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靜
摘要:目的:研究在骨科患者護理過程中應用集束化疼痛管理措施對其恢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擇2017年5月-2018年10月期間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醫院骨科病房收治入院進行治療的84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采用抽簽的方式將患者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42例。給予甲組患者傳統的常規護理,乙組患者采用集束化疼痛管理模式,對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疼痛評分以及平均住院時長進行詳細對比。結果:乙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甲組;疼痛評分低于甲組;平均住院時長少于甲組,三方面比較后,差異都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結論:在骨科患者護理過程中應用集束化疼痛管理措施,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提高治療的有效性,促進其盡快恢復,減少住院時長,增加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創造和諧護患關系。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關鍵字:集束化疼痛管理;骨科;護理滿意度
引言:疼痛具體指患者的身體受到傷害或者刺激后所產生的一種正常表現和反應,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患者往往不能忍受。在骨科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中,不論選擇何種方式都會使得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反應,大部分骨科患者的疼痛為急性疼痛,患者常常沒有心理準備,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的不便的同時,也使得患者產生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患者與醫護人員的配合,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1]。傳統的單一性的護理治療措施往往不能較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因此研究出能夠高效緩解骨科患者疼痛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對2017年5月-2018年10月期間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醫院骨科病房收治入院進行治療的84例患者應用集束化疼痛管理措施,并對影響其恢復效果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現將具體研究內容給出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患者常規資料
選擇2017年5月-2018年10月期間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醫院骨科病房收治入院進行治療的84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采用抽簽的方式將患者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42例。甲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在37歲到76歲之間,平均年齡(51.22±9.71)歲;其中上肢骨折13例、骨盆骨折5例、下肢骨折16例,其他8例。乙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在35歲到74歲之間,平均年齡(50.03±8.99)歲;其中上肢骨折12例、骨盆骨折7例、下肢骨折14例,其他7例。經詢問84例患者都沒有疼痛病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骨折部位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護理方法
給予甲組患者傳統的常規護理,具體措施為:入院常規測量及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了解患者目前的肢體活動度、疼痛程度、自理能力等;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住院環境,護理期間應對患者的疾病變化進行認真仔細的觀察,以便及時發現患者現存的護理問題,并給于恰當的解決辦法。
給予乙組患者集束化疼痛管理模式,具體措施為:①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準確的判別,向患者詢問并且由患者獨立回答目前的疼痛部位以及程度。對其疼痛情況進行具體且詳細的了解,主要有疼痛癥狀何時出現、持續時長、具體疼痛位置、性質以及程度,導致患者疼痛癥狀加重或減輕的原因,過往的疾病治療情況等。收集完信息后,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數字評分(NRS)和面部表情測量圖(FES)來進行準確評分[2]。②向患者介紹住院環境,使得患者盡快熟悉病區,增加其安全感,給予患者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病室溫度、濕度、光線適宜,在護理過程中盡量減少噪音的發生,做到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關門輕。告知同病房的患者及其家屬盡量減少噪音,以防患者心情煩躁,造成疼痛感加重。告知患者要時刻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獲得充分的休息。另外護士在給患者實施護理治療或翻身時動作要輕,避免引起患者疼痛。③給予患者適當的體位,在疾病早期患側肢體需保持不動,以防造成軟組織的損傷,適當情況下可利用軟枕抬高患側肢體,并使其維持在外展中立位的姿勢,這樣不僅能增加患者的血液循環防止患肢充血還能夠消除其腫脹程度,減輕疼痛程度。后期可根據患者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運動方案,以不造成疼痛癥狀加重為宜。④當患者疼痛癥狀比較嚴重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感覺以及運動情況,若患者因患肢急劇疼痛,遵醫囑需要長期臥床時,應注意施行基礎護理,避免壓瘡、便秘、以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⑤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對其進行準確、及時的心理護理。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現存的心理問題,制定具體心理護理方案。給予患者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疾病的治療、發生、發展、轉歸,使其對疾病有進一步的了解,向其講述通過我們的治療方案并積極配合醫護醫療措施的患者康復的案例,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當患者出現疼痛程度加重時,可通過分散注意力的形式來緩解患者疼痛感覺,例如告知家屬與其談論患者感興趣的話題、看電視、聽音樂等,這將一定程度的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發生,以便更積極的配合醫護的治療。⑥給與患者適當的藥物止痛,對于疼痛原因和性質明了,且造成嚴重創傷已施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需根據各人具體原因制定用藥方案。當NRS評分小于等于4分時,可讓患者口服止痛劑或者不施行藥物治療;當NRS評分大于4分且小于等于7分時,可將止痛劑與鎮痛劑聯合應用于患者的疼痛治療中;當NRS評分大于7分時,可對患部利用止痛劑施行局部封閉。
1.3護理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應用休斯頓疼痛調查表(HPOI)對其疼痛程度進行調查評分,最低值為0分,最高值為10分,所得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疼痛癥狀越重。由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了解調查,最低值為0分,最高值為100分,所得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對護理越滿意。記錄并計算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長,并進行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對此次的研究結果使用SPSS19.0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用代表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研究結果
乙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甲組;疼痛評分低于甲組;平均住院時長少于甲組,三方面比較后,差異都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具體情況見表1。
3結論
在所有骨科疾病中,常見的臨床癥狀就是疼痛,且多為急性發作,其疼痛程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患者的情緒等。疼痛往往導致患者的行動不便,造成生活質量下降,患者往往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繼而導致患者依從性降低,不配合醫生治療。若在此期間沒有得到重視,給與適宜良好的護理干預,將會耽誤治療,轉為慢性疼痛,患者將長期受疼痛困擾,恢復效果極差,住院時間延長。所以,在骨科患者護理過程中,為減少患者痛苦,促使患者早期康復,早日出院,增加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采取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是非常迫切并且必要的[3-4]。集束化疼痛管理早期被應用在肺炎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群體中,通過使用此種管理模式能大大提高身體本身抵抗疼痛的能力,降低患者的痛覺感受,使得患者擁有了戰勝疾病的巨大信心。進而縮短患者的疾病周期,減少住院時長。此次研究主要是在骨科患者護理過程中應用集束化疼痛管理措施,所得出的結果為:乙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甲組;疼痛評分低于甲組;平均住院時長少于甲組,這與王硯書[5]等的研究結果一致。
總而言之,集束化疼痛管理措施應用于骨科患者的疼痛護理管理過程中取得了顯著地成果,能夠幫助患者減少直至消除疼痛,在患者能夠忍受的強度下給與適合的鍛煉強度,對其肢體的功能恢復起到了積極左右,很大程度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心理狀態,顯著地減少了住院時長,提高了對護士工作的滿意情況。有很大的臨床應用價值,應該被廣泛的重視并應用于骨科疼痛臨床護理管理過程中。
參考文獻:
[1]涂小燕.疼痛護理管理模式在創傷骨科病房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36):5209-5210.
[2]嚴玲玲.集束化疼痛護理干預聯合常規護理干預對多發性骨髓瘤疼痛緩解的作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4):92-93.
[3]李吉,倪春燕.骨科病房患者實施規范化護理對緩解疼痛及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作用[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8,32(01):88-89.
[4]劉海寧,嚴偉.集束化護理管理在膝關節置換患者疼痛護理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34):129-131.
[5]王硯書,李娜,董秀玉.多模式的疼痛管理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