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峰 郁佳影 王興平



摘要: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和國家沿邊開發開放政策的密集出臺,邊疆地區在國家新一輪沿邊建設中已從發展邊緣轉為前沿。特色小城鎮既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更在邊疆地區城鎮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產業特色化是邊疆小城鎮融入“一帶一路”和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從而受到國家和沿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新疆是“一帶一路”核心區,具有典型代表性,文章以南疆地區為研究對象,基于南疆地區與內陸地區特色小城鎮發展條件的深度對比分析,發現兩者在產業發展阻礙力、摩擦力、驅動力上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性,進而提出新時代南疆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正面臨“三大轉變”的特殊性要求——發展視角由重視片區向著眼全局轉變、發展思路由注重二三產向注重三次產業轉變、發展模式由本地發展向外來聚力轉變,最終構建出“區域化+融合化+平臺化”的適應性規劃策略,并以拜城縣鐵熱克鎮產業發展規劃實踐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
關鍵詞:一帶一路;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產業規劃;南疆地區;鐵熱克鎮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1.012·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章編號:1009-1483(2019)01-0086-09·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h of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in South Xinjiang Area: Taking Tiereke Town of Baic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HU Xuefeng, YU Jiaying, WANG Xingping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intensive introduction of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policy along the border, border areas have turned from cutting edge to cutting edge in the countrys new round of construction along the border.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are not only important nodes in the "Belt and Road", but also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urban system of the border areas. The characteristicization of industries is the core driver of the integration of small towns in border areas in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promo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s thus highly valued by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along the border. Xinjiang is a core area of the "Belt and Road". It h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on. It is a research object in southern Xinjiang. Based on the in-depth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he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s in southern Xinjiang and inland regions, it finds that both are hindered and friction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rces and driving forces, and the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uthern areas is facing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three major changes".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changes from focusing on the whole area to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shifts from focusing o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o focusing on thre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l is transformed from local development to external forces. Finally, an adaptive planning strategy of "regionalization + fusion + platformization" was constructed, and an empi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practice in Tiereke Town, Baicheng County.
