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行
好奇是人類求知的基本動機,孩子天性好奇、好問、好動,喜歡新鮮事物和新知識,這些都成了他們學習的基本動機。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講的是宙斯給一個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并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潘多拉越想越好奇,很想揭開真相。過了一段時間,潘多拉終于忍不住把盒子打開了。誰知盒子里裝的竟然是人類的全部罪惡,結果盒子打開了,這些罪惡都跑到了人間。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叫做“潘多拉效應”。
好奇是人類求知的基本動機,孩子天性好奇、好問、好動,喜歡新鮮事物和新知識,這些都成了他們學習的基本動機,而孩子探究身邊世界的精神更是他們取得好成績的法寶。可以說, “潘多拉效應”的心理實質就是好奇心在起作用。從培養一個孩子的角度來看,好奇心是他們學習興趣的源泉。
然而,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時,為了避免孩子走彎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經驗阻擊孩子的好奇心。結果,孩子受好奇心的驅使,聽不進大人的忠告,對于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于是,不聽勸告的孩子成了大人眼里的“犟孩子”,孩子的逆反行為成了大人眼里的“硬碰硬”。
這么看來,如果家長忽視孩子的好奇心,壓制孩子的探究欲望,很可能就會出現問題。反之,如果家長懂得呵護孩子的好奇心,那就是呵護了孩子未來的幸福。下面這則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蘇軾和蘇轍小的時候非常頑皮,不愿意讀書。他們的父母蘇洵夫婦為了引導他們喜歡讀書,不僅曉之以理,而且施之以“魔法”。每當孩子們嬉戲玩耍的時候,蘇洵夫婦就故意悄悄地躲在旮旯里讀書。看到孩子們來了,他們又故意把書藏起來。蘇洵夫婦這種偷偷摸摸、神神秘秘的舉動讓孩子們好奇不已。
后來,孩子們想了想覺得父母一定是在讀什么好書。于是,孩子們滿懷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時,鬼鬼祟祟地把父母藏起來的書“偷”來讀。
自從發現了這一秘密,讀書竟然成了蘇軾和蘇轍的樂趣。從此以后,蘇軾、蘇轍日復一日地發奮學習,終于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與父親蘇洵被譽為“三蘇”,還同時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洵夫婦不失為一對聰明的父母,他們不像我們身邊的一些家長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總會發出這樣的抱怨: “你這孩子才這么大,就不聽話了,讓你做什么你偏不做,長大了還怎么得了”,而是摸透孩子的好奇心、抓住孩子的求知欲,因勢利導地利用“潘多拉效應”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如同章回小說中每章結尾必提到的那句話: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又如電視連續劇的每集結尾都會落在最吸引人注意的節骨眼兒上,這些運用“潘多拉效應”的做法,無疑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激發觀眾的好奇心。
對于初涉人世的孩子來說,身邊的世界是那么的陌生、新鮮與神秘,在他們的內心世界又充滿了無限的探索與求知的欲望,而這份寶貴的好奇心不僅是孩子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們學習的原動力。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個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也能體驗到樂趣,而這份樂趣又會激勵他們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更多未知的領域。可以說,好奇心就好比性能優秀的賽車引擎,能夠保證賽車在激烈的競爭中勇往直前、遙遙領先。
經常和孩子在一起,你一定會發現他們似乎有問不完的問題、闖不完的禍,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大千世界充滿了好奇。那么,如何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解放他們的手腳,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呢?
鼓勵孩子積極探索
對于孩子來說,這個陌生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值得探索的。為此,父母不要忽視和否定孩子的學習和探索行為,而應精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或提出問題引導他們繼續思考。
引導孩子積極思考
如今的孩子接觸面廣,接受新鮮事物快,喜歡獨立思索,敢于發問,這本是一件好事。作為爸爸媽媽,應該認真回答他們的問題,而不是隨隨便便地搪塞一些答案。與此同時,家長還應因勢利導地啟發孩子去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
鼓勵孩子觀察生活
日常生活中,許多新奇的事物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可以培養孩子從小事、細節中受到啟發,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并鼓勵孩子勇于發現問題。
此外,父母要經常與孩子一起參加戶外活動,比如逛游樂園、動物園,等等,戶外活動更容易引發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產生學習的興趣并主動學習。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