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同偉
摘要:肝性脊髓病,成因復雜,西醫方面目前還沒有良好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從中醫針灸的角度,進行治療效果的觀察。
關鍵詞:肝性脊髓病;中西醫結合治療;
慢性肝病后期出現的神經系統并發癥有三種,最常見的是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其它少見情況還有獲得性肝腦變性(acquired hepatio-cerebral degeneration,AHCD)和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肝性脊髓病(HM)為肝臟疾病晚期罕見的神經系統繼發癥,其病因病機復雜。肝性脊髓病是多種肝病引起的頸髓以下脊髓側索脫髓鞘病變,呈現肢體緩慢進行性對稱性痙攣性癱瘓,發病機制有慢性中毒學說、營養不良學說、免疫損傷學說等三種假說。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尤其是對痙攣性截癱期的患者。根據其癥狀,中醫歸屬于黃疸、臌脹變證、痿證、中風等,病因為酒食不節、情志刺激、蟲毒感染、病后續發四個方面。形成本病的機理,主要在于肝、脾、腎受損,氣血虧虛為本,兼氣滯血瘀痰阻、濕熱壅滯為標,合而致病。病變臟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則及腎。臨床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治療肝性脊髓病臨床療效較佳。
1 診斷及鑒別診斷
目前 HM 診斷尚無統一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點:(1)有急慢性肝病史和臨床表現及肝功異常,可有反復發作的肝性腦病;(2)有門體靜脈分流(手術或自然分流);(3)有起病隱襲、發展緩慢和進行性的以雙下肢為主的不完全性痙攣性癱瘓,雙下肢肌力減退,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錐體束征陽性,一般無肌萎縮、感覺障礙和括約肌功能障礙;(4)腦脊液正常,肌電呈上運動神經元損害,脊髓正常或頸胸髓 T2W2 像異常;(5)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脊髓病變。
2 中西醫結合治療
2. 1 病因治療
具體措施如下:①應用抗病毒藥物;②應限制蛋白攝入量,口服新霉素、乳果糖以減少腸道氨吸收。鳥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鈉、精氨酸降血氨,補充支鏈氨基酸。給予腸道白醋或乳果糖灌腸或大黃煎液灌腸以降低血氨濃度。
2. 2 中醫治療思路
中醫辨證分型中沒有 “肝性脊髓病”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癥狀,可歸屬于 “黃疸 ”、“鼓脹變證”、“痿癥”、“中風”等證侯。病因為酒食不節、情志刺激、蟲毒感染、病后續發四個方面。形成本病的機理,主要在于肝、脾、腎受損,氣血虧虛為本,兼氣滯血瘀痰阻、濕熱壅滯為標,合而致病。病變臟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則及腎。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脾主運化,主統血,在體合肌肉,主四肢;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如肝失疏泄,脾運失職,肝脾失調,或痰氣、氣血互結,可有黃疸、肢體困重、神識昏迷等。脾胃虛弱,則水濕內停,肝血不足,則有眩暈、水停腹中、四肢麻木、關節不利、筋攣拘急、抽搐等;肝血不足,腎經虧損,脾陽久虛,可損及腎陽,則水腫、下肢痿軟等。發病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動風、動血等證候。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初期肝失疏泄,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而出現黃疸等癥。肝氣郁結,致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產生痰、水等病理產物,或為痰阻經絡而成痰核,痰濁壅盛,蒙蔽心竅,或為水停而成臌脹,此時為氣滯濕阻,痰阻經絡為主。濕濁內蘊中焦,阻滯中焦,既可郁而化熱,而致水熱蘊結,也可因濕從寒化,出現水濕困脾之候。同時肝氣犯脾胃,影響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脾胃虛弱,化生氣血功能減退,以致肝血不足,肝血虛虧不能濡養筋脈,肝脾俱病。因有 “肝腎同源”之說,肝血不足,可引腎經虧損,致肝腎陰虛,肝風內動;若脾陽久虛,可損及腎陽,而成脾腎陽虛,濕濁內蒙,蒙蔽心竅。故肝性脊髓病的病理演變,與黃疸、臌脹、痿證、中風等病證有密切的聯系。辨證要點:本病多屬本虛標實,表實者當辨氣滯、血瘀、水濕的偏勝;本虛者辨臟腑及陰虛、陽虛的不同。
治療原則:祛邪與扶正同行。根據氣、血、水、痰的偏勝,分別采用行氣、活血、祛濕利水、化痰通絡、通腑泄熱之法,同時配以疏肝健脾;根據臟腑及陰陽的不同,分別采取溫補脾腎或滋養肝腎法,配合行氣、活血、祛濕利水、化痰通絡、通腑泄熱之法。
3 針灸治療
針刺的治療作用是復雜的。現代對針刺鎮痛原理的研究表明:針刺刺激可以使脊髓背角內發生突觸后抑制。針刺信號有脊髓外側索向上到延髓,激活內側網狀結構,再經脊髓外側索下行,引起脊髓較細傳入纖維末梢去極化而發生突觸前抑制,部分阻斷細纖維的傳入沖動。在西醫尚無有效治療手段下,針刺在肝性脊髓病治療中發揮其獨特優勢有待于我們總結更多的經驗。取穴:主穴:臟病多與背俞穴相關,此病選肝俞、脾俞、腎俞(足太陽膀胱經穴);根據近部選穴原則,取足三里(足陽明胃經穴),為胃經合穴,屬 “土中之土”,具“理脾胃,調氣血,補虛弱”的功效,其主治甚廣,《針灸大成》載其 “諸病皆治”,尤其適宜虛損不足。可治療下肢痿痹證、癲狂等神志病,還可用于虛勞諸證,為強壯保健要穴。陰陵泉(足太陰脾經穴),為太陰脾經合穴,可治療水濕及膝痛等病。陽陵泉(足少陽膽經穴),屬于膽下合穴,又為八會穴的筋會,可治療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關節疾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合治內腑。”風市(足少陽膽經穴),用于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等下肢疾患。以上七穴可交替進行,或可進行穴位艾灸起強壯保健作用。配穴:陰虛風動者,加太溪(足少陰腎經原穴)、風池(足少陽膽經穴);風痰阻絡者,加豐隆(足陽明胃經絡穴)、合谷(手陽明大腸經穴原穴);痰熱腑實者,加曲池(手陽明大腸經穴合穴)、內庭(足陽明胃經滎穴)、豐隆;氣虛血瘀者,加關元(任脈,為小腸募穴)、血海(足太陰脾經穴)、膈俞(足太陽膀胱經穴,為八會穴之血會)。
臨床上隱襲性肝性脊髓病并不少見。因此,當患者出現第 1 次肝性腦病時,我們應積極治療腦病的同時,應高度警惕肝性脊髓病的發生,注意 “既病防變”,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聯合用藥,以提高臨床治療療效。
參考文獻:
[1] 余之仁. 肝性脊髓病 1 例 [J]. 中華消化雜志,2002,22(11):646
[2] 侯湘. 穴位注射止痛三重效應探討 [J]. 中國針灸,2001,21(2):117
[3] 倪峰,林靜瑜. 穴位注射療法作用機制探討 [J]. 中國針灸,2003,23(10):609~611
[4] 千年松,竇科峰. 肝移植對肝性脊髓病的臨床療效探討(附 2 例報告)[J]. 肝膽胰外科雜志,2008,20(1):10~12
[5] 杜國盛,石柄毅,金海龍,等. 肝性脊髓病肝移植術后的療效觀察 [J].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6,12(6):390~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