖、江漢、鄱陽湖和太湖平原等重要農業或商品糧基地。流域年平均降雨量1 100 mm,多年平均入海水量9 190億m3(不含淮河入江水量),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9 958億m3,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5%。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05億kW、年均發電量2.67萬億kW·h,約占全國的40%,其中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2.81億kW,年均發電量1.30萬億kW·h,分別占全國的47%和48%。長江水系通航河流3 600多條,總計通航里程約7.1萬km,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的56%。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11個省市(直轄市),面積約205萬km2,人口和GDP均占全國的40%,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全面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優先地位,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1]。長江經濟帶擁有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是我國今后較長時期內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實施長江經濟帶經濟開發戰略,加大開發力度,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核心圈、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經濟區和以重慶及成都為中心的上游經濟區,是我國第三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支撐我國21世紀經濟發展、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深入推動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根據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規劃,預計到2020年,長江流域將建成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市場活躍、經濟發達的綜合型經濟帶。
2016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重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國家一項重大區域發展戰略[2]。”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2]。”三峽工程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高防洪、供水、航運、電力安全保障,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作用。
1?三峽工程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高安全保障
1.1?防洪安全保障
1.1.1?對長江洪水有特殊的控制作用
長江暴雨洪水頻繁。長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現時間與暴雨一致,干流為5~10月,以7~8月最為集中。各支流集中程度不同,汛期各有差異,但一般也在5~10月。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洪災頻繁而嚴重,兩岸受堤防保護的11.85萬km2平原區,以荊江河段最為險要。因此,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是防洪的重點,洪災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人?民?長?江?2019年?長江洪水主要由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和中下游的漢江與洞庭湖及鄱陽湖兩湖水系洪水組成。長江上游金沙江汛期洪水的洪量一般占宜昌以上洪量的1/3,洪水來量較穩定,是組成宜昌洪水的基底,也是長江中下游洪水洪量的主要組成部分。1931,1935,1949年和1954年幾個大洪水年,宜昌60 d洪量,分別占荊江洪量的95%、城陵磯洪量的61%~80%、漢口洪量的55%~76%,占大通洪水量的45.5%?~68%。因此,宜昌以上洪水是長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控制上游洪水對長江中下游防洪至關重要。三峽工程位于宜昌的西陵峽口,能對上游洪水進行有效地控制與調節。只有修建三峽工程,才能有效控制洪峰高洪量大而集中的上游洪水,解除荊江河段洪水威脅和減輕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洪水災害。
1.1.2?提高了長江中下游防洪標準
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大壩校核洪水按10 000 a一遇洪水流量113 000 m3/s加大10%的洪水流量124 300 m3/s,校核洪水位180.4 m,水庫總庫容450.4 億m3;設計洪水按1 000 a一遇洪水流量98 800 m3/s,設計洪水位175 m,壩頂高程185.0 m,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 m,防洪庫容221.5億m3。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后,長江中下游防洪能力有較大的提高,特別是荊江河段防洪形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長江干支流主要河段現有防洪能力:荊江地區堤防可防御10 a一遇洪水,通過三峽水庫調蓄,遇100 a一遇及以下洪水可使沙市水位不超過44.50 m,不需啟用荊江地區蓄滯洪區;遇1 000 a一遇或類似1870年特大洪水,可控制枝城泄量不超過80 000 m3/s,配合荊江地區蓄滯洪區的運用,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過45.0 m,保證荊江河段行洪安全。