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惠
“紙漿”是一種新型的環保操作材料,是將餐巾紙、A4紙等廢舊紙張撕碎、浸水打磨成漿體,再加入彩色顏料,利用紙的纖維遇水分散、脫水凝聚的特點來進行美術創作。紙漿以安全環保、可塑性強、可反復利用,以及創作技術簡單等優勢,深受幼兒喜愛。紙漿創意美術活動強調作者對材料本身的關注與探索,追求畫面的肌理效果,有助孩子在實踐操作中掌握一定的美術技能及表現形式,也為多角度、全方位地開發藝術教育拓寬了平臺,這與當今所倡導創意、時尚、環保的教學理念呼應。
目前,全國各地開展“美麗鄉村”及“山水園林化城市”建設。德清人杰地靈,小鎮文化更是源遠流長,特別是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每個小鎮依托自身的環境、文化、物產、人物等色彩繁衍生息。將“小鎮文化”與“紙漿”這一經濟、環保、綠色的美工材料結合進行創意制作,能讓孩子得到地方傳統文化的熏陶,在玩中探索,玩中創造,玩中成長。
一、構筑“小鎮”環境,點燃創意制作火花
我們以環境創設為起點,展現出“小鎮”環境別樣的風采。
1.一班一品,“小鎮”呈現
“一個小鎮,一隅天地,一份特色!”創設與特色主題相一致的環境,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條途徑,吸引著幼兒去探索、思考,去參與、實踐。基于特色活動的主旨和創意美術活動的需要,我們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級自主選擇一個特色“小鎮”,以紙漿為主要媒材,在班級中專門創設出一塊“小區域”,依托特有的文化為反映題材,創設出“風情小鎮”主題區域環境,見表1。
2.“地方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別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藝術教育的良好素材,蘊含著無限“美”的元素,這為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繼“一班一品”環境創設展現之后,我們把地域文化中的元素提煉出來,穿插于創意美術活動之中,使孩子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美術素養。如我們根據德清“地方小鎮”文化的牽引,將每個小鎮在人物、景物、故事、特產等方面進行羅列分類,為接下來的“小鎮”紙漿創意美術和主題活動鋪墊了豐厚的基礎:表2主要圍繞景物、特產、民風民俗三大“主要線索”進行歸類。
舉例:民風民俗——新市小鎮“蠶花廟會”
主要文化:“蠶花廟會”民間又稱軋蠶花,傳說是當地蠶農為紀念西施,祭拜“蠶神”,祈禱蠶桑豐收,在清明時節自發聚集形成的漢族民間傳統慶祝活動。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
采用價值:“蠶花廟會”涵蓋豐富的民間活動。當天,“蠶花娘娘”們盛裝打扮,乘著裝飾一新的花車巡游,沿途向眾人灑下粘著蠶花的糖果。“蠶花廟會”不僅有盛大的巡游活動,還伴有軋蠶花比賽、腰鼓隊表演、民間手藝等絕活齊上陣,也匯集著一系列地方美食。可將美麗蠶娘、花轎、蠶、美食以及手藝絕活等線索作為紙漿創意的載體。
二、圍繞“地方文化”,推進創意制作潛能
創意的根源是小鎮“地方文化”的牽引,快樂制作的“主線”是運用紙漿進行藝術表現,有了“引子”與“主線”這兩大保障后,“紙漿創意美術活動”便可閃亮登場。基于紙漿材料的特點和創意美術的需要,整個活動將依據層次性有序展開。
1.建構內容——文化+創意
整個創意美術活動的內容以文化為鋪墊,即每個班圍繞所選鄉鎮的特有風俗,依照其特有的文化進行梳理和歸納,將主題制作線索進行自然景物、建筑物、美食、養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民風幾方面進行分類,同時,遵循幼兒年齡特點和經驗基礎,將創意制作的形式分為“全紙漿”和“紙漿+輔助材料”兩種表現形式。
2.搜集材料——分層+分類
材料對紙漿創意美術活動的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兒是在對材料的操作、創意和擺弄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基于紙漿創意美術的需要,也為了讓整個紙漿活動包含濃濃的地方文化色彩,體現出紙漿創意作品的生動形象,我們從材料搜集上下功夫,從家庭、社區、工廠等途徑分類搜集、廣納材料,并依據分層分類的原則將其進行劃分,以備創意活動所需。
紙漿創意制作的主要材料有:本色紙漿、白色紙漿、彩色紙漿。操作工具包括:鑷子、筷子、牙簽、針筒、抹布等。輔助材料包括紙類:紙板、紙盤、卡紙、瓦楞紙、紙盒等。自然物:小樹枝、竹子、竹片、豆類等。瓶罐類:易拉罐、酒瓶、酒壇等、飲料瓶。廢舊材料:蛋糕盤、硬裝袋、鞋子、塑料制品。其他輔材:石塊、積木、KT板、木材等。
3.創意表現——多元+情趣
“紙漿”可塑性強,具有易造型、易操作、作品呈現可視度高等特點。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秉承“文化”和“創意”雙線路的牽引,我們采取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路徑,將紙漿創意作品按照平面作品、半立體作品和立體作品三種形式進行展現。同時,根據創意美術的主題或作品需要,在操作過程和表現手法上,可參考平鋪粘貼表現、圍合填塞表現、堆積重疊表現三種主要模式,讓孩子在自主創意、自由操作中培養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1)平鋪粘貼表現:這是美術活動中常見的一種方法,是根據一定的需要以覆蓋的形式表現主題,一般以敷、粘貼的形式,將紙漿附在紙類、瓶罐類、紙盤類等的物體的表面,利用色彩的區別和漸變形成一定的圖案、線條等。
范例:莫干民宿

材料準備:紙盒,硬紙板,已調好的黑色、褐色及相應顏色的紙漿。
指導要點:用粘、敷的方式將紙漿黏合在畫面上,表現出平面形式的紙漿作品,抓住民宿的特點,所敷紙漿顏色形成青瓦、白墻主題風。
(2)圍合填塞表現:利用表現物的特征,如錐形物體、圓柱體物體、凹凸形狀物體等,將紙漿以圍合或填塞的形式覆蓋于輔助物上,按照要求或體現出一定的主題。
范例:乾元花燈
材料準備:氣球(吹好)、皮球、人鳥蟲魚等形狀的硬紙板、各色紙漿、操作工具等。
指導要點:在立體及半立體的材料上,用圍合、粘、環繞等方法,制作圓形及各種形狀的花燈。注意圖案的設計與顏色的搭配,引導幼兒用相近色或漸變色的方法進行設計表現。
(3)堆積重疊表現:這個方法主要是“全紙漿”的創意制作過程,重在表現出作品的立體和重疊效果,如莫干山、乾元龍等形態作品的制作,具體思路可以根據作品的主題或特點,將紙漿演變成相應的形態,再利用其他顏色的紙漿進行點綴和裝飾。
范例:蠶寶寶與蠶繭
材料準備:已調制好的白色紙漿、綠色卡紙、鞋盒蓋子、勾線筆等。
指導要點:引導幼兒抓住蠶寶寶的特點(頭圓前端嘴部有點尖,身體細長),用搓、團、捏、粘的方法表現蠶寶寶,并用黑色紙漿表現“蠶寶寶”眼睛、斑紋等,再運用綠色的紙漿或卡紙剪畫成桑葉(大小不一),裝點在蠶寶寶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