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卓瑪
當下,幼兒園環境建設對學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新教育時代下,幼兒園如果要進一步提升學前教育質量,就必須轉變管理理念,并在幼兒園環境建設方面有所創新。幼兒園環境建設中應該充分體現科學、民主以及和諧等元素。一個充滿科學管理、民主決策以及和諧氛圍的幼兒園中,師生和睦且環境美好,幼兒的個人學習素養和心理素質必然也很強,這在客觀上體現了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健康心理。
我認為,幼兒園環境建設包括外在實體環境建設、制度環境建設以及精神環境建設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對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心理健康有著非常重要而深刻的影響。所以,我將從這三大部分出發,詳細分析目前我國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問題,同時探討幼兒園環境建設對學前教育的影響以及提高幼兒園環境建設水平的相關方案,具體如下。
一、目前我國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問題
(一)外在實體環境建設需提高審美性和安全性
對外在實體環境建設而言,幼兒園環境創設共有兩個大問題:一是外在實體環境的審美性不強,這源于教師的一個普遍誤區,其覺得環境創設等同于美化環境,所以會加入很多沒有必要的東西,而忽略了整個環境其實是孩子學習的過程(工具)。同時,在當前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實際操作中,要么過于注重教育,要么過于注重美感,兩者很難平衡,無論偏向哪方,都會降低幼兒對環境的接受能力;二是外在實體環境的安全性不強,每名幼兒在玩耍的時候都極容易被桌角、滑梯、墻角擦傷,這些隱含著危險的地方目前還無法被完全規避。而且,從裝修角度來說,大到樓體、墻體,小到桌椅、板凳,都必須使用天然無害的綠色裝飾物和油漆,但是,現在大多數的幼兒園因為資金問題,并沒有實現全綠色化裝修。
(二)制度環境建設需要與時俱進,增強監督能力
幼兒園教學管理制度涵蓋了教師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學習)行為的方方面面,例如嚴格規范上課制度、課間操、眼保健操、教師的行為和課程進度以及禁止壓堂和壓縮學生的休息時間等等,這些制度是為了幼兒健康發展制定的,所以必須嚴格執行。
但是,當下幼兒園制度環境建設仍需要與時俱進,作為園長和教師,要積極思考三個問題:在管理要素中,哪一種是核心要素?如何把制度建設同學前教育有機結合到一起?如何發揮幼兒管理制度的作用?在搞清楚這三個問題的基礎上持續提升執行能力,推動幼兒園制度環境建設。
(三)在精神環境建設中,需要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因子
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脊梁,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信仰,是激勵中華兒女奮勇向前的力量源泉。而從教育領域來說,傳統文化教育符合我國現階段對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將其滲透于幼兒園精神環境建設之中,實則是實現其再創新和再升級,對促進幼兒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幼兒園在精神環境建設中并沒有著重體現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這也將對學前教育產生不利影響。
二、幼兒園環境建設對學前教育的影響
(一)外在實體環境建設
1.外在實體環境建設的積極影響。“外在實體環境”就是一個幼兒園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創造、積累并保留下來的、以物質形式為載體的環境形式,其中主要包含幼兒園的基礎設施、教學設施、后勤設備、生活資料以及校園環境等等。整理上說,只有先讓幼兒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校園環境,才能塑造其良好的精神品行。外在實體環境是制度環境和精神環境的基礎,是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礎和基本保障,對提升學前教育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發揮外在實體環境建設的積極影響的策略。首先,幼兒園應按照幼兒的身心發育特點確定外在實體環境建設方向,例如幼兒年齡比較小,愛玩好動,為了迎合其特點,外在實體環境建設方向就可確定為“構建安全、活潑的校園環境”。其次,幼兒園應根據外在實體環境建設方向確定建設內容:一是保證校園環境的安全性,包括各項基礎設施,只要是幼兒能碰到的地方,都要加裝防護設備,并且在醒目的地方設置警示牌,時時刻刻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二是體現校園環境的活潑,大到校園建筑,小到花壇、小路,都必須營造出一種活潑的氛圍,讓幼兒感受到輕松和愉快,保障其心理健康。同時,在草坪、花壇處設置愛護環境標語,在鍛煉器材處設置愛護標語,提醒幼兒愛護校園環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制度環境建設
