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司麗麗 楊霏云 閆峰 張會
摘要? 以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農業氣象業務培訓為例,綜合分析農業氣象業務培訓工作現狀及問題,提出“氣象+”集智集力農業氣象業務培訓模式,為進一步發展氣象業務培訓提供決策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 氣象+;集智集力模式;農業氣象業務培訓
中圖分類號:S1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1-082-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1.032
Thinking on "Meteoro logical +" Wisdom and Strength Concentration Mode for Agrometeorolo gy Training
WANG Huan? et al(Xushui District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Baoding City,Baoding,Hebei 071000)
Abstract Taking Agrometeororlogy Training in Meteorological Cadre Training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s an exampl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grometeorology training,and provided "meteorological+"wisdom and strength concentration mode, so as to further develop agrometeorology training.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Wisdom and strength concentration mode;Agrometeorology training
在我國,氣象行業一直是以國家投入、服務為主的公益性事業,但隨著氣象服務市場的放開與壯大,精細化、個性化氣象服務需求日益增加,“智慧+有償”氣象服務將成為未來氣象事業的重要發展方向。這對氣象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模式提出更加精準的要求,亟待發展模式新、內容精、針對性強的氣象服務培訓。研究表明,當前氣象服務培訓與氣象事業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不相匹配[1],“氣象+”服務培訓的需求日益增長。以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農業氣象業務培訓為例,在分析培訓現狀及單一化培訓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闡述“氣象+”集智集力模式農業氣象業務培訓建設,以點帶面,延伸至其他氣象業務培訓。
1 農業氣象業務培訓現狀
1.1 培訓主體及培訓班型
目前在“1+8”(干部學院+8家分院)培訓模式下,除干部學院外,僅有3家分院已開展或擬開展農業氣象培訓,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中、西部缺乏農業氣象培訓機構。由干部學院牽頭,開發了農業氣象業務類班型4個,其中“縣級農業氣象專業基礎知識及技術培訓班”相對穩定。
1.2 培訓方式及手段
已開展的農業氣象業務培訓方式仍以單純面授為主,體驗式教學在各個班型中均有涉及,但研究式教學、實地實訓教學等仍不多,這與尚未啟動系統建設實訓基地及建設難度大有關。
1.3 培訓對象
截至2016年,各個培訓班的培訓對象均是來自于全國、省、市、縣4級氣象部門的工作人員,以縣級氣象部門最多。這說明對基層氣象部門的培訓相對成熟,而更高層次的培訓及面向社會的培訓,需要進一步探索及發掘。
2 農業氣象業務培訓存在問題
2.1 師資力量薄弱,且集中于農業氣象專業,教學延展性差
當前3家分院共有農業氣象培訓教師22人,而全國氣象部門從事農業氣象業務的工作人員約4 000人,學員與教師的比例約為200∶1。從數量上看,師資力量非常薄弱;從培訓課程看,由于大部分兼職教師來自氣象系統內部,分院師資主要從事農業氣象專業教學,而較少設計與開展與農業發展相關的教學內容。截至2016年,3家分院尚未開發出成熟班型,教材編寫、教學案例開發、教學方法研究等科研能力均有待提高。
2.2 實訓基地缺乏系統性建設,與培訓需求差距較大
農業氣象培訓對實習實訓基地需求較大,單一的課堂教學無法生動體現農業生物的田間生長發育過程,學員無法正確認知天氣條件如何影響農業生物,以及熟練掌握儀器設備使用。目前僅有遼寧分院投資建設了設施農業氣象實習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建設與培訓需求差距仍然較大。