[Keywords] Belt and Road;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planning; southern Xinjiang; Tiereke Town
引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邊疆地區的發展,特別是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國家先后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沿邊開發開放政策,邊疆地區各級政府也紛紛出臺地方配套規劃、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積極把握新一輪發展機遇。新疆是“一帶一路”核心區,決定了其在邊疆穩定與沿邊開發開放中占據重要位置,從而促使南疆地區從開發開放的邊緣轉變為前沿。從新疆城鎮體系空間布局來看,新疆南部小城鎮密集,城鎮發展總體水平滯后于新疆北部,在國家推動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背景下,特色小城鎮作為促進南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受到高度重視。2017年新疆已在南疆地區部署33個特色小城鎮試點建設,并規劃在2020年要在南疆培育100個特色小城鎮。
邊疆特色小城鎮發展已成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產業是城鎮建設的核心引擎。然而邊疆地區普遍存在經濟建設底子薄、起步晚、發展慢等問題,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導致邊疆地區特色小城鎮建設舉步維艱,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建設成高質量的特色小城鎮,特別是如何形成特色化的產業發展路徑,受到業界與學界的高度關注。目前,關于特色小城鎮及其產業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研究成果,包括基于產業分析的特色小城鎮發展路徑研究[1-2],基于旅游開發的特色小城鎮建設模式研究[3-5],基于文化內涵的特色小城鎮發展模式研究[6-7],基于特定地域的特色小城鎮發展策略研究[8-9],特色小城鎮發展評價研究[10]等。縱觀現有研究可以發現,當前對特色小城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內陸地區、沿海地區特色小城鎮發展模式研究,而對于邊疆地區等特殊地域單元特色小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仍缺乏針對性研究,邊疆與內陸具有顯著差異性,能否直接套用現有研究成果和積累的技術經驗,仍然值得進一步探索。南疆特色小城鎮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筆者結合南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鐵熱克鎮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探索,聚焦產業發展路徑,嘗試分析南疆地區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的特殊性及適應性規劃策略,以期為同類地區特色小城鎮建設提供借鑒。
1 南疆地區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環境差異性
南疆地區包括喀什、和田、阿克蘇和克州在內的四地州,該區域自然條件較差,農村貧困人口占比大,占全疆80%以上[11],是全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和難點。獨特的地域環境,使南疆特色小城鎮產業生長視角與其他地區發生較大差異,在建設模式、產業基礎、產業類型、產業分布、文化生態、招商模式、政策支持、人才引進、模式培育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見表1)。綜上,南疆地區特色小鎮在產業發展阻礙力、摩擦力、驅動力上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性。
1.1·產業發展阻礙力:多元主體的管理特殊性
南疆特色小城鎮在產業管理主體、保障制度、招商引資方面與內地存在差異性。南疆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邊境地區,體制上由地方、兵團、自治縣等多方管理機構構成,多元的管理主體,使各城鎮的產業發展制度、管理協調制度不盡相同,產業管理主體、保障制度與內地產生差異性。南疆地區是反恐維穩的重地,加之執政的敏感性,對產業發展產生諸多不確定性,在招商引資、人才引進方面存在較大的阻礙力量。
1.2·產業發展摩擦力:文化生態的地域特殊性
產業發展類型與內地存在差異性。新疆地區集聚了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等47個民族,多元的民族、地域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如南疆阿克蘇地區的“龜茲文化”,它是古代漢唐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等多元文化交互融合的產物。多元的文化環境,形成獨特的產業發展特色,特色農業種植、特色手工藝加工、特色旅游景區等逐漸發展成為南疆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象征,在產業發展類型上與內地產生差異。