城陵磯河段堤防可防御10~20 a一遇洪水,考慮本地區蓄滯洪區的運用,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遇1931,1935,1954年型大洪水,通過三峽水庫的調節,可減少分蓄洪量和土地淹沒,一般年份基本上可不分洪(各支流尾閭除外)。武漢河段堤防可防御20~30 a一遇洪水,考慮河段上游及本地區蓄滯洪區的運用,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其最大30 d洪量約200 a一遇);由于上游洪水有三峽工程的控制,可以避免荊江大堤潰決后洪水對武漢的威脅;因三峽水庫的調蓄、城陵磯附近地區洪水調控能力的增強,提高了長江干流洪水調度的靈活性,配合丹江口水庫和武漢市附近地區的蓄滯洪區運用,可避免武漢水位失控[3]。湖口河段堤防可防御20 a一遇洪水,考慮河段上游及本地區蓄滯洪區運用,可滿足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需要。漢江中下游依靠綜合措施可防御1935年型大洪水,約相當于100 a一遇;贛江可防御20~50 a一遇,其他支流大部分可防御10~20 a一遇洪水;長江上游各主要支流依靠堤防和水庫一般可防御10 a一遇洪水。
1.1.3?175 m水位試驗性蓄水運行后的防洪功效
三峽工程首要任務是防洪,2008年汛末實施175 m水位試驗性蓄水運行以來,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以下簡稱國家防總)和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以下簡稱長江防總)對三峽工程防洪調度以國務院批準的《三峽水庫優化調度方案》等法規文件為依據,三峽水庫實施對城陵磯河段防洪補償調度,為中下游攔洪削峰,發揮了核心作用。根據中下游防洪需求,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三峽集團公司)執行國家防總和長江防總的調度令,實施防洪調度,至2018年8月累計攔洪運用37次,共攔蓄洪量11 113億m3,有效保障了長江中下游防洪安全,減輕了下游干支流地區的防洪壓力。
(1) 長江上游發生大洪水時攔蓄洪量。2010年和2012年汛期,長江上游發生大洪水,三峽入庫最大洪峰流量均超過了70 000 m3/s,其中2012年7月出現的洪峰流量71 200 m3/s,為三峽建庫以來最大洪峰,三峽水庫攔蓄控泄流量分別為40 000 m3/s和45 000 m3/s?,通過攔洪削峰,避免了下游荊南四河超過保證水位,控制下游沙市站水位未超警戒水位,城陵磯站水位未超保證水位,保證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同時也大大減少了下游江段上堤查險的時間和頻次,降低了中下游防汛成本,據初步分析,2012年三峽水庫的防洪效益為640億元[4]。三峽工程2008年汛末實施175 m水位試驗性蓄水運行以來,汛期長江干流堤防沒有發生一處重大險情,安定了長江中下游沿江的民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三峽工程按荊江補償調度方案,多年平均減淹耕地2萬hm2,減少城鎮受淹人口數2.8萬人,工程防洪效益顯著。
2018年7月上、中旬,長江連續出現1號洪水和2號洪水。三峽集團公司遵照國家防總和長江防總的調度令,在7月4日至7月8日長江1號洪水期間,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洪峰流量53 000 m3/s,最大出庫流量41 100m3 /s,攔蓄洪量約20億m3,庫水位由145.06 m升至149.05 m;在7月11日至7月16日長江2號洪水期間,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洪峰流量60 000 m3/s,為2012年以來最大入庫洪水,最大出庫流量43 300m3/s?, 削峰率達27.8%,攔蓄洪量47.3億m3,庫水位由146.2 m升至154.5 m,降低長江中下游干流沙市、蓮花塘站洪峰水位分別為2.2,0.9 m,避免了荊江河段超警戒水位,大大減輕了其防洪壓力。
(2) 長江中下游發生大洪水時控制下泄流量。
2016年汛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1998年以來的最大洪水,國家防總和長江防總實施三峽水庫對城陵磯河段防洪補償調度,為中下游攔洪削峰,共攔蓄洪量72億m3,調洪最高水位158.18 m。同時與長江上游及中游控制性水庫防洪庫容聯合運用,通過科學調度,總共攔蓄洪水227億m3,分別降低荊江河段、城陵磯附近和武漢以下河段水位0.8~1.7 m、0.7~1.3 m、0.2~0.4 m,有效減輕了長江中游城陵磯河段和洞庭湖區防汛抗洪壓力,避免了荊江河段超警戒水位和城陵磯地區分洪。若三峽水庫和溪洛渡、向家壩、五強溪等上中游水庫群不攔蓄洪水,長江中游城陵磯蓮花塘水文站水位將突破保證水位34.4 m,洪水最高水位達35.0 m,超保證水位將達7 d左右,超額洪量30億m3,需要安排錢糧湖和大通湖兩個蓄滯洪區分洪,將淹沒耕地3.5萬hm2、轉移人口38萬人。2016年汛期,三峽水庫與干支流水庫攔蓄洪水,顯著發揮了防洪效益[4]。
2017年汛期,6月22日~7月2日,長江流域中游地區先后發生了兩次強降雨過程,“洞庭四水(湘江、資水、沅江、澧水)”、“鄱陽五河(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6月下旬來水快速上漲,蓮花塘站7月1日8:00水位超警戒水位, 2017年“長江第1號洪水”形成,7月1日12:00~2日22:00,長江防總先后向三峽集團公司發出5次調度令,將三峽水庫出庫流量由27 300 m3/s逐步減小至8 000 m3/s,成為三峽水庫7月份最小下泄流量。三峽水庫攔蓄洪水率達60%以上,有效地減小了城陵磯地區水位上漲速率和幅度。長江防總安排長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梯級和支流雅礱江梯級水庫同步攔蓄洪水,累計攔蓄水量25.38億m3,減少進入三峽水庫的水量,控制三峽水庫水位上漲速率。長江防總同時指導洞庭湖水系控制性水庫聯合攔蓄長江中游支流洪水,減少進入洞庭湖的洪水量。截至7月6日,三峽水庫及長江上游中游水庫群共攔蓄洪水量102.39億m3,相當于攔截了2個荊江分蓄洪區的分蓄洪水量,其中三峽水庫攔蓄49.68億m3,顯著減輕了洞庭湖區和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使干流洞庭湖城陵磯站超保證水位時間縮短6 d,避免了蓮花塘站超過分洪保證水位;降低長江干流漢口河段洪峰水位0.6~1.0 m,九江至大通江段水位0.3~0.5 m,洞庭湖區及長江干流城陵磯河段水位1.0~1.5 m;降低洞庭湖水系湘江常德站水位2.0 m,沅江下游桃源站水位2.5 m。避免資水下游桃江、益陽等地潰堤災害,確保了長江中游干流不超保證水位,為中下游各省防汛工作贏得了時機,大大減輕了長江中下游地區防洪搶險壓力[4]。
