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晶 李興國 周小普
自然中的真、善、美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源泉,同時也蘊含著許多自然規律和人生哲理。這些都給蘊涵中華文化元素的文藝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份。一則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即要有科學的創作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要運用自然中的真、善、美突出其創作的主題并豐富其內涵。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自然中的真、善、美會引導人性真、善、美的轉變與升華,磨練人們的意志,正心修身,養性育德。這種轉變和升華是中華文化傳承的動力,同時,它與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內在的聯系,讓人的真善美反哺自然。
自然中的真、善、美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源泉。那么,何為自然界中的真、善、美?作者以為:自然界中的真,就是指自然規律:春、夏、秋、冬的二十四節氣;朝霞夕陽、日月星辰、宇宙萬物、天體運行,以及由此而發展起來的自然科學。自然科學不僅是巨大的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經濟發展,而且是人類思想文明進步的偉大的推動力,建立科學世界觀的重要基礎。
自然界中的善,就是指風調雨順,陽光雨露,滋潤萬物。一首《春夜喜雨》道出了這種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是對這種善的真實寫照。與俗話說的“春雨貴如油”一脈相承,歷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祈雨”也是盼望自然界的這種“善”降臨人間。
自然界中的美則是江河澎湃、山川俊秀、草原浩瀚、大漠孤煙、南極冰川、北極極光……自然界的這種鬼斧神工所雕琢的美,令人震撼、令人向往。
上述自然界中的真、善、美是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基本元素,掌握并突出這些基本元素,便能創作出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好作品,并使其做到喜聞樂見,觸類旁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同時,從自然界的真、善、美中,陶冶人們的情操,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追求真理正義,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進而達到人性的真、善、美,這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的基礎。
一、自然中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作——《登鸛雀樓》。他通過描寫一輪夕陽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冉冉而落,奔流不息的黃河以波瀾壯闊之勢向東流歸大海的這種自然界中的“美”;提醒人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站得高才能看的遠的這一遵循自然規律的“真”;借此抒發著自己向上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的人性之“善”。 鸛雀樓和地處晉、秦、豫三地黃河沖積平原的中心,想必作者更上一層樓眺望到的是黃河之水灌溉下的良田千頃,黃河在此地盡到了被譽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天職,充分體現了自然界“上善若水”的“善”之本源。這正是這首詩隱含著的更深一層含義,這種大自然的“善”正是人們所期盼的。2016年,在山西省舉辦的旅游推介項目競演新聞欄目中,運城市代表隊將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作為本市旅游推介的文化品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在比賽中獲得佳績。1應該說,這是源于自然中的真、善、美的創作。
事實上,自然界中的真、善、美無處不在。一望無際的錫林郭勒草原由“真”而顯示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見牛羊”的“美”;錫林九曲的蜿蜒不斷,哺育著兩岸鮮花朵朵,牛羊滿坡,使人們過著豐衣足食物的日子而體現著“善”,這種“善”是自然的饋贈。當它溶化于人們的血液中便成為人類對大愛無疆的精神境界追求從而演變為對人性的真、善、美追求,就是靈魂的再塑造。《天堂草原·錫林郭勒》旅游宣傳片是這樣介紹這方美麗而神圣的凈土的:“今天的錫林郭勒大草原,仍然保持了它亙古不變的天籟之像和原生態之美,在歷經了大地萬物的造化與錘煉之后,沒有什么能夠抵擋自然的變遷,也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文明的進程。”2這種自然界的真、善、美大大增加了這部宣傳片的感染力,使人們立即想去領略草原的那種從未見過的原始和純樸的風土人情。
二、自然中的真、善、美對人性的真善美的引導
自然中的真、善、美對人有著引導作用,可以演化并促成人的“真”——追求真理;“善”——助人為樂;“美”——道德修養。
自然界中不但有植物,也還有動物。人類作為高級動物,應與其他物種和睦相處,吸收天地之精華,煉就為人之道,感悟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之道。正如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由此而產生的文藝作品是自然中的真、善、美在其創作中的滲透與升華。
由中宣部宣教局和中國網絡電視臺專門創作推出的“夢娃”系列公益廣告以天津泥人張作品“夢娃”形象為依托,從“國是家、善作魂、勤為本、儉養德、誠立身、孝當先、和為貴”七個方面,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生動形象的解讀。3小小的“夢娃”,質樸的形象,清澈的童音,深刻詮釋了為人之道應遵循的原則和道德規范。這種廣告作品,起源于自然界的真、善、美,進而滲透到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與升華,而人性的真、善、美是中華文化發展與創新的基石,也是中華兒女所不斷追求的至高境界。
