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稅制改革在不斷開展,稅法的條例規定都在不斷地變化中,同時,由于稅法課程自身的局限性和滯后性以及內容的偏理論性,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稅法的學習難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通過前期的理論研究以及實踐嘗試,本研究主要嘗試將《稅法》課程與PBL教學法以及微課的教學方式來進行綜合,從而讓《稅法》課程的教學更加合理化。
關鍵詞:稅法;PBL;微課
《稅法》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要學生了解我國現行稅制,然后應用于現行稅制中各稅種的規定從而解決實際納稅問題。財經類專業,特別是其中的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專業,已經將《稅法》課程設置為專業基礎課程或專業課程。稅務工作已經成為財務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甚至許多企業已獨立于財務部,單設稅務部門,與此相適應,《稅法》課程必然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居于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同時,減稅降費政策的開展越來越惠及民生。2019年以來,各級稅務機關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減稅降費的決策部署,真抓實干,采取一系列過硬措施,確保個人所得稅第二步改革順利推進、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及時落地、深化增值稅改革平穩實施、社保費及非稅收入降費準備工作有序推進,但這些政策的落地,勢必需要將課本中的條例進行修正,所以從某方面來說,對于稅法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些許的影響。作為稅法課程的教師,應如何應對頻頻變更的條例,將最新的條例以什么樣的方式注入到課堂才能事半功倍呢?
一、研究背景
高校《稅法》課程對于財務類專業而言是專業核心課程,而課程本身的特點也較突出。隨著我國減稅降費等措施的頻頻出臺,稅法的條例也是瞬息萬變。而對于教學的師生而言,往往手里的教材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從現狀出發,就需要也很有必要借助一些外力來加快師生的學習步伐,跟上時代的更新變化。本研究在《稅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嘗試,選擇了能與《稅法》課程比較好的相結合較好的一種方法: PBL與一種技術:微課。
二、理論分析
PBL 是一套設計學習情境的完整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稱作問題式學習),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有五大特征:
1.從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始學習,這個問題被稱為驅動問題(driving question)。
2.學生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驅動問題展開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類似學科專家的研究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及應用學科思想。
3.教師、學生、社區成員參加協作性的活動,一同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與專家解決問題時所處的社會情境類似。
4.學習技術給學生提供了腳手架,幫助學生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提升能力。
5.學生要創制出一套能解決問題的可行產品(products)。這些又稱制品(artifacts),是課堂學習的成果,是可以公開分享的。
微課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如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微課教學一共有一下八個特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
3.資源容量較小。”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非常適合于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資源組成”情景化”,資源使用方便。”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后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
5.主題突出、內容具體。一個課程就一個主題,或者說一個課程一個事;研究的問題來源于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學反思、或是難點突破、或是重點強調、或是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觀點等等具體的、真實的、自己或與同伴可以解決的問題。
6.草根研究、趣味創作。正因為課程內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為課程的研發者;正因為課程的使用對象是教師和學生,課程研發的目的是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緊密地聯系起來,研發內容一定是教師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有能力解決的問題。
7.成果簡化、多樣傳播。因為內容具體、主題突出。
8.反饋及時、針對性強。由于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
三、措施建議
《稅法》課程從本質上而言是一項學習法律規定的課程,所以大部分的內容都是遵循條例來進行分析,而各個稅種的主體框架是一致的,所以在遇到條款規定變動比較大的情況,可以將稅法課程更加趨向于“原理化”,也就是將教學重點由原來的條例講述,變成稅法的原理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也可以避免過多的變化造成教學上的不便。
其次,在原理化教學的基礎上,可以適當的片段化。將《稅法》課程的大部分的知識通過片段的形式進行整理,挑出重點,適當地減少不重要的雜亂的知識點對時間的占據。
基金項目:2018年長沙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基于PBL與微課的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教學改革研究”;2016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青年課題“基于投入產出角度的“營改增”背景下高校橫向科研的稅收籌劃研究”(EFA160402)
作者簡介:
劉伊(1991-,女),湖南邵陽人,會計師,研究方向:稅務。
(作者單位:長沙師范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