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敏
早在20世紀錄70年代英國課程專家斯騰豪斯就也提出:“生成性”目標取向的課程,因此教師教學過程的特點是教學時隨時隨地地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調整課時目標,讓學生確實要有所獲,所得,所長。
而在語文教學實際活動中,很多教師缺少整體觀念,上課時以課講課,緊趕慢趕都在想辦法完成既定的課時教學目標任務,卻對長遠的語文教學目標,學生的不同發展漠然置之,把一堂課分解得支離破碎。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課后閱讀、回歸社會三者關系的完整性及其和諧統一,對于語文知識的傳授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語文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教學、課后閱讀、回歸社會三堂課互相分離,缺少系統的整體性,究其原因主要是:
語文學科的基礎性作用,由于應試教育影響的強化和教學中的功利性日益呈現:讀書為考試,兩耳不聞窗外事,以課本為準,死記硬背,題海戰,讀書只需背答案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的掌握,單向的傳授,忽視學生主動地感受和創造性地領悟語文文本,特別是在農村,學生閱讀更少之又少,僅有的一點點閱讀都被異化為求考試中提高考分的手段和途徑。
2、教與學的不和諧,主要指教的不和諧,學的不完整。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責任:第一、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不夠,特別是指導學生將所學文本知識生活化,在生活中尋求語文的認識不夠;第二、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工作惰性。作為教師,課堂教學,有教學參考書可以依賴,不用自己去作過多的深入研究、思考、探索,而對課外閱讀和社會語文,由于自己平時讀書少,寫作的時間更少,加上學識水平的較大差別,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也限于直觀的、膚淺的范圍,很少深層次的反響和回味,作出理性的分析,再加上教師工作的各方面壓力,讓教師不會俯下身子與學生對話,真正相信學生,放飛心靈,讓學生自己體驗生活的非常少或完全就沒有。
在科學發展的今天,我們語文教師更應該認真思考,反思擴展課堂教學,讓課堂教學、課后閱讀、回歸社會互相補充,形成完善的、和諧的有機整體,真正體現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目標,就尤顯得重要。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1、對現行課堂語文課文文本教學進行改革,努力提高實效性,在實際教學中不強求教學內容和既定目標的完整無缺,而求實效性、靈活性,做到個性化、生活化、知識的系統化;不求課本知識的標準化而求其多樣化、合理化;不求課時目標的即時性,而求知識在本單元、本冊、本年級及至本學科的聯系、地位和作用,做到有的放矢。注重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對語文課文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感受的交流和縱橫比較,在教學中發揚民主,和諧,暢所欲言,從而在交流和比較中積累和運用,如在上《玩出在名堂》一課后,教師讓學生勾畫自己有用的詞語或句子或段落時,學生講述了自己的選擇及其原因后,教師沒有順著學生的閃光緊追而擴展,讓學生口頭作文運用這些個詞語或句子或段落,而是照著既定教學目標嘎然而止尋求完成任務的另一過程。這樣,一堂妙手偶得的漂亮的“作文課”就終止了,可能在這以后不知要費多少口舌才能籌就了。
2、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內外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講過:一個人如果缺少震撼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激發他們去沉思生活和考慮自己前途的閱讀,那將是很大的不幸。課堂教學注重了,基礎知識有了,接下來就應該讓學生定時、定向、定量廣泛涉取課外讀物。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引今據典或抑揚頓挫,或春風化雨似的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優美和細微,這樣才會產生反復閱讀的精神需求,對于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有著非常大的作用,然后與學生一起閱讀,教師和學生各看各的書,各做各的筆記,各寫各的感受和體會,再找機會交流,讓大家暢銷所欲言:提出問題,尋求答案;傾訴自己的困惑;展示自己的驕傲和欣喜。讓他們感受到了閱讀是一種享受,還養成了讀書必動筆的習慣,書讀多了,積累自然就多了,以后要說要寫都有豐富的內容。
3、文學閱讀是文本與讀者的雙向交流。文本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其中有很多空白點和未定性,文本的完整意義必須要讀者自己去建構,而讀者的建構必將帶著自身的體驗和理解,是對文本的一種創新,同時也是對自我的升華。同一篇文章,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也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每一種生活,每個片斷都在向學生呈現生活即語文,要讓學生明白藝術來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生活因矛盾而精采,文學因矛盾而出色。語文的學習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學生能夠適應生活,解決生活中的語文問題。所以,作為課堂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不僅要提高課堂效益,追求高分,還必須把課外閱讀,社會生活三者有機結合,只有這樣課堂教學、課后閱讀、回歸社會三堂課互相補充,構成了完整的和諧的在機整體,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大語文教學,才真正稱得上是語文教學。
總之,課堂教學、課后閱讀、回歸社會三堂課,課堂是基礎,閱讀是擴展和補充,社會語文既是源泉也是歸宿,正確處理好三者的關系,不僅要讓學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為學生將來語文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課堂才會真正回歸語文,打破教學僵化,枯燥乏味的局面,才會有語文教學的春天,學生學習發展的春天。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普仁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