三、自然中的真、善、美對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的影響
自然中的真、善、美不斷凈化著我們的心靈,陶冶著我們的情操。要想創作出好的文藝作品,就必須利用豐厚的文化積淀。這種積淀是人類思想光輝的結晶,是源于自然的。它是人性真、善、美的文化延伸,是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從而決定了人生的價值取向。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此詩描寫了詩人歷經磨難,絕處逢生后迸發的喜悅之情。其中:“千里江陵一日還”寫出了大自然的“真”和“善”,濤濤江水,一瀉千里,手揮竹篙駕船行。從白帝城到江陵,千里之遙,借助水力,順勢而下,一日便可到達,便道出了大自然的“真”和“善”;而“彩云間”和“輕舟已過萬重山”即寫出了三峽之美,特別是“兩岸猿聲啼不住”生動地再現了人和動物和諧共生的原始美畫卷。同時也說明,如果沒有在艱苦的歲月中磨練而出的高尚的品格和寶貴情操,是難以駕馭“輕舟”,過“萬重山”的。將詩仙李白的詩句運用于現在的文藝作品創作中,會掀起巨大的文化波瀾。“聆聽穿越千年的猿聲,尋找詩人留下的足跡”,這是三峽旅游推介詞中最讓人感到心曠神怡的一句話,似乎瞬間喚醒了每個中國人心底的文化基因,這對每個中國人而言,是極富有感召力和穿透力的。
由此可見,從自然界的真、善、美升華到人性的真、善、美是需要文化底蘊的。只有文化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擁有這種詩情畫意的境界。而這種境界的實現,是需要道德品質的培養,否則,僅僅感受到這種樸素的自然美是難以持久的,即人是需要受教育的,要培養一種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和世界觀。李白之所以能為中華民族留下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除了個人的天資和努力之外,主要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鐵杵磨成針”講述的就是少年時代的李白受啟發而奮發讀書的故事。我國的初始啟蒙教育課本“三字經”就特別注重對人的教化:“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說的就是人要進行世界觀的改造,否則,便會“性乃遷”;而且,要終身受教育,做到“貴以專”。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中華文化強調、“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4這種理念,對文藝作品的創作也是適用的。
四、自然中的真、善、美對中華文化中生態文明建設的詮釋
既然自然中的真、善、美與中華文化有著如此千絲萬縷的聯系,給我們取之不盡的創作靈感和啟迪,那么我們就應該有義務和責任去保護自然。也就是說,自然中的真、善、美要求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保護住大自然給予我們的綠水青山。應該認識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5
(一) 人類運用自然中的真善美造福一方
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的都江堰工程,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都江堰為創作元素的文藝作品是大量的,歸結起來,分別突出了兩個特征:一是,它強調了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的“真”,將自然界美不勝收的青山綠水保留下來的同時,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人類智慧工程,使水之“善”充分展現了出來。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樸素認識。它閃爍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光輝。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它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6現在看來,它是利用自然科學中的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科學施工的典范;二是,尊重人才,給都江堰設計者以應有的歷史地位。都江堰市的徽標是以李冰父子為主體設計的,以提醒后人要“飲水思源”。
都江堰的建造,讓人類領悟到遵從自然、順應自然的好處。通過自然造福人類,是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意識的升華。所謂升華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不單單是中國順應經濟飛速發展的形勢所講的話;而且是用最樸實、最生動的語言表達的最深刻的道理。亂砍亂伐,就會引起水土流失;過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就會造成溫室效應。這是人類幾千年來,從事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的切實體會,是所獲經驗和智慧的集大成總結,是大自然作為人類的老師所告訴我們的永恒真理,人類從向大自然的學習中得到了教育,與此同時,人性本身的真、善、美也得到了升華。
中國在履行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巴黎協定》的過程中,扛起了全人類面對氣候問題的歷史責任,這也是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切實舉措。
(二)實施綠色發展戰略
