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燕
摘? ?要:以黃河中下游冬小麥的種植為研究視角,從播種前的準備、播種的過程、田間管理、防害防災4個層面分析了冬小麥高產栽培關鍵技術,希望為進一步提高黃河中下游地區冬小麥的產量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黃河中下游;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1-0035-02? ? ? ?中圖分類號: S512.11? ? ? ?文獻標志碼: B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近年來,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力度不斷加強,使得高產、優產成為農業發展中集中關注的問題。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冬小麥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進一步提高其種植技術水平,加快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步伐,有利于提高小麥的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
1? ?播種前的準備
1.1? ?品種的科學選擇
對于冬小麥來講,高產品種的主要特征為穗的數量較多且穩定,在栽培的過程中灌漿早且速度快,表現出極強的抗逆性。在產量達到6 000~7 500 kg/hm2的地塊中,有很多優良品種可以選擇,其集中考察的指標應是融穗量;而對于產量在7 500 kg/hm2的地塊中,品種的選擇主要應看融穗量和穗粒重兩項指標,而重點需要集中關注的是穗粒重這一指標,選擇穗粒數比較穩定、千粒重相對較高的品種,同時也要考慮到品種的抗逆性,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冬季的耐寒性和夏季的耐熱性。冬小麥的特征主要是稈莖較細、上部的葉子短且厚、穗型緊湊、粒徑大等。與此同時,種子在選用之前必須要經過測試,保證其純度和凈度達到99%以上,且發芽率不能低于85%。
1.2? ?精準的整地
1.2.1? ?沃土
若想實現冬小麥的高產栽培,土壤的肥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單純依靠施肥去實現,這就要求在冬小麥栽培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地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土壤自身肥力,進而為實現高產、優產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研究表明,冬小麥超高產地塊的土壤有以下特點:有機質含量達到1.4%以上,堿解氮達到90 mg/kg以上,速效磷達到28 mg/kg以上,速效鉀達到120 mg/kg以上。這樣的地塊可以為冬小麥的生長提供非常均衡的養分支持,使得冬小麥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會出現脫肥、早衰等現象,最終達到高產、優產的目的。
1.2.2? ?足墑
在冬小麥栽培過程中,充足的水分是必要條件,也是有效推遲春季灌溉時間的保障。在農業諺語里有這樣一句“播期土壤貯足墑,冬春無雨心不慌”,所以栽培黃河中下游地區小麥的關鍵階段是春天,而冬天的澆水是基礎所在。在播種之前灌足底墑水,使得播前的土壤貯水量達到地塊持水量的90%甚至更高,便可滿足高產冬小麥的播種要求。
1.2.3? ?精耕
精耕整地是播種前的關鍵環節,也是確保黃河中下游地區冬小麥產量提高的關鍵環節。現階段的精耕整地主要是指利用農業機械設備實現深耕、深翻;在精耕整地的過程中要做到耕透、耙透,避免漏耕、漏耙;要使得土壤變得細碎,不存在明暗土塊,同時保證土壤的平坦以及地面的平整。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冬小麥基本都與夏玉米進行套作,在夏玉米收獲之后應該實施秸稈還田,利用旋耕犁實施旋耕,將玉米秸稈粉碎并與表層土壤混合均勻,之后就可以實施精耕作業。在高產栽培技術中,整地的質量必須要達到“深、細、透、平、實、足”的標準,必要的時候應該精耕2~3遍,使得耕深達到15 cm左右,之后還要實施耙平作業,進而滿足栽培的需要。
2? ?播種
2.1? ?合理密植
第一,在播種的過程中應該合理密植,確保單位內穗的數量,最終達到高產的目標。現階段,對于冬小麥的栽培,基本上都會利用精量、半精量的方式去播種,通常可將數量控制在8~10 kg/667 m2。在實施播種的過程中,建議使用經過包衣處理的小麥種子,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小麥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的威脅,對于壯苗的培育具有極大的作用。為了確保播種的深淺一致,在實施播種的時候應該利用播種機將播種的深度控制在3~4 cm,如果播深超過5 cm,就會使得弱苗的數量增加,不利于小麥的高產[1]。
