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贊 陳百翠 李承欣
摘? ?要:水稻的產量與栽培技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目前我國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基于此提出幾點措施,僅供學習和參考。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創新;探索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1-0038-01? ? ? ?中圖分類號: S511? ? ? ?文獻標志碼: B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也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質資源,直接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近幾年,隨著人們對水稻需求量的加大,水稻的種植面積也在逐年增加。為了提高水稻產業的經濟利益,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需要研發其高產栽培技術,并且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1?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
1.1? ?生產設備不健全
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稻在機械化生產水平方面還比較低,由于種植面積小,沒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導致生產效率相對低下。水稻機械化生產可以簡單理解為在耕種、施肥和收獲時,采用先進設備進行的機械化生產過程[1]。水稻的高產離不開先進機械化生產水平的支持,必須對現有的生產設備進行更新,引進先進生產設備,積極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形成機械化生產規模,進而達到水稻的穩定增產。
1.2? ?化肥使用不合理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合理使用化肥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增加作物的產量。一旦使用過量,就會造成水稻減產,同時水稻的質量也達不到標準,無形中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成本。另外,過量地使用化肥也為生態環境帶來了影響,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1.3? ?抵御災害能力較弱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如果外部環境產生問題,就會影響作物的健康生長。水稻由于受自身生長特點的約束,對環境的要求相對較高,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如果氣象條件發生突變,導致溫、濕度失控,就會極大影響水稻的產量[2]。如果情況嚴重,則導致減產,甚至絕產,給農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提高水稻抵御災害的能力,確保農民的經濟利益不受影響,才能促進農業發展穩步前進。
2? ?提高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對策
2.1? ?加強品種優選和種植方法的創新
準確把握水稻種植階段的弊端,從品種選擇入手,優化和創新栽培技術。只有從源頭上保證優質,才能為后續持續提高栽培產量打下基礎。因此,水稻品種的轉變和雜交種的選擇都要結合區域特點,將品種和種植方法有機結合,從而使其結構更加合理有效。因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創新與探索應著眼于水稻品種的培育和應用[3]。根據不同水稻品種的生長特點,發展相應的栽培技術,促進水稻育種和栽培技術的協調,形成良性的栽培鏈,進一步促進水稻品種的推廣。
2.2? ?提高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創新
現階段,機械化應用的優勢不斷凸顯,并在各行業中發揮著更為積極的作用。水稻高產還應不斷加強機械化的高效滲透。機械化施肥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的高效發展,而且為水稻生產的提高提供了基本保證。
在實際的水稻種植過程中,有許多項目被覆蓋,雜交水稻種植、育秧移栽、施肥和農藥施用均屬于其覆蓋范圍。機械化種植技術應與之相協調,貫穿所有種植環節,特別是機械插秧、集中育秧技術、水稻種植技術和直播技術,這些都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關鍵技術。因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創新應著眼于加強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推廣,并在提高水稻種植技術水平的基礎上,促進其發展規模持續增長。
2.3? ?提高田間管理技術
田間管理是影響水稻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稻高產栽培過程中,要選擇適合水稻生長特點的化肥,不斷創新水稻施肥技術,促進水稻生產與化肥、水管理的進一步協調,促進水稻種植制度的進步[4]。此外,加強肥料能效和水分管理,不僅可以合理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還能夠有效掌握氮肥的施用效果。因此,必須進行標準化的水肥管理,制定適合水稻生長的量化指標,構建水資源的協調配置,調整水稻災害防控體系,提高水稻產量。
參考文獻:
[ 1 ] 趙作東,徐玉敏,林秀清.中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策略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23).
[ 2 ] 付士軒.淺論黑龍江地區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應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8(05).
[ 3 ] 殷召根.談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與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8(04).
[ 4 ] 賈奎華,韓志遠.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7(24).
(收稿日期: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