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英
摘要: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也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自覺癥狀。本文在分析古今中醫治療脅痛的基礎上,提出更進一步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脅痛;辨證論治;針灸治療;外治法;
1古代醫家對脅痛的認識
《內經》明確指出脅痛的發生責于肝膽病變,《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藏氣法時論篇》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素問·繆刺論篇》曰:“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秲冉洝氛J為脅痛的病因有寒,熱,瘀等方面?!端貑枴づe痛論篇》曰:“寒氣客于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于肝,寒氣客于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素問·刺熱篇》曰:“肝熱病者,……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惡血在內”。東漢時期,張仲景提出了治療脅痛的具體措施,《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曰:“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脅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隋·巢元方將本病分為虛、實進行辨證治療,《諸病源候論·肝病候》中指出:“肝氣盛,為血有余,則病目赤,兩脅下痛引小腹,善怒。氣逆則頭眩,耳聾不聰,頰腫,是肝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則宜補之”。唐·孫思邈認為脅痛的發病臟腑在肝膽,并以病因為據,分肝濕熱和肝虛寒兩類論治。此外,他還談到針灸治療脅痛,主張不同季節選取不同穴位,方收良效?!秱浼鼻Ы鹨健じ闻K篇·肝臟脈論第一》中提到“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夏刺太沖,秋刺中郄,皆瀉之。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朱丹溪認為脅痛的病機為情志所傷或風邪入中,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郁而化火,發為脅痛。他在《脈因證治·脅痛篇》說:“肝木氣實火盛,或因怒氣大逆,肝氣郁甚,謀慮不決,風中于肝,皆使木氣大實生火,火盛則肝急,瘀血惡血停留于肝,歸于脅下而痛”。明清時期,張景岳從臨床實際出發,將病因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以內傷居多,如《景岳全書·脅痛》曰:“脅痛有內傷外感之辨……有寒熱表證者,方是外感。如無表證,悉屬內傷。但內傷脅痛十居八九,外感脅痛者則間有之耳”。隨著歷史的發展,對于脅痛因機證治的認識不斷趨于深入和完善。
2現代對脅痛辨證論治的發展
后世醫家在繼承經典著作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對脅痛的辨證論治有多方面論述。
王育群主編的《肝膽證治廣纂》中分為邪郁少陽、肝氣郁結、痰濁內停、脈絡郁阻、陰虛脅痛、食積脅痛、肝膽濕熱七型?!渡虾J兄嗅t診療常規》脅痛篇分為肝郁氣滯、濕熱蘊結、肝陰虧虛、血瘀阻絡四型。何仁認為脅痛多屬肝膽二經之病。如肝郁、肝經血瘀、肝膽濕熱、肝陰不足等皆可引起脅痛。肝郁者,或怒或慮,致氣郁生火,總以清肝解郁為主。肝經血瘀,除由跌撲閃挫外,凡惡血停留者,按之必更痛,宜活血去瘀。肝膽濕熱者,咳嗽時則氣急脅痛,宜滲濕理氣。肝陰虛者,熱痛嗌干,宜涼潤滋液。朱蘭選取101例患者進行分型治療。男61例,女40例;年齡18~72歲。入選標準:凡胸脅肋竄痛或隱隱作痛,悠悠不休,或痛引背部,呼吸不暢,胸悶時時太息,于一側或雙側、1個或1個以上肋間有不同程度的觸痛,排除西醫的心、肺等其他病變的患者。分四型:其一肝郁氣滯型(43例),治擬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方選加味四逆散加減。其二痰濕阻滯型(27例),治擬寬胸化痰,理氣止痛,方選溫膽湯化裁。痰濕郁久化熱者加川黃連、茵陳蒿、滑石、藕節。其三瘀血停滯型(15例);治擬活血行瘀,通絡止痛,方取血府逐瘀湯加減。偏熱者去當歸尾、川芎,加丹參、澤蘭;偏寒者去赤芍加桂枝、乳香。其四陰血不足型(16例);治以滋陰養血,柔肝止痛,方選黃芪芍藥甘草湯加味。
3其他療法
在傳統中藥湯劑的基礎上,針灸、外貼等外治法也廣泛應用于脅痛的臨床治療。徐光幅用偶刺法治療脅痛30例,脅痛最短1周,最長14年。方法:取穴肝俞或其相應夾脊、壓痛點。肝俞或夾脊取右側,如痛及兩側取雙側,有壓痛點則按“以痛為輸”原則,在胸骨劍突與右鎖骨中線之間觸摸尋找,如無明顯壓痛點,則于胸骨劍突之右側與右肋弓之間、足少陰腎經與足陽明胃經之間進針。經1~2療程治療,本組30例中,顯效22例,有效7例,無效1例。其中1療程顯效者14例,2療程顯效者8例。黃瑞彬運用針刺內關透支溝,丘墟透照海,治療脅痛20例。方法:患者仰臥,直肢仰掌,用30號毫針,針內關透支溝,丘墟透照海,針尖達對側皮下,留針30min,用捻轉提插,強弱開闔等補瀉手法,使針感向上。實瀉虛補,虛實夾雜或無明顯虛實兼癥者,用平補平瀉。每日或隔日1次,針后痛止,不需再針,未愈復針,10次/療程。結果:治療1個療程后,全部有效,痊愈l4例,好轉6例。薛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用維生素B12陽陵泉穴位注射合耳針治療脅痛。實驗組62例(男25例,女37例),對照組60例(男26例,女34例)。對照組用常規補液,消炎及止痛。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陽陵泉穴注射維生素B12及耳針治療。方法:無菌注射器抽取維生素B122ml,取雙側陽陵泉穴位,常規消毒皮膚后刺入,有酸麻脹重感后,回抽無血即注入1ml藥液,拔針后按壓針孔片刻,同法注射對側穴位,1次/天,5天/療程。耳針法:耳廓上選取神門、肝、膽、胸4穴,針刺2~3穴,捻轉中、強刺激,留針20~30min。結果:實驗組有效率96.77%,對照組80%,P<0.05。尚健針刺懸鐘穴治療脅痛32例。方法:取懸鐘穴(重者取雙側,一般取單側),用1.5寸28號不銹鋼毫針刺入,施捻轉提插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留針30min,15min行針1次。結果:顯效24例,緩解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0.6%。
辨證論治是中醫特色之一,有利于抓住疾病本質進行針對治療,從而保證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然而,辨證分型的多樣化又有難以克服的弊端,不利于診療標準的統一和規范,不利于重復,限制學術交流和經驗傳播等等。因此,科學合理的規范統一脅痛的辨證論治,尚需多中心、大樣本的病例收集,這為中醫臨床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379-390.
[2]劉平.現代中醫肝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5-152.
[3]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15-221.
[4]王育群.肝膽證治廣纂[M].呼和浩特: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