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護理效果。方法:將對在2017年十一月至2018年十一月之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兒科患者的信息進行統計,選出其中的110例患兒作為此次試驗研究的研究對象,以隨機的原則將所有的患者平均分成兩部分,對照組與實驗組,分別有患者5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實驗組患者采用風險防范式護理,在護理后對比分析護理效果與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實驗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64%,對照組為12.73%,實驗組患兒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兒科患者護理管理時,采用風險防范護理可以有效的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的安全性,促進患兒的康復。
關鍵詞: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風險防范式護理;兒科護理管理
在臨床中,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的過程中由于人為以及非人為的等不確定的因素導致的對患者的影響,或者對治療效果的影響,護理風險在護理過程中的任何以環節都有可能發生[1]。因此在護理的過程中為了保證護理的效果與護理的安全性,應該對護理的所有環節進行嚴格的控制,風險防范式護理就可以滿足這部分護理需求。為了探究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護理效果,本文將對2017年十一月至2018年十一月之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10例兒科患者進行分組護理,分別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以及風險防范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并在護理后對比分析護理效果。具體研究過程如下:
1 實驗研究對象與方法
1.1實驗研究對象常規資料
對在2017年十一月至2018年十一月之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兒科患者的信息進行統計,選出其中的110例患兒作為此次試驗研究的研究對象,以隨機的原則將所有的患者平均分成兩部分,對照組與實驗組,分別有患者55例。對照組的55例患兒中,患兒的性別組成為,男性患兒30例,女性患兒25例?;純旱哪挲g組成中,年齡最大為12歲,最小為1歲,年齡平均值為(3.64±2.36)歲?;純旱幕疾r間中,最長為7個月,最短為1個月,患病時間平均值為(3.02±1.04)個月?;純旱幕疾☆愋椭校粑到y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外科疾病分別有患兒25例、13例以及17例。實驗組的55例患兒中,患兒的性別組成為,男性患兒27例,女性患兒28例?;純旱哪挲g組成中,年齡最大為11歲,最小為1歲,年齡平均值為(4.13±3.06)歲?;純旱幕疾r間中,最長為8個月,最短為2個月,患病時間平均值為(4.35±1.00)個月?;純旱幕疾☆愋椭?,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以及外科疾病分別有患兒18例、12例以及25例。此次試驗中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的年齡組成、性別組成、患病時間以及疾病類型等基本資料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不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此次試驗時已經對所有患者講解護理方法與護理過程等相關的知識,并指導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與指導下進行,可以能確保實驗研究的規范性與實驗結果的有效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實驗組患者采用風險防范式護理,在護理后對比分析護理效果與并發癥的發生率。
常規的護理模式,主要是對患兒家屬進行常規的飲食護理指導、運動護理指導以及治療過程中的禁忌反應與注意事項等。
風險防范式護理,第一,建立的風險防范小組。風險防范小組對護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事件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 的研究分析,并基于此制定有針對性的優化與解決措施[2]。第二,制定規范的護理流程圖,在進行護理工作前,風險防范小組相關的管理人員應該基于護理內容與護理需求等對護理工作流程規范化,制定科學的護理流程。并對相關的護理操作進行規范,對已經出現的護理風險事件進行分析,總結經驗,并在之后的護理工作中多加注意,第三,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應該及時的對病房進行清理,確保病房的整潔。依據患兒的心理整理房間,消除患兒在面對陌生緩解的緊張與焦慮等消極的情緒,提高患兒在之勞過程與護理過程的依從度,進一步的提高護理質量與生活質量。第四,溝通技巧的利用。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因此在與患者交流時,護理人員應該重視溝通技巧的利用,針對患兒強烈的求知欲,要以親切的態度積極的對患兒講解與引導[3]。
1.3評價標準
依據患兒的臨床表現,統計護理過程中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對實驗所涉及的所有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實驗中的數據采用百分數與(x±s)表示,采用平方以及t對數據進行檢驗,采用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的55例患兒中,發生護理風險事件2例,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64%;對照組的55例患兒中,發生護理風險事件7例,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2.73%。實驗組患兒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兒科是醫院中重要并且特殊的科室,其特殊性主要是由患者導致的,兒科的患者均為未成年的患兒,不僅年齡較小,語言表達能力與承受能力等較差于常人,在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方方面更差于成年患者。因此在對兒科患者的護理中,不僅要對患兒進行常規的護理,還要基于患兒病情的發展特點以及患兒的身體素質等,對在護理過程中極有可能發生的護理風險事件進行預防,提高護理過程的安全性,對患兒的安全提供保障,并進一步的緩解患者的病癥,避免在護理過程中各種因素對護理效果的影響,促進患兒的康復,并促進患兒健康的生長與發展[4]。
總結:此次試驗中,采用風險防范式護理的對照組的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低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由此可以看出,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護理效果顯著,安全性較高,可以在臨床護理中推廣利用。
參考文獻:
[1]薛慶凡.分析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5):228-229.
[2]趙玉紅.觀察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5(5):434-434.
[3]陳霄云,孫芳霞,杜加花. 探討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31-331.
[4]張艷華.細節管理與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與效果比較[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10):1476-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