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下旬,受臺風“溫比亞”影響,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地區連降暴雨,造成彌河流域沿岸村莊河水倒灌,大量民居、農田、大棚遭受前所未有洪澇災害,情況十分危急。2018年8月26日,山東省消防總隊淄博支隊接到總隊調派命令,第一時間出動595名官兵、1套遠程供水系統、42輛執勤車輛、10臺大型工程機械前往濰坊壽光災區開展洪澇災害搶險救援任務。筆者第一時間隨支隊后勤保障官兵50余人前往災區開展現場勤務保障工作。在連續奮戰十余天的時間里,后勤保障官兵在天氣極其惡劣、受災極其嚴重、人員極其疲憊、壓力極其嚴重的情況下,精心組織,主動作為,為搶險救災官兵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后勤保障。在全力做好保障的同時,也遇到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引發了筆者的思考。如何加強重大災害事故現場后勤應急保障,充分發揮消防部隊在抗災救援中的主力軍作用,確保救援取得成功,是當前各級消防部隊后勤保障工作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就此談幾點認識與大家共同探討。
重大災害事故現場后勤保障工作的特點
此次濰坊洪澇災害增援工作開展長達十余天,經受了暴雨、高溫日曬、蚊蟲叮咬、連續作戰等多方面考驗,結合此次現場增援保障任務,筆者對此類災害事故現場保障工作特點進行了總結:
災害事故的突發性。地震、洪澇、山林火災等災害事故具有突發性特點,無法預判其發生時間、發生地點、氣候條件,導致抗災救援力量到達現場后,現場所需的后勤保障器材運輸車輛、油料供應、醫療衛生、飲食、救援工具等供應不及時,抗災救援很難在短時間內展開。
保障任務的繁重性。 由于地震、洪澇、山林火災等重大事故具有突發性、連鎖性、毀滅性等特征,現場救援工作日益艱苦復雜,持續時間長,參戰力量多,物資消耗量大,后勤保障任務繁重。這就決定了重特大災害事故應急保障對于裝備車輛性能、官兵體力、保障工作指揮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障需求的復雜性。 一是保障對象存在多面性。此次濰坊抗洪重大災害事故現場,除了消防部隊外,還有解放軍、當地政府機關、社會救援力量等不同參戰力量協同作戰,后勤保障工作不僅要做到自我保障,還要做到統籌兼顧。二是保障受眾存在差異性。災害救援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崗位包括指揮員、通信員、裝備技術員、醫療救護員、一線戰斗員等等,崗位的不同導致保障的時機、內容都不同,需要保障人員精心策劃、調度,大大增加了后勤保障的難度。三是保障水平存在局限性。由于重特大災害事故發生的時間、氣候、交通等不確定因素,后勤保障工作的實施受到現實條件的約束,如此次救援中,暴雨過后持續高溫日曬天氣,官兵的防暑降溫工作受到挑戰。
重大災害事故現場后勤應急保障的現狀
此次保障工作中,支隊專門抽調保障警力40名,1輛宿營車、1輛油料保障車、1輛淋浴車,利用駐地學校食堂開伙,每天2趟往返350公里從淄博運送滿足595人的食品物資,專門制定“作戰每日食譜”,確保早餐有牛奶雞蛋,午餐葷素搭配豐富,晚間準備臨時夜宵,每日飲食營養豐富不重樣;小到襪子、洗漱用品,大到飲食、油料等,全力保障滿足需要,確保增援人員按時吃上熱飯、洗上熱水澡、補充維生素,是全省唯一一個實現飲食保障自給自足的支隊,圓滿完成了保障任務,但仍存在亟待改進和解決的問題:
思想準備不夠充分。 雖然各級領導對加強后勤應急保障建設非常關注,但由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對困難估計不足、特點把握不準、實兵拉動演練不夠,遇有緊急任務,反應不迅速、人員難集中、物資難籌供、車輛難到位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保障預案不盡完善。對當前重特大災害事故發生形勢研判不足,在制定抗災救災預案沒有專門的后勤應急保障預案,導致了現場保障工作開展分工不夠順暢,影響了保障工作開展的效率,一旦遇到重特大災害性事故,就會造成保障指揮的無序。
組織指揮不夠順暢。 各級、各類應急保障分隊的任務、職責雖有界定,但順暢的組織指揮體系尚未建立。戰勤、裝備、衛勤、運輸等專業分隊由于平時自成體系,缺乏足夠的實兵合成訓練,不能很好地滿足應急保障的需要。
飲食供應不夠及時。此次增援部隊駐扎集結點較為偏僻,附近沒有大型的批發市場采購物資,加之當地受災嚴重,食材采購成為一大問題。前期,支隊采取從淄博制作盒飯運送至增援現場,來回里程將近200公里,往返一趟將近5個小時,很難保障官兵按點進餐,隨后隨著社會捐贈、當地政府供給物資增多,遂采取現場制作伙食方式保障飲食。
