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李肖

摘要:水土流失是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制約著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重點介紹了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現狀,論述了土地利用變化、氣候變化、水資源變化、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長江經濟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并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新形勢下長江經濟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戰略布局要點,以期為長江經濟帶的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水土保持理論與經驗。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 長江經濟帶; 戰略布局; 長江流域
中圖法分類號: S157?文獻標志碼: A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19.01.002
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自20世紀末,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人口增加和人類生產建設活動的加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不斷加劇,特別是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峻,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1-2]。水土流失不僅導致土地退化、生態系統生產力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而且易造成面源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為此,國家有關部門實施了“長治”、退耕還林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使得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了一定遏制[3-4]。分析研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加快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實現長江經濟帶的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現狀
長江經濟帶主要位于長江流域,東起上海、西至云南,橫跨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9省2市,面積超過205萬km2,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21.35%,人口和GDP均超過全國的40%。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地位突出,山水林田湖渾然一體,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洪水調蓄功能,且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水資源,是我國極為重要的生態寶庫[5]。然而,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是長江流域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中心區域。
從1957 年開始國家就對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狀況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其中1957年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36.38萬km2,占流域總面積的20.21%;1985年水土流失面積達到56.20萬km2,占流域總面積的31.24%?,水土流失面積增加了54.48%。此后,長江流域先后實施了一系列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包括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顯示,1999年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53.08?萬km2,占流域總面積的29.49%。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結果表明,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繼續減少,2011年減少到38.46萬km2,占流域總面積的21.37%?(見表1),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3%,比1985年下降了31.6%,實現了水土流失面積由增到減、生態環境總體向好的歷史性轉變[6-8]。在地質地貌、氣候、植被、土壤和人為活動的綜合作用下,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上中游地區(如云南、貴州、四川等),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60%以上。長江經濟帶內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武陵山、嘉陵江上游、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新安江和湘資沅上游等地區是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金沙江下游、三峽庫區、嘉陵江及沱江中下游、湘資沅中游、烏江赤水河上中游和滇黔桂巖溶石漠化區等地區是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治理任重而道遠。
隨著水土流失面積的變化,長江流域的土壤侵蝕量也在發生變化。據統計,20世紀60年代長江流域的土壤侵蝕量為24億t,2000年土壤侵蝕量增加到30.8億t,比60年代增加了28.3%;到2015年長江流域的土壤侵蝕量減少到了25億t,比2000年下降了19.9%[9]。同時,長江河道輸沙量也在發生變化,1951~1968年間,長江年均輸沙量為4.80億,1986~2004年僅為1951~1968年的67%,年均輸沙量為3.20億[10]。
2?長江經濟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影響因素
2.1?土地利用/覆蓋變化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是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較高的生物量和生產力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長期以來,由于對自然資源特別是森林資源的過度開墾,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一直在下降:20世紀50年代初期,森林覆蓋率為30%~40%,1957年下降為22%,到1986年僅為10%;相應地,水土流失面積由1957年的36.38萬km2到1985年增加至56.20萬km2,增幅54.48%。森林植被覆蓋率的降低,影響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系統結構,不僅降低了森林植被涵養水源、保育土壤的功能,更降低了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導致植被逆向演替,降低了生態系統生產力,水土流失日趨嚴重[11-12]。
為從根本上遏制長江流域的生態退化,國家實施了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使長江流域中上游地區森林植被逐步得到了保護與恢復。特別是2000年以后,耕地減少及林地、建設用地增加成為長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最顯著變化[9]。截至2010年,長江流域林地覆蓋率達到34.37%,耕地減少17.11%,草地減少16.10%。植被凈初級生產力(NPP)作為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和能量基礎,深受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的共同影響,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顯著改變了區域景觀格局,區域植被生產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Zhang等分析研究了長江流域2001~2010年土地利用對NPP的影響后發現,土地利用變化對長江流域NPP具有顯著的正效應,10 a間森林面積的增加促進了該時段內NPP(6.1Tg C a?-1?)的增加[13]; Kong等就2000~2015年土地利用變化對長江流域土壤保育功能的影響展開了研究,結果顯示15 a間由于退耕還林的作用使得長江流域的土壤保育能力增加了6.0億t,占到2000年土壤侵蝕量的19.5%[9]。由此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與水土流失具有緊密的聯系,森林植被可以很好地發揮保育土壤、減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態系統生產力等生態功能。
2.2?氣候變化
