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霖
摘要? 從農村家庭備災意識及行動、日常物資儲備、應急預案制定、急救知識技能、自救互救能力5個方面對地質災害頻發地區D鎮進行家庭備災現狀走訪調查,并提出幾點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 防災減災;家庭備災;備災現狀
中圖分類號:D6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1-090-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1.036
Investigation on Disaster Preparedness of Rural Families in D Town
CHEN Yu-lin(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Sichuan 625000)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amily disaster preparedness in D town, a town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as investigated from five aspects of awareness and action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daily material reserves, emergency plan formulation,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self rescue and mutual rescue ability. Finally, several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Family disaster preparedness; Present situation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一直以來,備災概念往往與防災、減災等概念一起使用,因而難以得出一個清楚統一的界定,但其內容不外包括物資儲備、應急預案制定、備災意識提升、災情信息管理等方面。其次,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將家庭作為防災減災工作的載體之一,對整個社會的災害管理工作和公共安全管理來說十分重要。
家庭備災是以家庭為行動單位,以家庭成員為行動主體,主動在災前采取的一系列為減少和避免災害不利影響的行動,其主要包括家庭備災意識與行動、日常物資儲備、應急預案制定、急救醫療水平、自救互救能力5個方面的內容。筆者通過對地質災害頻發地區D鎮目前的家庭備災現狀進行調查,對其家庭備災提出建議和策略,從而幫助其在災害前做到有備無患。
1 農村家庭備災現狀
D鎮地處青藏高原東源的橫斷山區,位于M江上游兩岸河谷地帶,地形狹窄,屬于高山河谷地貌。現轄8個行政村、13個村民小組,801戶,總人口3 100人。災害地貌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山崩。據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數據統計,D鎮8個行政村已檢測隱患點共有39處,其中M村、S村、X村和J村均存在不穩定斜坡、崩塌和滑坡隱患點;而L1村除存在以上隱患點外,還存在泥石流隱患點。及時有效的家庭備災工作和防災減災工作對保障農村家庭成員生命財產安全顯得尤為重要和急迫。
1.1 備災意識與備災行動不同步
數據顯示,L1村和X村各有5處災害隱患點。走訪調查發現,L1村53戶中有46戶、X村104戶中有89戶已經明確知曉社區災害隱患點分布情況和隱患后果,其災害知情率分別為86.8%、85.6%;其次,在走訪的農村家庭中80%以上的家庭熟知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的位置和備有災害相關知識的手冊等,顯示出農村家庭成員具有較強的防災意識。但由于農村家庭的房屋財產、生計來源都與所在地區不可分割,造成農村家庭備災意識和備災行動的不同步。其一,大部分農村家庭搬移的可能性極低,部分人將家中小孩或老人周期性地安置到較安全地區,鮮有舉家搬遷;其二,由于日常農耕繁忙,村民難以兼顧家庭備災事務,陷入了備災意識和備災行動不同步的矛盾局面。
1.2 日常物資儲備
農村地區應對災害時可將日常物資儲備分為醫療類、食品類、工具類、其他應急物資類四大類。醫療類:一般家庭常備藥,如感冒藥、消炎藥等95%以上的家庭備有;一些特殊用藥也會儲備,如高血壓藥、膽結石用藥等;且每個村配有一位村醫。食品類:農村家庭都有儲備糧食的習慣,如蘋果、玉米、土豆、臘肉等,且當地的堰塞湖可為災后提供飲水供給。工具類:在農村,農具用品可充當救災工具。20%左右的家庭有運輸工具,拖拉機與小汽車各占10%左右,可在災害發生期間運送人員和物資。其他應急物資:95%以上家庭備有可充電式手電筒。
1.3 應急預案制定
在農村社區中,尤其是在災害頻發地區往往會組織開展社區防災減災活動,定期開展火災、地震、山體滑坡等災害逃生演練。設立預防預警機制、應急響應、采取應急行動等,卻沒涉及到家庭層面的逃生計劃制定。走訪L1村、L2村和X村,11戶兒童、34戶老年人、5戶殘障人士常年在家居住的脆弱人群都已在社區風險圖上標記,方便消防隊、救援兵和民兵隊伍能夠在災害發生時快速定位救援。90%以上家庭將社區風險資源圖和社區逃生避險路線圖懸掛在門上、窗戶邊等顯眼位置,并備有防災減災手冊和家庭備災手冊。
1.4 急救與醫療方面
農村家庭中的成年人和老年人通常會將食用酒用作傷口消毒、將木材樹枝等作為固定骨折包扎的工具使用等,這些方法能夠彌補醫療用品的匱乏,使得家庭成員不致傷情惡化導致嚴重后果。此外,經走訪調查發現,60歲以上老年人中大部分患有不同程度和類型的疾病,膽結石、風濕、白內障、氣管炎等是常患疾病;這些家庭中的成員常會儲備所需藥品,且對家庭成員的疾病有一定了解,能夠在家庭成員生病時承擔照顧責任。但經訪問發現,村里的衛生所醫療用品匱乏,村民需要的各類藥品95%以上都是在鎮上和縣城中采購,獲取藥品的途徑過于復雜和費時費力,這對村民的經濟、精力和病情來說都是不利的。
1.5 自救互救能力
D鎮地處高原山區,每年的6—9月屬雨季,這加重了災害的發生頻次和危害程度。村里的災害信息監測員在雨季會特別觀察災害隱患點,一旦有災害發生跡象便會將情況上報村上一級并提醒村民提高警惕。一旦發生災害,村里的成年男性會自發組織成為救援隊伍,民兵隊伍也會在災害發生期間協助村民撤離和實施援救。村里的救援隊伍熟悉社區地形和村民的位置,能夠在災害撤離和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
2 農村家庭備災建議
2.1 加強備災行動
積極組織各戶家庭參與災害逃生演練、防災減災活動,號召各戶家庭參與到社區逃生避險路線圖、風險資源圖的制定中;開展災害識別的游戲活動等,提高災害知識的了解和應對災害的能力。
2.2 充分利用身邊的工具
農村家庭日常儲備了大量糧食和存放了柴火、農村工具等,學會利用家中常備的物資應對災害發生的種種突發狀況極為重要。應充分發揮日常儲備的物資在災害發生期間的效用,更好地幫助家庭成員渡過困難時期。
2.3 家庭應急預案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最能緊密結合的團隊,關鍵時刻他們最懂得如何一起互助自救獲得生存[1]。組織家庭成員召開家庭會議,共同制定屬于家庭的逃生計劃,繪制逃生路線圖。基于風險評估的家庭備災計劃可以使家庭成員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在災難到來之前,撤離到安全地帶。
2.4 提高鄉村醫療水平
提高村上一級衛生所的醫療水平,按照每一個村的常住人口規模、結構等因素聘請合適數量的村醫,增添村衛生所藥品的種類和數量。
2.5 發揮當地自組織作用
充分發揮自組織在災前預防、災中應急和災后恢復中的作用,使其能夠在災前預防中積極號召村民參與災害演練、進行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等工作;在災中應發揮協助撤離、救援的工作;最后幫助村民在災后恢復中重建家園,恢復災前正常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王興平.脆弱性分析視角的民族地區家庭備災策略研究—以甘肅舟曲縣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