衛勤保障不夠充分。重大災害事故現場,隨時都有發生山體滑坡、房屋倒塌、墜落損傷、跌物擊傷、燙傷燒傷等事故的可能,救災官兵長時間進行高強度的救援行動,加之環境惡劣,易疲勞過度或發生暈倒、中毒現象,當后方缺乏救助和急救設備時,容易失去最佳救護時間,使官兵和受災群眾得不到及時的救助。
做好重大災害事故現場后勤保障工作建議
為保證消防部隊處置各種災害事故任務的順利完成,必須全面建立組織網絡化、服務系列化、反應快速化、信息數字化、運作規范化的后勤保障機制,努力建設一支力量精干、手段精良、保障精確的后勤保障隊伍,實現后勤保障與作戰準備同謀、后勤保障與作戰指揮同行、后勤保障與戰略戰術實施同步的新時期后勤保障理念,確保在重大火場和災害事故現場后勤保障有序、及時和有效。
建立健全后勤應急保障指揮機制,形成職責分明的戰時后勤保障網絡。由于重特大災害事故的處置涉及的單位多、人員多,需要調用的各類器材裝備多,往往會給后勤保障工作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因此,必須在消防部隊內部建立健全后勤保障供給組織,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同時,又便于調動地方增援力量和裝備物資,協調后勤保障供給工作。支隊級可設立后勤應急保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轄生活保障分隊、油料器材裝備保障分隊、車輛器材裝備維修保障分隊和衛勤保障分隊等。各保障分隊除內部人員外,可與地方汽車修理廠、加油站、交通運輸部門、基建部門、醫院、化學專家等相關單位和人員參加的簽約保障協議,建立起有效的后勤保障供給體系,并按照各自分工明確職責,做好車輛調度、維修保養、油料供應、裝備器材供應、飲食供應、被裝供應和醫療救護保障、洗消、善后等工作,使戰地后勤保障工作形成網絡,做到有條不紊,雜而不亂。
制定完善后勤應急保障預案,積極組織模擬保障實戰演練。各級后勤部門應積極會同戰訓部門制定好后勤應急保障預案,將交通工具調度、裝備供應、飲食供給、油料供給、醫療救護等內容詳細列入預案,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要通過預案的制定和熟悉,使所有應急保障人員明確車在何方、油在何處、醫療救護在哪里、自己的職責是什么。在制定和熟悉預案的基礎上,各級后勤應急保障領導小組應主動牽頭,及時匯報,按時召開例會,適時地組織模擬供給保障實戰演練,以確保戰時不亂,保障到位。
暢通健全飲食保障渠道,確保現場參戰人員能及時恢復體力。 由于重特大災害事故的處置時間較長,參戰人員體力消耗大。為此,必須在維持連續作戰的情況下,確保一線官兵能及時喝上熱水,吃上熱飯,使參戰人員能迅速恢復體力。參加救援回隊后,要保證能及時洗上熱水澡。這就要求生活保障分隊在平時要落實專人負責,熟悉飲食供應單位情況和聯系方法、運送方式。戰斗結束后,要能迅速聯系地方賓館浴室或安排中隊開啟洗澡設施,熟練運用淋浴車等新型裝備,保證救援官兵回隊后能洗上熱水澡。
積極落實裝備維修人員,確保參戰車輛器材裝備性能良好。由于重特大災害事故處置的復雜性,決定了車輛裝備器材必須長時間運行或多次重復使用,特別是保障運輸車因長時間的高速運行,易因缺少潤滑、冷卻、路況差等而發生故障或損壞。救援工具及強光照明燈等也會因長時間使用而損壞或需充電。因此,車輛器材裝備維修保障分隊應落實專人負責,保證 24小時隨時維護搶修,在短時間內使裝備器材恢復執勤。在加強平時車輛器材裝備的保養,確保車輛器材裝備性能完好的基礎上,戰時要根據現場需要隨時調集有關單位搶修人員到達現場,保證車輛器材裝備隨時有人維修,滿足一線作戰需要。
建立健全物資供給體系,形成暢通無阻的物資保障供給網絡。處置重大災害事故,因任務重、處置時間長,勢必會耗費大量保障物資等。因此,各應急保障分隊應根據任務需要和現有戰備物資實際,科學調整儲備結構和數量,建立應急籌措網絡,保證遇有情況能及時供應。并采取警民兼容的辦法,拓展儲備渠道。與地方政府及重點地域的集貿市場、商場、超市和有關機構建立物資保障支援關系,疏通社會供應渠道,提高后勤持續保障能力,確保一線作戰需要。
掌握必備的救護知識,開辟戰時救護綠色通道。重特大災害事故難免造成人員傷亡,如壓傷、砸傷、燒傷、中毒等。因此,衛勤保障分隊在平時應組織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演練,使官兵掌握基本的救護技能。同時,要按照衛勤保障預案要求,儲足藥品器材, 24小時安排人員值班。戰時要根據現場救護需要隨時調集有關單位人員到達現場開展救護工作,并要有急救人員跟隨作戰部隊,做好受傷人員的急救和轉院治療工作。
重大災害事故現場后勤應急保障是一項相當復雜的工作。各級后勤保障人員必須牢固樹立“服從實戰、服務實戰”的后勤供給保障意識,在實戰中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探索后勤應急保障的新路子、新模式,為處置災害事故提供有力的保障。
(山東淄博戰勤保障大隊 豐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