2016年和2017年長江中下游發生了大洪水,長江防總實施以三峽水庫為核心,中下游干支流水庫群防洪庫容聯合運用,科學調度攔蓄洪水,顯著減輕了洞庭湖區和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進一步拓展了三峽水庫對長江中下游發生大洪水的防洪功能,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高了防洪安全保障。
1.1.4?仍應高度重視防洪安全問題
三峽工程建成投運后,雖然長江流域的防洪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長江防洪仍面臨著下列主要問題和挑戰:
(1) 長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與長江洪水峰高量大的矛盾仍然突出,三峽工程雖有防洪庫容221.5億m3,但相對于長江中下游巨大的超額洪量,防洪庫容仍然不足,遇1954年大洪水,中下游干流還有約400億m3的超額洪量需要妥善安排;
(2)長江上游、中下游支流及湖泊防洪能力偏低,山洪災害防治還處于起步階段,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滯后;
(3) 三峽及上游其他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建成后,長江中下游長河段長時期的沖淤調整,對中下游河勢、江湖關系帶來較大影響,尚需加強觀測,并研究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
(4) 近些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長江流域部分地區極端水文氣候事件發生頻次增加,暴雨強度加大,一些地區洪災嚴重;
(5) 流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與財富集中,一旦發生洪災,損失將越來越大[5]。因此,長江經濟帶發展仍應高度重視防洪安全問題,制訂防御超標準洪水預案,減輕洪災損失。在長三角地區和兩湖(鄱陽湖及洞庭湖)地區要預防臺風強降雨造成的洪水災害;在長江上中游山區需預防強降雨引發山洪災害和導致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確保城市和鄉村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1.2?供水安全保障
1.2.1?三峽水庫是我國淡水資源戰略性水庫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 100 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黃淮海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1%,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水安全是我國未來重大的國家安全問題之一。三峽水庫地處我國腹心地帶,水量充沛,水質清潔,高程相對適宜,是我國最大的淡水資源庫,具有重大的國家水安全戰略意義。三峽壩址多年(1878~1990年)平均徑流量4 510億m3,正常蓄水位175 m相應庫容393.0億m3。水庫庫容大,能較好地調節長江上游來水,提高庫區和長江中下游居民飲水安全保障能力;并可優化我國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對緩解北方干旱缺水狀況發揮重要作用[5]。
1.2.2?庫區干流水質總體穩定在Ⅱ~Ⅲ類
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渾然一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強大的洪水調蓄、凈化環境能力,是生態安全屏障區。三峽水庫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之一,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三峽水庫回水末端緊鄰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自然保護區,下接長江中下游江湖復合生態系統,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主控節點,對于流域生態環境變化和江湖關系演變具有重要調控作用。國家在三峽庫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長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長江防護林工程等,促進了庫區生態環境建設,逐步恢復了森林植被,且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水土流失。在三峽水庫建設庫區生態屏障區,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保障長江生態環境安全的重大舉措[5]。
三峽工程自2008年汛末實施175 m水位試驗性蓄水運行10 a來,庫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干支流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共營造林1 018.97萬hm2,綜合治理石漠化面積達357.15萬hm2,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29 km2。三峽庫區干流水質總體穩定在Ⅱ~Ⅲ類,保障了長江中下游城市和鄉村生活、生產、生態供水安全,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高了供水安全保障。
1.3?航運安全保障
1.3.1?長江航運發展中的關鍵性工程