產業發展模式與內地存在差異性。南疆地區屬于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地域,地理環境復雜、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環境相對惡劣。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加劇。因此,應當采取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基于圖底理論進行產業布局,在劃定生態保護區、農業發展區后,再布局謀劃城鎮產業用地。
1.3·產業發展驅動力:國家戰略的政策支持性
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力度與內地存在差異性。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南疆成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之一,也是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享有國家特殊政策支撐其對外開放發展,屬于政策區位型開發潛力區。對于在南疆地區受到鼓勵發展的企業,在征收企業所得稅、自用房產稅、個人所得稅方面給予優惠,在南疆三地州、邊境縣市和其他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所得稅更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特殊的優惠政策,在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招商引資時產生良好的驅動力,促進當地產業發展。
2 南疆地區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路徑
2.1·產業發展路徑轉變
2.1.1·發展視角轉變:重視片區到著眼全局
產業發展視角由重視鎮區轉變為著眼區域全局。南疆地廣人稀,相比我國東部、中部地區,南疆鎮區產業基礎薄弱,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應在發展視角上進行更新突破,突破城鄉之間的界限和城鎮之間的界限,改變傳統依賴鎮區發展的方式,產業選擇充分考慮與周邊區域優勢產業相銜接。同時,注重與周邊城鎮協同發展,依托周邊城鎮資源,特別是旅游資源,通過抱團發展,構筑全域旅游特色小城鎮集群,發揮各自優勢,突出各自優勢,以集聚人氣、擴大產業規模。
2.1.2·發展思路轉變:注重二三產到注重三次產業
產業發展思路由注重二產、三產轉變為注重三次產業。南疆地區小城鎮發展條件相對較差,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必須發揮本地優勢,以特色興城。目前較為常見的小城鎮發展模式包括:工業園區特色鎮、旅游觀光特色鎮、商貿物流特色鎮、生態宜居特色鎮、現代農業特色鎮等[13]。南疆地區農業經濟占比較大,部分農產品如紅棗、油雞等具有鮮明的特色及優質的質量,因此建設現代農業特色鎮、旅游觀光特色鎮是南疆地區較為適合的發展思路,可以充分發揮農業的經濟價值和旅游價值。
2.1.3·發展模式轉變:本地發展到外來聚力
產業發展模式由本地發展轉變為外來聚力。南疆地區人口較少,鎮區人口約0.2~1萬人,鎮域人口約1~3萬人[14],在勞動力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僅靠當地勞動力難以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南疆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門戶及“一帶一路”核心區之一,應充分利用邊境口岸帶來的貿易往來及外來旅游人流。在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的條件下,發揮區域環境的優勢,借力“一帶一路”的東風,向西輸出本地特色產品,同時也吸引外來旅游人群,擴大旅游規模,承擔絲路驛站的重要服務功能。
2.2·適應性規劃策略
2.2.1·區域化:國家政策支持
南疆地區特色小城鎮數量雖然多,但是競爭優勢不明顯,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差,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同質化較為嚴重。因此,各個小城鎮需要融入區域協同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如共同開發旅游資源[15],通過抱團發展,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打造全域旅游體系(見圖1)。同時,相比內地地方推動的產業發展模式——市場主導的產業招商模式,南疆地區城鎮經濟基礎薄弱,需要由區域主導發展,政府主導招商,發揮國家政策的特殊支持性,在區域層面通過政府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發展。同時,特色小城鎮注重一體化發展,結合各城鎮發展差異性,形成產業錯位布局與合理分工,打造區域產業集群,并推動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和產業鏈一體化建設。
2.2.2·融合化:產業鏈條凝和
南疆地區產業基礎薄弱,工業、服務業發展滯后,農業經濟占比較大,產業融合是南疆地區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方向。產業融合是指通過創新和其他手段整合產業發展的現象[16]。南疆特色小城鎮以三次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重組為發展模式,以延伸產業鏈和擴大產業范圍為發展方式,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應用將推動資源、要素、技術的整合和重組(見圖2)[17]。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實現產業融合,一是產業功能的融合,充分拓展農業的功能,延伸產業鏈,發展“農業+旅游”“農業+電商”“農業+互聯網”“農業+手工制造業”等模式(見圖3)[18-19],促進產業融合、農業轉型升級;二是產業技術的融合,將現代技術應用于農業,培育互聯網農業、生物農業等現代產業,深度開展“互聯網+研發”“互聯網+生產”“互聯網+服務”等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合作。
2.2.3·平臺化:功能空間集聚