1.制度環境建設的積極影響。“制度環境”就是指幼兒園根據國家的教育制度方針以及法規,并結合幼兒園內部的管理要求與任務,構建起一種科學、高效的制度管理機制。從本質上說,制度環境建設就是幼兒園環境建設中的“領頭羊”,能夠在大層面上協調和控制幼兒園環境建設,所以,良好的制度環境對于幼兒園各個環節工作的良性運轉以及師生的全面發展都有著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對提升學前教育水平也非常重要。
2.發揮制度建設的積極影響的策略。首先,除了常規的管理制度(例如要求幼兒不打架、不罵人、不偷盜等等)外,幼兒園要根據自身的辦學宗旨確定幼兒園管理制度,例如有些幼兒園側重幼兒的國際化語言培養,有些幼兒園則側重幼兒的國學培養,兩者的辦學宗旨不同,相應的管理制度也就有一定的區別;其次,注重常規的管理制度的嚴格落實,例如上述中提到的要求幼兒不打架、不罵人、不偷盜等制度要求,對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和健康心理來說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積極滲透幼兒園規章制度教育,以規矩成方圓,規范幼兒的學習和生活行為,從而提升學前教育水平。
(三)精神環境建設
1.精神環境建設的積極影響。“精神環境”是指幼兒園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形成的一種精神力量,從而推動幼兒不斷優化自身行為習慣和心理狀態。其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首先,重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凈化其心靈,并使其收獲更加美好的人生,人人和善相處,從而構建新時期和諧新校園;其次,重在以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激發幼兒想做好、能做好的勇氣和決心,使每一名幼兒都能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進而塑造自身的良好品行。可以說,精神環境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優化和發展學前教育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2.發揮精神環境建設的積極影響。首先,教師要以德育推動精神環境建設,讓幼兒知道是非對錯,明白應該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如何待人接物等等,在德育的作用下,幼兒會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教師要以傳統環境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幼兒的民族環境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久而久之,幼兒的心理狀態就會因為傳統環境的不斷熏陶而變得越來越好,相應的,學前教育水平也就越來越高。
三、提高幼兒園環境建設水平的相關方案
(一)外在實體環境建設
外在實體環境建設作為制度環境和精神環境建設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建設成本來說,雖然外在實體環境建設耗時短,但是成本高,所以,要大力進行外在實體環境建設,就需要從整飭校園環境入手,首先進行校園綠化、基礎設施建設、教學樓美化;其次是大力修建符合幼兒園自身環境特色的建筑,開辟較大的幼兒活動場地等等;最后是組織校園社團定期開展活動,切切實實地豐富幼兒的日常生活。
(二)制度環境建設
幼兒園制度層在整體上對幼兒園環境進行科學的策劃有助于更好地推進制度環境建設。首先,幼兒園應該對自身制度環境建設有明確的定位,并且突出自身的獨特辦學主張以及歷史賦予幼兒園的使命;其次,幼兒園制度層在策劃過程中應該構建起完善的制度框架,進而以具體的規章與細則進行約束,保障制度環境建設的規范性與完整性;最后,提高教學工作常規的規范性,這對于深化教學體制改革、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以及完成幼兒園的教學目標等方面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強化教學課程的管理工作,保證教師教學行為的規范性是推動幼兒園制度環境建設的有效方式。
(三)精神環境建設
首先,校領導應該重視精神環境建設工作,并勇擔責任,勇于“打頭陣”,還要通過培訓、講座、宣傳等方式優化教師和幼兒的思想認識,使其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幼兒園應該和社會公益社團合作,組織開展一些有益于幼兒園、社會的公益活動,并積極倡導師生參與其中,為幼兒園精神環境建設共同努力;最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做一個好教師”活動,從規范教師的一言一行做起,從而重塑幼兒園精神面貌,推進校園精神環境建設步伐。
四、結語
綜上所述,物質、制度和精神環境建設三足鼎立,共同支撐著一個幼兒園的環境脊梁。在新時期,幼兒園應繼續從外在實體環境、制度環境和精神環境三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環境建設水平,并促進學前教育的進一步升級和優化,從而在社會上樹立其光輝美好的形象,贏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責編 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