以氣溫升高和降水特性變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長江流域氣候也發生了變化:長江流域近60 a來氣溫呈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是自1985年以來增溫加速;而降水的變化趨勢不明顯,只表現出微弱的增加,且季節性變化比較明顯,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通過分析1960~2015年間長江流域氣溫與降水的變化特征發現,1960~2015年間長江流域最高、最低、年均氣溫每10 a分別以0.15℃,0.23℃,0.19℃的速率增加,且1980~2015年每10 a的最高、最低、年均氣溫變化顯著高于1960~2015年的變化(分別為0.38℃,0.35℃,0.36℃),春、夏、秋、冬四季氣溫均呈顯著增加趨勢;此外,年降水量在1960~2015年間每10 a以12.02 mm的平均速率增加,但在1980~2015年間每10 a以19.63 mm的平均速率下降,年均降雨波動較大[14]。
長江流域的氣候變化使區域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發生顯著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特別是極端降雨頻繁發生,是引發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發生強降雨時,地面的土壤受到打擊,地表土壤疏松產生水土流失[15]。地表濕度是影響土壤侵蝕的重要因素。2001~2010年間,持續的升溫和無明顯變化的降雨導致長江流域地表持續變干,流域年均地表濕度呈顯著下降趨勢(-0.55%,P<0.01),且2005年后即使降雨量很高,在年均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地表濕度依然較低[16]。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特別是氣溫升高和近地表風速增加,降低了近地表濕度,導致土壤表面局部地方開始干化,同時,該過程使得地表徑流和潛在蒸散增加,進一步侵蝕土壤。
2.3?人類社會經濟活動
城市化快速發展、人口持續增長和不合理開發利用等社會經濟活動是長江經濟帶發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隨著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城鎮化快速發展,1978年長江經濟帶平均城市化率為14.08%,2013年達到53.01%,增加了38.93%,城市化水平發生顯著變化[17]。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城市水土流失日漸凸顯,特別是大規模建設擾動了原有地表地貌,在雨水沖刷下引發大量水土流失;城鎮中的不透水地面和建筑群較差的透水性,使徑流量增大,從而導致徑流匯集時間縮短,洪峰出現時間提前,洪水波形變得尖陡,洪峰量增加,沖刷泥沙能力增強,使城郊水土流失嚴重。
長江流域土地資源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流域的侵蝕產沙與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積關系密切[18]。據統計,長江流域人口數量一直呈直線上升趨勢,人口總數由1951年的22 922萬人增加至2010年的49 266萬人,漲幅114.9%,其中下游三角洲地區人口漲幅最大,為145.2%;中游人口增長了117.7%;上游地區漲幅最小,為78.7%[19]。人口數量呈大規模、高速度的增長,而傳統耕地無法匹配人口高速增長的需求。為滿足生存需要,長期以來人們不斷砍伐森林,不合理開墾草原,減少了植被覆蓋,進而形成土壤侵蝕。山坡墾殖面積擴大,特別是旱耕地所占比重增加,破壞了原有的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松散,土壤抗蝕抗沖能力減弱,從而加速水土流失。長江流域特別是上游地區是我國坡耕地分布面積最廣、最為集中的區域,多數山丘地區坡度陡、土層薄、雨量大而集中,易于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20]。據統計,長江流域上游地區坡耕地面積達767萬hm2[21],其年土壤侵蝕量4.26億t,占長江上游總侵蝕量16億t的26.6%,而坡耕地面積僅占長江上游流域面積的7.7%。長江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是長江流域侵蝕泥沙的重要來源。
2.4?水資源變化
長江流域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 958億m3,是我國最重要的水資源之一,占全國水資源量的36%。但根據《2017年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水資源公報》,長江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 319 m3,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6%,且長江流域水資源存在水質變差、水資源浪費以及旱澇災害頻發等問題。
長江流域水資源受流域內降水的影響較大,在氣候變暖過程中,長江流域平均流量的變化與年降水量的變化基本一致,變化趨勢均不明顯[22]。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長江流域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勻,水土資源空間分布不匹配,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導致旱災、澇災頻頻發生。同時,在水土流失的影響下,土壤侵蝕所形成的泥沙和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殘留的農藥、化肥及動植物殘體被帶入水體,使水體懸浮物、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等含量增加,水質污染加重,導致長江干流汛期水質變差。
研究表明,長江流域1953~2013年大部分水文站的年均徑流量呈現非顯著性下降趨勢,洞庭湖流域和岷江流域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P<0.05),1953~2013年兩流域徑流量分別以13.93億、1.8億m3的年均變化率下降,且該時段內長江流域年徑流量與降雨量成線性相關,表明該變化趨勢主要是氣候變化的作用;而大部分水文站的輸沙量均呈現顯著性下降趨勢(P<0.001),且主要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該變化趨勢主要是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其相對貢獻率高達70%以上[10,23-24]。可見,人類活動主導長江流域侵蝕輸沙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長江干支流上進行的一系列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使得徑流分布發生變化,也使得長江流域泥沙輸移發生新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三峽水庫的修建,水庫內水流變緩、泥沙發生淤積,進入長江干道的泥沙大幅減少。
3?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近自然植被生態系統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是經過億萬年自然發展的結果,是人類及各種植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長江流域的森林資源是長江流域乃至我國的生態屏障,但是對它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使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土壤侵蝕面積增加、侵蝕強度不斷加大,進而改變了生態系統環境,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針對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治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生態造林建設項目,但是多采用人工林構建體系。人工林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單一性,樹種單一、樹齡一致,甚至排列都整齊劃一。因此,需要進一步采用近自然的方式大力開展森林植被建設,提高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健康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
(2)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任務艱巨。根據2011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長江流域仍然存在38.46萬km2的水土流失面積,其中上游流域28萬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2.8%,占土地面積的28%,年均土壤侵蝕量達16億t,水土流失情況依然嚴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的影響仍在加強,水土流失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雖然長江流域內實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的生態建設工程,但是這些已有工程和投資目標不集中、建設力量相對分散,此外,流域內各省市水土保持資源和力量相對分散,沒有合理配置形成有效合力,因此,對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生態問題整體性、系統性的研究要進一步加強。當前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速度和質量,與實現國家生態建設目標和公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3) 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人為水土流失現象嚴重。長江經濟帶內川西、西南石漠化地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和革命老區等集中分布著眾多國家級貧困縣,且大多數位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水土流失形勢嚴峻,預防和治理任務十分艱巨。同時這些區域又是礦產和水資源相對集中分布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依托于資源開發所帶來的效益,“重經濟、輕生態,重開發、輕保護,掠奪式地開發利用資源”的思想普遍存在,人們在開發建設的同時,沒有意識到開發與保護并舉的重要性,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經濟增長,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頻現。據統計,至2015年,長江流域內開工建設的生產建設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達8萬個,涉及農業、交通、水利等行業,流域內生產建設項目每年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2 000 km2,人為水土流失現象較為突出[23]。
