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照先
摘? ?要:對沼液還田的目的、意義,在玉米、小麥、花生農作物上的施肥標準,以及示范推廣進行了論述,以期為示范引領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和當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探索方向。
關鍵詞:沼液還田;利用;示范推廣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1-0110-02? ? ? ?中圖分類號: S154.3? ? ? ?文獻標志碼: B
1? ?南陽市臥龍牧原養殖有限公司簡介
南陽市臥龍牧原養殖有限公司采用自育、自繁、自養大規模一體化經營模式,形成了集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為一體的產業鏈,食品安全可知、可控、可追溯。公司形成了集生豬飼養、環保治污、有機肥加工、無害化處理、生態農業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零排放、零污染,變廢為寶,突破了生豬養殖的瓶頸,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豬糞污經過固液分離,固體糞便用于制作有機肥,液體廢水進行厭氧反應。廢水無害化處理產生的沼渣制作有機肥,沼氣入戶利用,沼液暫存于沼液儲存池。在周邊農田鋪設管網,結合當地種植模式,在灌溉季節將沼液用于澆灌農田,通過沼液還田灌溉農作物,直接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2? ?沼液還田的目的和意義
2.1? ?目的
沼液還田是響應國家畜牧養殖業對環保的要求,將畜禽糞便、污水、沼渣、沼液等作為肥料與當地土地消納能力相適應,并采取有效措施,實現資源化利用,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需要;為公司生產保駕護航,促進利潤目標達成,實現基業長青,從而服務社會,創造價值。
2.2? ?意義
實現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和水資源安全,保護土壤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種養殖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 ?牧原沼液肥還田施肥標準
不形成地表徑流,不造成面源污染;不過度施肥,不形成地下水污染; 不過量施肥,不形成土壤污染;依據季節合理施肥,不為害作物。
3.1? ?小麥
播前或播后還田40~60 m3/667 m2次,冬灌、春灌還田30~40 m3/667 m2次。
2017年9—10月連續陰雨天氣,影響本區域農戶小麥種植(小麥種植最佳時期為10月中旬),農戶在天晴后(10月下旬)倉促整地、種植,導致麥田土塊大,后期墑情差,部分小麥出苗不齊,或出苗后出現吊苗現象。2017年11月下旬臥龍區域開始全面沼液還田(小麥冬灌),麥田經冬灌后,粉碎了過大的土塊,壓實了麥苗基部,增加了麥田肥力養分,避免了麥苗因天氣原因造成的損失。
3.2? ?花生
播種前10~15 d漫灌還田60~80 m3/667 m2次,膨果期澆灌還田20~35 m3/667 m2次。
3.3? ?玉米
播前或播后3 d內還田40~60 m3/667 m2次,拔節、大喇叭口、抽雄至灌漿期均可還田30~40 m3/667 m2次。
4? ?示范推廣
為指導還田工作順利開展,臥龍區小麥示范田建設本著為農民服務的原則,響應國家號召,推廣全面科學的沼液還田,大力開展種養結合模式,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戶的經濟收入。
4.1? ?對農戶全程服務
從施肥種植到采收階段,指導農戶化肥使用量、長勢追蹤、病蟲害防治(一噴三防)、產量追蹤等,形成系統的小麥、花生、玉米服務鏈,幫助農戶改變種莊稼賠錢的局面,實現農民增產增收,讓農戶真正接受公司沼液,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4.2? ?示范田選擇
選擇當地有號召力的種植大戶或種植能手,農戶是自愿建設示范田,而不是被動接受,對新生事物樂意接受,相信通過示范推動,作物能夠優質高產。對照田選擇與示范田距離近的,種植同樣作物,且種子、播種時間、地力水平等條件基本相同,并同時服務追蹤,對比效果。
4.3? ?示范田管理
示范田統一標準,在適宜的季節按照20~80 m3/667 m2次,采用漫灌、噴灌的方式進行沼液追肥還田,對照田則按正常農戶種植模式進行管理。并建立好示范田、對照田檔案,適時追蹤管理進度,專項分析對比、比較總結、推廣應用。
1月澆灌沼液的小麥,普遍比未澆灌的小麥出苗齊、長勢旺、根系發達、莖稈粗壯、苗壯葉綠、分蘗均勻;3—4月分蘗成穗多,莖稈粗壯,基本無根部病害。而對照田紋枯病發生普遍;單株小麥莖稈粗壯,第一莖節短,分蘗成穗率高,此時期基本可以斷定,澆灌沼液的小麥產量高于未澆灌沼液的小麥。
5? ?關鍵農時現場指導
現場講解農田管理技術,同時普及牧原高效農業的實現路徑。通過知識的普及,農戶對沼液的應用有了正確的觀念,對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種養加一體化循環技術模式、綠色鄉村綜合發展技術與模式有了新認識,同時對大田管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綜上所述,通過澆灌沼液,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的長勢及產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沼液可替代種植投入中的底肥、追肥。有數據分析,1 m3沼液相當于給土壤輸送氮肥平均值0.4 kg、磷肥0.06 kg、鉀肥0.4 kg。以小麥為例,小麥專用肥氮磷鉀25-12-8,利用沼液后只需添加氮肥10 kg、鉀肥15 kg,同時沼液中氮的利用率是化學肥料中氮的30倍。其在降低種植成本的同時,減少了化肥對土壤的污染,提高了作物品質,從而改善了國民的生活質量。
(收稿日期: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