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枝麗
摘 要:教育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本身所攜帶的課程資源是否豐富,因為高效課堂需要心靈的溝通;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智慧的火花。而語文教學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高效率課堂
多年來,課程改革對高效率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講求實效,提高效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目標,如何在四十分鐘增加效益,提高質量?看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已經成為我們作為老師的重要一個任務。作為我們語文老師肯定也是一直在不斷的摸索著、探索著、實驗著。下面是我對上語文科的幾點看法:
一、精心設計課堂興趣導入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萬事都要有一個好的開端,高效率課堂教學也是這樣。在一堂課的開始時,吸引學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個有效的、新穎的、精致的導入,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學生迅速進入本堂課的學習之中,還能在他們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學生積極情感的浪潮。那么怎樣的導入才能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打下基石呢?其實,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情境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復習導入法、直觀導入法等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根據教學的任務,具體的教學內容,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靈活多變地加以運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導入”的巨大作用,讓學生在一堂課的開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幾點優化中段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的方法和策略。
1.合理有效地創設導入情境,能使學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學習
教學情境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情境導入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求知欲,順利開展新授課內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情境導入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情感共鳴,帶著疑問與欲望走進課堂內容的學習,并在情境創設中對所學內容在認知上形成知識建構,方法上主要采取談話的方式,教師通過問答、談話.小組探討等,帶領同學走進預設的情境,并通過師生交流進一步感悟情境,深層感知學習內容。
例如:四年級下冊《走,我們去植樹》這堂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導入環節。師:“3.12”植樹節快到了,你們喜歡這個節日嗎?老師準備和同學們一起舉行一次植樹活動。要舉行活動,我們得把活動所要的工具都備好!大家說說看,我們該怎樣準備呢?(學生踴躍發言)師:同學們的辦法真多!有的說要鋤頭.鏟.桶.小樹苗等等(學生踴躍發言)師:這么多的主意啊!老師想聽大家的意見,該怎么做呢?(引出要解決這個問題,順勢揭示課題《走,我們去植樹》,從而順利有效地導入新課的教學);在這堂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就充分利用“3.12”植樹節,這個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節日作為載體,學生們自然很樂意很積極地參與到“植樹節”,這個時候,教師因勢利導引出課文的重難點。
2.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導入新課,激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故事的魅力是無窮的,愛聽故事一直是小學生的重要特點,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一說有故事可聽,再頑皮的孩子也會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擺出一副也許從來不曾有過的聚精會神的樣子,等著你講故事給他聽呢。故事能在第一時間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無味的語文知識變的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更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3.巧設懸念進行導入,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積極性
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課的一開始,教師就合理巧妙地設置懸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的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達”的憤悱境地,引起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探究愿望,從而把學生帶入更廣闊的語文天地。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之下,自覺、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4.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導入,使學習內容變得更為真實、生動、有趣
新課標也明確指出:“生活是一個大課堂,蘊涵豐富的課程資源,遠離生活就意味著讓學生們失去課程的另一半世界。”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5.通過直觀感知的方法導入新課,達到啟迪思維的目的
這種導入方法是指教師通過實物、教具或投影等的演示,創造出有意義的語言情境,達到引起學生各種感官共同參與的目的,使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進行有效的觀察和思維,進而學習新的知識。實物、教具或投影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和真切感。運用實物、教具或投影等,還有助于學生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協同活動。化抽象為具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直觀鮮明地揭示客觀事物的關系,可以使他們獲得較深的感受。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語文,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快速方法。通常采用“先學后教”的方式,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先學”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掌握了教材知識;通過教師的“后講”,使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形成體系;通過訓練鞏固了所學,提高、強化了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但由于學生的個別差異,單靠集體指導還不夠,教學中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地進行個別指導。
三、進行階段性的測試
很多老師認為現在進行的是素質教育,還測那么多試干嘛。那不是和現在的素質教育唱反調嗎?依我個人認為:雖然我們進行的是素質教育,不代表就不進行測試,只有測試了,我們才知道我們的學生學習了一段時間對知識是否掌握,還可以了解到學生對知識是否會應用等等。從而我們通過測試這一面鏡子知道好和壞在那里,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學生基本知識掌握。當然,在測試中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各種的能力。我們知道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時候,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的素質。所以我們采用測試這樣一種手段來使學生提高某方面的素質,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們不可能進行高難度的,繁,難,怪之類的魔鬼訓練。總之采用階段性的測試是必要的。并不是和素質教育矛盾的。
四、結束語
在語文教育中,要有效地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的教育意識是最重要的,只有在教師充分地認識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性,并注意備好課;精心設計課堂興趣導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學生由于各個學生的先天素質、采用分層教學及進行階段性的測試。當然,要在語文教學中更好的,更高效的,進行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還有待我們這一代不斷的,更深入試探和研究……才可以更完善,更全面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苑鳳娟.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6.05.
[2].蘇碧蓮.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探究[J]課外語文,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