4?長江經濟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布局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是長江經濟帶上中游山丘區農業、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保障長江經濟帶中下游生態穩定、經濟發展的根本,是建設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帶的基礎和首要任務[26]。根據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當前長江經濟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戰略布局應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加強天然林保護、生態林建設,提升生態功能。盡管氣候變化對長江流域生態系統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但是森林植被具有強大的涵養水源、調節徑流的功能和保持表土的能力,可有效地增加生態系統生產力、減少地表徑流,從而減輕對表土的侵蝕。天然林生態系統具有最完備的生態功能和強大的水土保持功能,應保護現有天然林生態,逐步增加其在森林總量中的比重,進而恢復自然植被和生態。為此,加強長江流域天然林的管育尤為重要,特別是在長江上游和兩岸地區,應明確劃分出水源涵養區,重點治理并加強保護。同時開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封山育林要以封為主,封管、撫補改相結合。對生態脆弱地區,根據“適地適樹”原則進行混交生態林建設,實行常年封山,禁止人畜破壞,以便盡快發揮森林植被的生態防護效益。
(2)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自然修復,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在長江經濟帶內的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內應當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政策,采取最嚴格的預防保護制度,維護優良穩定的生態系統良性發展。在措施布局上,實行封育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轉變農牧業生產方式等措施,減少人為干擾,保護自然植被,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減輕水土流失危害,加快植被恢復,提升生態系統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同時抓住退耕還林、生態移民等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機遇,解決好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
(3) 重點區域實施重點布控,防治水土流失。根據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的分布特點,研究水土流失過程和機理,確定水土流失防治基本格局,研究水土保持關鍵技術,對重點區域實施重點布控。長江流域中上游地區應加強云貴川喀斯特、金沙江中下游、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烏江中上游、三峽庫區等區域的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恢復,重點實施山丘區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坡耕地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和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應加強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湘資沅中游、贛江中上游等區域的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修復,重點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及退田還草還湖還濕;重點修復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等退化生態系統,減少入湖泥沙,構建和諧穩定的長江經濟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4) 提高社會意識,預防人為水土流失。生產建設項目建設和無序農業綜合開發所形成的人為水土流失現象較為突出。提高水土保持社會意識、預防人為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要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下,轉變人們的水土保持意識,消除水土流失的潛在危害和影響,做好預防保護。在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內加強監管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能,嚴格控制各類生產建設項目的數量和規模,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全面貫徹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加強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監督檢查,確保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得到貫徹落實,并采取最嚴格措施將生產建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協調好開發建設與水土保持的關系。
(5) 建立長江經濟帶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長江經濟帶橫貫長江流域,需要深入探索建立長江干流上中下游地區、支流上中下游、相鄰省市、關聯產業、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等之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27]。針對因水土流失導致資源損壞、生態環境破壞的實際情況,加大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森林、濕地等的生態補償力度,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開展上中下游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橫向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中下游受益省市對流域上游省市進行補償。同時,上游省市對下游省市造成破壞的,上游省市應當承擔賠付補償責任,建立保護生態受益和享用生態有償的制度。通過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可以增加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投入資金,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進程,確保綠水青山發揮出“金山銀山”的效益。
5?結 語
在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為應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疊加影響,長江經濟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深刻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指導思想,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發揮其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優化水土保持戰略布局,保護、改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維系生態系統穩定,實現長江經濟帶的綠色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Chen J, Gao C, Zeng X, et al. Assessing changes of river discharge under global warming of 1.5°C and 2°C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pproach by using multiple- GCMs and hydrological models[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7(453):63-73.