南疆地區勞動力數量稀少,必須通過凝聚力量來實現產業發展,產業發展離不開平臺構建,通過構建平臺,實現人力、物力、資金、技術的匯集,促進功能空間集聚,從而推動城鎮產業發展。按照產業發展的不同時序,依次設立公共服務平臺、科技孵化平臺、產業技術平臺(見表2)[20]。公共服務平臺服務于產業發展各階段,為企業提供相關的保障性服務。科技孵化平臺依托企業、研究院所,將科技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制造加工等產業。產業技術平臺為專業型的技術提供服務支持。公共平臺的建立,有利于促進企業、服務結構、研究院所等單位集聚,有利于多種功能在空間上的集聚,增強產業發展推動力。
3 鐵熱克鎮產業發展規劃實證
鐵熱克鎮隸屬于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位于拜城縣北48公里處,鎮域總人口7363人,鎮域面積114.2平方公里,下轄恰瑪古魯克村、蘇杭村、鐵熱克村3個行政村和1個溫泉社區(見圖4、圖5)。鐵熱克鎮周邊煤炭資源豐富,是拜城縣煤炭經濟的核心,鐵熱克鎮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帶之上,是古絲綢之路中線上的重要節點(見圖6)。同時,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鐵熱克鎮成為新疆天山南麓旅游環線上的重要旅游節點。
3.1·產業發展困境
3.1.1·產業結構不合理
2015年,鐵熱克鎮三次產業比例為23:40:37,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6423元,約合1031美元。依據工業化階段分析表推算,鐵熱克鎮第一產業占比相對較高(大于20%),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較為滯后(三產占比小于二產占比)(見表3)。綜合判斷鐵熱克鎮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產業類型屬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混合的類型,整體經濟水平較低。
3.1.2·傳統工業發展乏力
鐵熱克鎮是傳統工業強鎮,上世紀60年代至本世紀初,這里廠房密布,機器轟鳴,汽車來往不斷,在“三線建設”時期建設的“三廠一礦”,包括水泥廠、火電廠、化肥廠和鐵熱克煤礦,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乃至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近十年來,隨著國家生態文明的覺醒,礦業關停萎縮,原有“三廠”逐漸廢棄,鐵熱克經濟結構面臨升級轉型,傳統工業發展后勁乏力。
3.1.3·產業發展層次低
鐵熱克鎮煤炭資源豐富,但煤礦發展層次較低,開工率較低,且作為限制開發區域,農產品供應為主體功能,煤礦開采受到限制。草場資源較為豐富,但傳統畜牧業的大規模發展,嚴重破壞了草地資源。鐵熱克溫泉旅游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溫泉休閑、溫泉度假等系列旅游業態發展滯后,鎮域旅游網絡尚未形成,與周邊旅游景區的聯系較弱,客流量較小。
3.2·產業發展策略
3.2.1·區域化:抱團發展,構建全域旅游體系
南疆地區屬于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地域,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特別是水資源匱乏。鐵熱克鎮位于天山腳下,水資源豐富,擁有南疆地區獨樹一幟的溫泉資源。借助豐富的旅游資源,加大鐵熱克鎮與周邊城鎮資源共享力度,形成以溫泉旅游業為核心、鄉村旅游業為補充的旅游格局,與周邊克孜爾鄉的石窟文化資源、溫巴什鄉的避暑旅游資源協同發展,將鐵熱克鎮打造為全域旅游示范區(見圖7)。同時,以鐵熱克溫泉為核心依托,整合蝴蝶谷、蘇杭村“世外杏園”、萬畝油菜、千畝杏花、古道冰川觀光帶、南疆攀巖探險基地、老虎臺馬術訓練基地等旅游景區(點),構建“一泉二園一帶二基地”的旅游發展格局,配套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加快建設精品旅游線路,打造集健康養生、休閑娛樂、生態觀光、戶外探險等于一體的南疆溫泉旅游第一目的地(見圖8)。

3.2.2·融合化:產業一體化,推動“溫泉+”發展模式
鐵熱克鎮擁有南疆地區獨樹一幟的溫泉資源,緊緊圍繞溫泉資源拓展產業鏈,形成以溫泉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體系。聚焦溫泉產業,推動“溫泉+運動”模式、“溫泉+農業”模式、“溫泉+工業遺產”模式、“溫泉+度假”模式、“溫泉+山地景觀”欣賞模式等發展模式(見表4)。重點發展“溫泉+運動”模式和“溫泉+農業”模式:溫泉與運動的組合配套,迎合了現代人動靜結合的健康生活理念,在鐵熱克鎮西翼結合溫泉旅游,積極發展滑雪場、高爾夫球場,聯動老虎臺,積極發展馬上運動、登山、徒步等體育業態,在東翼依托蘇杭村,積極發展滑翔、速降、賽馬、室外拓展、激光CS等運動;溫泉與休閑農業的結合,迎合了城市居民對鄉村休閑生活的向往,將蘇杭村“世外杏園”、萬畝油菜、千畝杏花等農業采摘、觀賞項目融入溫泉旅游中,可以讓游客白天體驗鄉土風情,晚上沐浴溫泉,靜享閑暇時光。
3.2.3·平臺化:完善服務體系,構建農業綜合平臺
農業發展是鐵熱克鎮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打造傳統農業糧食種植、蓄牧養殖、林果種植、特色作物種植四大農業基地外,充分利用現有農業景觀資源和生產服務條件,積極發展觀光、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鐵熱克鎮產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因此圍繞鐵熱克鎮農業基礎,構建農業綜合服務平臺,重點建設農業綜合體,是適應鐵熱克鎮產業發展的合理選擇(見表5)。農業綜合體的打造,能充分衍生產業鏈,一產圍繞特色經濟作物與大地景觀種植,重點打造馬鈴薯原種育種基地、萬畝油菜花基地,大規模培育小麥、玉米種植;二產圍繞野生產品、林果產品、蓄牧產品深加工,形成田園式工業客廳,打造加工生產示范、生產線參觀、體驗等模式;三產圍繞一二產做好配套服務產業,形成休閑農業的各種業態模式,同時積極開展鄉村旅游,以蘇杭村為鄉村旅游重點,打造“世外杏園”、萬畝油菜、千畝杏花等旅游景點。
3.2.4·特色化:挖掘資源,體現民族特色