三峽工程和葛洲壩工程是長江航運工程的組成部分。宜昌至重慶660 km的河道,三峽工程建成投運后,重慶以下的川江航道全部渠化,河道上眾多險灘被淹沒,通航條件得到根本改善,航道通過能力由建庫前的1 000萬t提高至6 000萬t以上,萬噸船隊可由上海、武漢直達重慶。三峽水庫庫區的萬州、涪陵等港口成為深水港,重慶港水域條件大為改善。三峽水庫通過水資源調配,枯水期控制下泄流量不小于6 000?m3/s?,增加2 000 m3/s左右,使宜昌以下航道水深增加0.6?~1.0 m,結合河勢控制,使長江中游枯水期部分淺灘河段的航運條件得到改善,提升了航道通過能力和標準,提高了船舶運輸的安全性,三峽工程成為長江航運發展中的關鍵性工程。通過船型標準化、翻壩運輸、改善庫區干支流河段航運條件、建設物流基地、發展集裝箱運輸,優化鐵路水路、陸路水路聯運等綜合運輸體系,進一步拓展三峽工程航運發展空間,增強其在長江航運發展中的關鍵性工程地位,發揮其在黃金水道東西部交通大動脈中的樞紐作用,有力地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1.3.2?川江荊江河段成為真正的“黃金水道”
三峽船閘2003年7月投入運行,截至2017年年底,累計過閘貨物12.6億t,是三峽工程蓄水前葛洲壩船閘投運后22 a(1981年6月至2003年6月)過閘貨運量2.1億t的6倍。其中實施175 m水位試驗性蓄水運行的2009年至2017年累計過閘貨物8.93億t。2011年通過船閘貨運量突破1億t,提前19 a達到并超過設計水平年2030年單向5 000萬t的通過能力指標,2017年三峽船閘過閘船舶貨運量約1.3億t,再創歷史新高[6]。三峽工程使川江和荊江河段變為真正的“黃金水道”,在促進西南腹地與沿海地區的物資交流中,發揮了經濟紐帶的重要作用,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高了航運安全保障。
1.4?電力安全保障
1.4.1?在我國能源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三峽工程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 250萬kW,多年平均發電量882億kW·h,相當于每年5 000萬t原煤的發電量,也相當于每年2 500萬t原油的能量,是我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三峽水庫由于壩址控制流域面積大,地域之間相互補償使入庫水量變化較小,因此,年發電量的波動在10%以內。三峽電站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優于一般水電站,且地理位置適中,作為“西電東送”和“南北互供”的骨干電源,在促進全國各區電網形成聯合電力系統和長江上游干支流水電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三峽電站可將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電網聯成跨地區的電力系統,再與華北、西北、東北聯網,形成全國聯合電力系統,取得了巨大的電力聯網效益,這是其他電站難以達到的。我國豐富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長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礱江、岷江的大渡河、烏江都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距經濟發達的華東、華南、華中地區較遠,輸送電力除功率、電能損失較大外,電壓損耗也較大,送端電壓與受端電壓相差大,增加了遠距離輸送電力的難度。三峽電站正位于“西電東送”的中間地帶,可以起到電壓支撐作用,為西南地區的水電開發及大規模的“西電東送”創造了有利條件,對電網的穩定運行起到很大作用,在我國水電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高了電力安全保障。
1.4.2?華中、華東地區及廣東省提供優質電力
三峽工程2003年6月水庫蓄水投入運行,至2017年已運行15 a,壩址實測年平均徑流量為4 003億m3,較初步設計減少507億m3,按4 m3水發電1 kW·h,每年平均將減少發電量100多億kW·h。三峽電站在來水流量減少的不利工況下,通過科學調度和優化運行,仍超過初步設計的年均發電量。2009~2017年,175 m水位試驗性蓄水運行以來,累計發電量6 901?億kW·h。2012~2017年,三峽電廠32臺700 MW機組全部投產,壩址年均徑流量4 103億m3,較初步設計年均徑流量減少407億m3,年均發電量達929.8?億kW·h,超過初步設計年均發電量。三峽工程發電擴大了國家電網的規模和供電能力,向華中、華東和南方電網送電,緩解了主要受電區的供電緊張局面,帶動了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聯網、調峰、調頻效益顯著。三峽工程建設提升了我國機電設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國產大型水電設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2?發揮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作用
2.1?減輕洪災威脅,保護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災害是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突出的環境問題之一。三峽工程未建前,主要靠加固堤防和分蓄洪措施。長江干堤的防洪標準一般為10 a至20 a一遇,荊江河段為10 a一遇,超過上述標準,即需采用分洪措施。每年汛期數十萬人上堤巡防、搶險;遭遇大洪水時,數千萬人承受著懼怕洪災的心理壓力。一旦堤防潰決或采用分蓄洪措施,將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洪災之后人畜傷亡,瘟疫流行,釘螺蔓延,血吸蟲病擴散,生活及生產設施損壞,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后,對消滅災難性洪水起了很大作用,發生100 a一遇以下的洪水,可不使用荊江分洪區,并減少其他分洪區的使用頻率和分洪量。超過100 a至1 000 a一遇的大洪水,或類似1860年及1870年特大洪水,可避免荊江地區發生毀滅性災害。所以,三峽工程防洪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2.2?提供清潔能源,減少大氣與環境污染