第二,鎮壓。在秸稈還田的地塊播種時,必須要在下種之后實施鎮壓,在下種之前開展有效的耙壓,這樣可以提高冬小麥的防寒以及耐旱性能。
2.2? ?施足基肥
在高產冬小麥栽培技術中,基肥的施加是非常關鍵的,基肥可以給冬小麥的生長提供養分支持,使得冬小麥可以穩定產量,達到高產優產的目的。在基肥的施加過程中,每667 m2施用有機肥3 000~5 000 kg,同時配合使用一定的化肥。對于一般的地塊來講,每667 m2應該施加鉀肥10 kg、磷酸二銨20 kg和尿素10 kg,這些肥料可以使得冬小麥的前期生長得到穩定的養分供給[2]。在施用有機肥時,需要注意要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進而避免沒有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在接觸土壤之后二次發酵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3? ?田間管理
3.1? ?冬前階段的田間管理
在冬前管理的過程中,當平均溫度降低到3 ℃左右、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到15%以下時實施冬灌,將水量控制在60~80 m3/667 m2,從而提高冬小麥的耐旱、耐寒性能[3]。
3.2? ?返青、拔節期的田間管理
春季來臨之后,溫度會逐漸提高,冬小麥進入返青階段。如果在田間管理的過程中發現整體的長勢不好,應在澆水的過程中為冬小麥追肥,主要肥料是尿素,進而奠定小麥這一生長階段的基礎,追肥量應該控制在10~15 kg/667 m2。對于長勢比較好的冬小麥,在返青階段的田間管理中不需要追肥,避免徒長的問題。如果發現某一地塊出現了徒長的趨勢,應噴施矮壯素,從而有效控制。對于長勢正常的地塊,可實施蹲苗管理。
3.3? ?拔節、抽穗期的田間管理
在這一階段的田間管理中,水肥管理是重點,具體可在4月20日左右實施滴水灌溉,水量要控制在50 m3左右,同時對冬小麥施加5 kg硝基磷和5 kg尿素,7 d之后再重復同樣的做法;在5月5日左右實施滴水灌溉,水量要視降水情況而定,同時施加肥料,可以施加1 kg硝酸二銨和2 kg尿素。
4? ?病蟲害的預防
在冬小麥的生長過程中,病蟲害是常見的現象,所以應該積極防治病蟲害的出現,進而預防小麥受到病蟲害的侵蝕而影響產量。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一定要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學防治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提高冬小麥的質量,對于實現優產具有極大的幫助,切記不能單純依靠農藥去預防冬小麥的病蟲害。具體可以有效利用藥劑實施拌種,或者對種子實施包衣處理,進而有效預防地下病菌對冬小麥的侵害,控制土傳病害的影響。同時,在實施田間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雜草的控制,避免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受到相關病蟲害的威脅。在冬小麥的中后期管理中,應該加強綜合性防治病蟲害的力度,使得田間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在小麥收獲之后,利用相關措施實施土壤的殺菌處理,使得土壤中的有害物質以及病菌等得到殺滅,為后續的種植工作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有利于提高冬小麥產區的農業經濟水平,提高農民的收入,加快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城鎮化進程。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可以使得各級農業管理部門以及相關技術服務工作者認識到高產、優產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而轉變傳統理念,樹立服務意識,強化服務能力,加大對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力度,最終提高區域內冬小麥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
參考文獻:
[ 1 ] 程天靈,李雪,溫輝芹,等.冬小麥新品種晉太1310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山西農業科學,2018,46(02):172-174.
[ 2 ] 張沖.冬小麥新品種石麥22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8(01):14.
[ 3 ] 張玉,李洪澤,陳小蒼.堯都區冬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探討[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7(12):53-54,56.
(收稿日期: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