森林是地球的肺,濕地、湖泊是地球之腎,最令我們欣慰感慨的是:地球母親因為造林,而變得健康。我們作為地球母親的子孫,一定要為養育我們的母親做點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7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公益廣告作品,選取了塞罕壩機械林場作為傳播對象。塞罕壩是蒙漢混合語,古語被譯為“塞罕達巴罕色欽”,意思是“美麗的高嶺。”7這里曾是森林茂密,鳥語花香。但是,由于滿清后期國力衰退,進行大規模地開圍放墾,加上日本侵略者掠奪性的采伐、連年不斷的山火、以及不斷的農牧活動,使這里的樹木被采伐殆盡,大片的森林蕩然無存,生態環境惡化。新中國成立后,1962年2月建立林業部直屬的塞罕壩機械林業總場。經過塞罕壩三代務林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現已達到總經營面積140萬畝,森林覆蓋率80%。有林地面積112萬畝,林木蓄積量1012萬立方米。8目前,塞罕壩林場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林海。過去曾經黃沙漫天的塞罕壩,如今終于名副其實地恢復為“美麗的高嶺”,為改善自然環境發揮重要作用,為京津地區保護水源、涵養水源,為祖國建設提供木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刻而樸實地講清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塞罕壩林場于2017年12月6日榮獲聯合國“2017地球衛士·行動與激勵獎”。2018年,以塞罕壩人植樹造林為題材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熱映,這部文藝作品引用著名作家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突出了塞罕壩人熱愛這片土地,熱愛祖國,艱苦奮斗、植樹造林的創業精神。
(三)崇尚生命的和諧
求同存異,海納百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這種美德要求我們要善待自然界的一切,對大自然的萬物我們都應該做到崇尚生命,平等相待,萬類霜天競自由,而不是去破環自然界的這種平衡。
《美麗的克什克騰》是中國第一部以自然題材為主線的全景式紀錄片,記錄了在內蒙古克什克騰這個神奇的地方,生命的傳奇和生態之美,表達了世間萬物和諧共生的主題。其中有很多生命生存的傳奇故事:華子魚家族為了保證整個家族的繁衍,在白天寧可讓小部分“先遣隊員”成為水鳥魚肉,而選擇在月圓之夜洄游,這種不可遏制的生存的力量創造了克什克騰的生命傳奇;剛出生的小赤麻鴨從懸崖跳下,歷經13個小時的驚險旅程回到達里湖的懷抱,讓我們看到新生命挑戰生存的勇氣;萬年不竭的達里湖,如慈母般廣闊接納著南來北往的候鳥和本地的鳥兒,如果沒有達里湖的庇護,鳥兒們將會失去遷徙中的重要驛站和生存家園。這些故事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必須“用發展生態文明的思路,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行為。”9在這部記錄片尾有這樣一段旁白:“生命的意義在于延續生命。為了我們的后代,我們到底應該做出什么樣的選擇,一首古老的蒙古族歌謠也許是最好的回答:照顧好給你水喝的小溪大河;照顧好給你呼吸的空氣;照顧好養育你的土地;尊重生命,因為你就是生命!”
結 語
至真、至誠、至善、至美是中華文化不斷吐故納新,創新傳承所追求的目標。文明如水,潤物無聲,好的文藝作品是經過真理的檢驗和時間的考驗而沉淀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能留存下來的必然是精華。這種傳世之作熏陶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給人們的心靈深處構建起一個文化之鄉,一片精神沃土!它源于自然,又不斷地融入自然。通過努力,創作出更多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告訴人們真實之美、善良之美、和諧之美。
參考文獻:
1.張越:《<人說山西好風光>第二季第二場在我市鸛雀樓競演》,運城日報, http://www.yunchenggov.c n/article/17/04/30814.shtml,2017年4月26日
2.解說詞:《天堂草原·錫林郭勒》宣傳片,http://v.youku. com/v_show/id_XNDIxOTc3NTEy.html
3.史競男:《“夢娃”公益廣告受觀眾好評》,新華網, http://politics.chinaso.com/detail/20150331/10002 00003270801427793465080199959_1.html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9月,第115頁。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9月,第8頁。
6.都江堰,搜狐百科http://baike.sogou.com/v80162. htm fromTitle=%E9%83%BD%E6%B1%9F%E5%A0%B0
7.賽罕壩森林公園簡介,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業總場網站,http://www.saihanba.com.cn/show_article.php id=93,2010年12月15日
8.塞罕壩機械林場簡介,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業總場,
http://www.saihanba.com.cn/show_article. php id=5876,2018年,5月16日
9.《美麗的克什克騰》紀錄片,央視網,http://tv.cn
tv.cn/video/VSET100217051015/f56b077f01f3433d8 23cb463ef02057d
基金項目:2015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計劃項目“從自然的道理看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15WB6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范晶(1979-),女,滿族,山西萬榮人,文學碩士。煙臺大學文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傳播學;李興國(1953)男,漢族,北京人,文學博士。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關系、文化建設;周小普(1954)女,漢族, 北京人,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