[2]Wang Y, Sun Y, Niu F, et al. Using 137 Cs measure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oil erosion on soil nutrients in alpine meadows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China[J]. Cold Region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135):28-33.
[3]Yu P, Wang Y, Coles N, et al. Simulation of Runoff Changes Caused by Cropland to Forest Conversion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Region, SW China[J]. Plos One, 2015,10(7).
[4]Long H L, Heilig G K, Wang J, et al.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ome socio‐economic considerations on China's Grain‐for‐Green Programme[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06,17(6):589-603.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8.
[6]廖純艷.構建水土流失防治體系 建設水清地綠天藍美麗長江[J].人民長江,2015,46(19):44-47.
[7]喬殿新.關于長江經濟帶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7(1):1-3.
[8]汪明娜,汪達.長江流域水土保持與可持續發展探討[J].水土保持研究,2002,9(4):41-44.
[9]Kong L, Zheng H, Rao E, et al. Evaluating indirect and direct effects of eco-restoration policy on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in Yangtze River Basin[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631-632):887-894.
[10]Zhao Y, Zou X, Liu Q, et al. Assess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on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Yangtze River,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7(607-608):920-932.
[11]Yu D Y, Shi P J, Han G Y, et al. Forest ecosystem restoration due to a national conservation plan in China[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1,37(9):1387-1397.
[12]Ersahin, Sabit, Bilgili, Bayram C, Dikmen, Ulkü, et 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Anatolian Forests in Relation to Climate, 2000‐2010[J]. Forest Science, 2016,62(6):698-709.
[13]Zhang Y, Song C, Zhang K, et al. Effects of land use/land cover and climate changes on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0[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2014,119(6):1092-1109.
[14]Cui L, Wang L, Lai Z, et al. Innovative trend analysis of annual and seasonal air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during 1960-2015[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 2017(164):48-59.
[15]Wei W, Chen L, Fu B, et al. Responses of water erosion to rainfall extremes and vegetation types in a loess semiarid hilly area, NW China[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9,23(12):1780-1791.
[16]張玉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和氣候變化對長江流域陸地植被凈初級生產力的影響[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3.
[17]吳傳清,萬慶.長江經濟帶城鎮化發展的時空格局與驅動機制研究——基于九大城市群2004-2013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8(5):44-51.
[18]Du J, Shi C, Fan X, et al. Impacts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sediment yield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21(2):359-371.
[19]劉馨秋,王思明.長江流域的人口遷移、農業開發及土地利用方式[J].草業科學,2013,30(12):2084-2090.
[20]Xia L, Hoermann G, Ma L, et al. Reducing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from arable slope land with contour hedgerows and perennial alfalfa mulching in Three Gorges Area, China[J]. Catena,2013,110(11):86-94.
[21]張信寶,賀秀斌.長江上游坡耕地整治成效分析[J].人民長江,2010,41(13):21-23.
[22]Yu Z, Gu H, Wang J, et al. Effect of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J].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Risk Assessment, 2017(4-5):1-16.
[23]Yan W, Ding Y J, Ye B S, et al.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changes in runoff of the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s from 1950 to 2008[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3,56(8):1398-1412.
[24]Zhao Y, Zou X, Gao J, et al. Quantifying the anthropogenic and climatic contributions to changes in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into the sea: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5(536):803-812.
[25]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公報(2006-2015)[R].武漢:長江水利委員會,2016.
[26]張小林.保護優先 重點治理 全面做好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中國水土保持,2016(5):7-9.
[27]肖金成,劉通.長江經濟帶: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對策[J].西部論壇,2017,27(1):39-42.
引用本文:張志強,李?肖.論水土保持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J].人民長江,2019,50(1):7-12.
On significa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promotingYangtze Economic Belt development strategy
ZHANG Zhiqiang??LI Xiao?1,2
(1. Colleg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 2.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Soil-water loss i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status quo of soil-water loss in the basin,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change of land use, climate, water resources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soil-water conser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key strategy layout under new situation to provide the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soil-water conservation for green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Economic Belt.
Key word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trategy layout; Yangtze River 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