2.3 培訓偏重理論,與實際業務接軌不夠
氣象培訓教學設計偏重理論,沒有切實與實際業務接軌,這與教師知識結構局限性及培訓課程策劃不到位有關[1]。除了熟練掌握農業氣象知識以外,農業氣象工作者還要熟悉對氣象服務產品的商業包裝和銷售,這就需要進行商業和市場銷售方面的教育與培訓[2]。但截至2016年,農業氣象培訓班仍以基礎知識或崗位初級培訓為主,與學員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求存在矛盾。
2.4 培訓對象單一
當前培訓對象全部來自氣象系統,隨著農業氣象服務社會化的不斷推進,有多種需求的社會化主體將成為新的培訓對象,培訓需求勢必將作為規劃未來培訓方向的主要因素考慮。
3 “氣象+”集智集力模式農業氣象業務培訓分析
通過多年農業氣象業務及農業氣象培訓經歷,思考分析如何通過借力發展破解難題,借鑒干部學院農業氣象培訓模式,提出“氣象+”集智集力培訓模式。
3.1 “氣象+”集智集力模式內涵
“氣象+”即“氣象培訓部門+合作單位”,“集智集力”是指集中智慧及力量,即利用合作單位的技術、資源與平臺,與氣象培訓部門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將培訓資源及力量深度優化和集成,融合創新成果應用于氣象服務培訓的各個領域,提升創新力和培訓力,形成更廣泛的培訓發展新形態。
3.2 “氣象+”集智集力模式農業氣象業務培訓設計
3.2.1 合作單位 農業氣象培訓應建立一套以需求為導向的培訓模式,以需求為牽引,建立干部學院指導、分院主導、多單位合作的模式,開展靈活多樣的培訓,從不同崗位及不同人員的特點出發,推出個性化培訓服務[3]。
農業氣象業務涉及領域較多,可選擇的合作單位包括:①農業院校;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③農業部門,如農業局、林業局、畜牧水產局等;④省級氣象部門相關單位,如減災處、科研所、氣候中心、試驗站等。其中農業院校側重教學及科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側重實踐;農業部門側重農業政策把握及田間指導實踐;氣象部門相關業務單位側重制定農業氣象業務規范以及開展具體的農業氣象業務。通過與這些合作單位集智集力,推動農業氣象培訓整體拓進。
3.2.2 合作模式 “氣象+”集智集力模式具有廣泛的合作領域及空間,根據不同合作單位的性質及特點,可在不同領域側重開展不同類型的合作與交流模式:①聘請兼職教師:可因地制宜加強理論、業務或實踐;②實習實訓環境建設:可共用、共建、共享實習實訓基地,或作為體驗式教學基地;③教師培養與實踐:通過送培、雙向交流等方式,側重學習教學理論、課程知識、大農業及農業氣象發展方向、實踐經驗;④科研交流:以合作立項、指導研究為合作方式,側重教學規律和方法、農業氣象專業研究以及研究結果試用等。
3.3 潛在效益分析
當前大規模的部門內部培訓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對有需求的社會化主體開展培訓,都要求開展開放式氣象業務培訓。“氣象+”集智集力模式可有效彌補單一部門缺乏多維培訓的短板,為拓展培訓對象提供可行空間。
從培訓主體看,①“氣象+”培訓模式可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為補充,農業氣象專業與農業專業相互彌補,逐步實現互動交流教學向按需配置轉變,提升按需培訓能力;②借力打造實習實訓環境,逐步由單打獨斗式建設向場地合作、資金合作、信息共享式轉變;③拓寬師資培養渠道,擴大師資提升空間。
從培訓效果看,①利用“氣象+”模式整合資源開展培訓,提升培訓對象的農業氣象業務綜合能力;②提高培訓水平和培訓效果,有力促進農業氣象業務革新,挖掘內涵式發展潛能,全面提升氣象服務社會、經濟及生態效益。
4 結語
研究“氣象+”集智集力模式將有助于推動農業氣象培訓立體化、多維度發展,并為其他氣象業務培訓提供參考。由于“氣象+”集智集力模式是資源整合的更高層次,整合機制復雜多樣,又無現成經驗借鑒,其科學性、系統性、全面性及運行機制還需不斷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 鄒立堯,羅林明,馬旭玲.氣象業務培訓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繼續教育,2012,26(6):27-29.
[2] Lomas J, Milford J R, Mukhala E. 農業氣象教育和培訓的現狀與未來需求[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0,4(4):59-60.
[3] 梁玉紅.新形勢下創新領導干部教育培訓模式的思考[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2,14(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