水電是清潔能源,三峽工程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 250?萬kW,2017年發電量976.05億kW·h[6]。2003年7月至2017年12月,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1.09?萬億kW·h,相當于節約標準煤4.13億t,減排二氧化碳約9.5億t、二氧化硫約1 148萬t、氮氧化物538萬t,減少了大量廢水、廢渣,增強了我國清潔能源的供應能力,減排污染物相當于增加5 594萬畝闊葉林,節能減排及保護環境效益顯著。
2.3?節能減排,促進長江綠色航運發展
三峽工程是長江航運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川江河段灘多水急,航道狹窄,是長江航運中的險段,三峽工程建設提高了長江航運重慶至宜昌段的運輸能力,降低了船舶單位能耗,宜渝航線單位運輸成本下降37%左右,提升了運輸質量和安全狀況,改善了西南地區對外交通條件,使川江變為真正的“黃金水道”,對推動西南腹地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交流,促進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3]。航運是天然水運系統,與陸地運輸系統相比,運輸成本低,少占土地或不占地,動力燃料消耗低,污染小,噪音低,航運適宜于大宗笨重貨物運輸,可稱之為綠色航運。2008年汛末實施175 m水位試驗性蓄水運行以來,三岟庫區水流流速減緩、流態穩定、比降減小,船舶載運能力明顯提高,油耗明顯下降。據測算,庫區船舶單位千瓦拖帶能力由建庫前的1.5 t提高到4~7 t,每千噸公里的平均油耗由2002年的7.6 kg下降到2013年的2.0 kg左右。三峽工程建成投運后,促進長江綠色航運發展,發揮了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作用。
2.4?調節枯季流量,改善大壩下游河道水質
三峽工程壩址位于長江上游與中游相接處,水庫具有“對上游洪水可以調蓄,對下游枯水可以補償”獨特作用。由于三峽水庫的調節功能,在最容易發生水污染的枯水季節,水庫下泄流量增大,可提高大壩下游干流的污水稀釋比而使水質得到改善。同時,枯水季節是長江口咸潮入侵影響最大的時期,由于三峽水庫下泄流量增加,沖潮能力增強,使咸潮入侵減輕,有利于降低河口區鹽度,提高上海市供水水質。2014年2月,受同期降水偏少、長江中下游水位下降和潮汐活動等因素影響,上海長江口水源地遭遇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咸潮入侵超過22 d,長江口青草沙、陳行水庫等水源地的正常運行和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受到較大影響。為保障上海市供水安全,應上海市政府要求,增加大通站流量至15 000~16 000 m3/s,三峽水庫按照長江防總調度令,啟動了建成以來的首次“壓咸潮”調度。2014年2月21日至3月3日“壓咸潮”調度期間,三峽平均入庫流量5 040 m3/s,平均出庫流量7 060m3/s,向下游累計補水17.3億m3,抑制了長江口咸潮入侵的嚴重程度,同時緩解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缺水情況。
2.5?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優良、綠水青山的新型庫區
三峽水庫建成后,水位抬高100多米,水庫蓄水對峽谷段“雄”的景觀特征未產生大的影響。蓄水使得長江干流水位上升,激流險灘消失,削弱了“險”的景觀特征和游覽體驗;支流水位上升,擴大了游覽范圍,增加了新的景觀景點,豐富了“奇”、“秀”的景觀內涵。蓄水后淹沒景點4處,但蓄水為風景資源開發提供了便利條件,庫區形成了許多新的景點,新增庫區和壩區旅游景點共17處。同時改善了旅游基礎設施和水陸交通條件,加強了長江干流南北兩岸的縱深聯系,游覽線路和游覽范圍得到進一步擴展。宏偉壯觀的三峽工程本身為秀麗的三峽風光增姿添色,庫水位的抬高有利于開發一些原來難于涉足的新景區,為三峽庫區旅游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正常蓄水位175 m水庫水面積1 084 km2,擴大和改善三峽庫區一些魚類和水生物的生境;庫區新建城鎮和居民點,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提高了庫區移民的衛生條件和生活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優良、綠水青山的新型庫區。
3?結 語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后相當一個時期,要把恢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2018年4月26日,在武漢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針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2]。”新時代的長江經濟帶應當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樣板,成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試驗田,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新引擎。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關鍵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保護三峽水庫生態環境是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重要指示的具體舉措,直接關系國家戰略性淡水資源庫的水生態環境安全、三峽工程長期運行安全,也關系三峽庫區、長江中下游干流及通江湖泊、長江口水生態安全和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三峽庫區及長江流域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擺在壓倒性位置,確保三峽水庫和長江水質優良,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生態環境優良、清潔美麗的長江!
參考文獻:
[1]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水利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7.
[2]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三峽工程新聞報道集[R].北京: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2018.
[3]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工程技術研究概論[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4]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長江防汛抗旱工作總結[R].武漢: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
[5]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R].武漢:長江水利委員會,2012.
[6]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三峽工程運行實錄2017[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7.
Improvement role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in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protection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evelopment
ZHENG Shouren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Wuhan 430010,China)
Abstract: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a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provides flood control, water supply, shipping and power security for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safety,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effectively regulates the flood, which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flood control standard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erms of water supply,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s the largest strategic reservoir of fresh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main stream in the reservoir area is generally stable in class Ⅱ ~ Ⅲ, which ensures the safety of water supply for cities and villag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erms of shipping,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s a key proj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in Yangtze River, which makes the Chuanjiang River and Jingjiang reach a real "golden waterwa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ipping in Yangtze River in a high quality and fast manner. In terms of electricity,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play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ole in China's energy resources. It provides high quality electric power to central China, East China and Guangdong Province, and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addition,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prote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reducing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shipp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improving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dam, and building a new type of reservoir area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ood environment and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Key words:?security and guarante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ree Gorge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