一是旅游特色化。鐵熱克鎮依山傍水、茂林叢生,地貌特征獨特,氣候宜人宜居。依托南疆地區唯一的鐵熱克溫泉,結合森林公園(蝴蝶谷)、蘇杭村天然草場等原生態旅游特色景點,打造南疆地區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景點。二是產品特色化。鐵熱克鎮屬典型的民族地區,維吾爾族占總人口的98%,充分利用旅游業優勢,開發旅游紀念品、民族手工藝品、特色農產品等特色化的產品,加強與邊境地區貿易往來。三是文化特色化。阿克蘇地區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吸收與積淀東、西方文化,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龜茲文化,其文化特征包括古佛教文化、石窟壁畫、樂舞、戲曲等,充分挖掘內在文化基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4 結語
南疆地區的發展關系我國邊境地區穩定和全國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目標的實現,也直接影響“一帶一路”倡議向西發展的成效。建設特色小城鎮是南疆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而產業發展是建設特色小城鎮的核心。本文在深度挖掘南疆地區獨特發展條件的基礎上,明確了南疆地區與其他地區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的多維差異,指出南疆地區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路徑,包括區域化、融合化、平臺化,并以鐵熱克鎮產業發展實踐案例進行了實證研究,旨在把握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方向,為邊境落后的民族地區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高菁.小城鎮產業優化路徑研究——以杭州地區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13.
[2]郭凱峰,李榕,王媛欽.大理市雙廊鎮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問題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08,7(11):20-23.
[3]徐曉曦.“城市修補”理念下特色小城鎮旅游適應性更新研究——以寧波市鄞江鎮中心鎮區城市設計為例[D].南京:東南大學,2016.
[4]莊緒策,黃紅發.旅游型特色小城鎮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武漢城市圈建設中的特色小城鎮為例[J].小城鎮建設,2007,25(11):89-91.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7.11.025.
[5]何海霞,陳玉書,錢耀軍.生態文明導向下旅游特色小城鎮建設研究——以海南旅游小城鎮開發建設為例[J].港澳經濟,2016(23):1-2.
[6]孫雙輝.地域文化導向下的小城鎮發展與保護 以西藏桑耶鎮特色小城鎮示范建設為例[J].中華建設,2017(1):80-81.
[7]王慶.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視域下小城鎮建設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5):21-24.
[8]郭榮朝,王穎.河南省特色小城鎮發展模式探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6(4):24-25.
[9]郭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西藏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思考[J].決策與信息(中旬刊),2016(9):9-10.
[10]戴曉玲,陳前虎,謝曉如.特色小(城)鎮社會融合狀況評估——以杭州市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8,25(1):110-118.
[11]黃華,胡浣晨.邊疆民族地區特色小城鎮發展路徑研究——以克州阿克陶縣巴仁鄉規劃為例[J].低碳世界,2017(33):218-219.
[12]黃靜晗,路寧.國內特色小鎮研究綜述:進展與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18(8).
[13]王整,蒲世陽,葉全,等.特色小城鎮發展大戰略——四川“百鎮建設行動”實踐報告[J].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2016(6):17-18.
[14]張勇.新疆南部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思考[J].房地產導刊,2016(27):2.
[15]葉飛文.福建特色小城鎮建設路徑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投資,2016(19):64-67.
[16]鄭明高.產業融合:產業經濟發展的新趨勢[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20-25.
[17]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2):18-22.
[18]楊懷亮,張宇,劉益新,等.圍繞“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實踐與思考[J].基層農技推廣,2016(4):61-62.
[19]黃益強,梁慧燕.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廣東省休閑農業發展“4+”對策探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2):126-129.
[20]薛玉明.蘇州工業園區產業平臺演進路徑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1.
[21] H·錢納里,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