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靜 黃凱 梁榕
摘要:目的:探討吳茱萸神闕穴貼敷在小兒心臟術后腹脹患兒中的應用。方法:30例小兒心臟術后腹脹患兒,取10g吳茱萸粉用3ml溫開水濕潤后加蜂蜜調成黏稠膏狀貼敷于神闕穴,觀察患兒腹脹緩解情況。結果:經治療,30例術后腹脹患兒胃腸功能恢復正常,腹脹消失,好轉或治愈出院。結論:根據患兒術后腹脹程度,及時給予吳茱萸神闕穴貼敷治療,能促進患兒胃腸功能恢復,消除腹脹,有效減輕患兒痛苦,促進早日康復。
關鍵詞:小兒;心臟;術后腹脹;吳茱萸;穴位貼敷法;神闕穴
術后出血、損傷、感染是小兒心臟術后最常見的三大并發癥。手術創傷、灌注液外滲、腹部感受風冷邪氣、胃腸受壓和術后靜臥等是導致患兒術后腹脹的主要原因[1]。2018年1—12月我院心外科對30例小兒心臟術后腹脹患兒給予吳茱萸神闕穴貼敷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我院小兒心臟術后腹脹患兒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1~6歲,平均4.07±0.52歲。
1.2方法
患兒術后18~24h出現腹脹,按醫囑給予貼敷治療。輕、中度腹脹患兒給予吳茱萸神闕穴貼敷;重度腹脹患兒,給予吳茱萸神闕穴貼敷和維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發熱時不使用TDP照射,高熱時暫停貼敷。加強病情觀察、飲食指導和翻身。輕、中度腹脹者貼敷、不禁食。輕度腹脹者一日進食2~3餐,每餐2/3~1/2碗,中度腹脹者一日進食2餐,每餐不超過1/2碗;縮短翻身間隔時間1h;重度腹脹患兒,禁飲禁食,縮短翻身間隔時間1h[2]。②吳茱萸神闕穴貼敷及足三里注射方法:取吳茱萸粉末(本院中藥房供應)10g/貼,倒入口杯內,加入溫開水約3ml濕潤藥粉,再加蜂蜜調成黏稠膏狀,取無紡布膏藥貼一塊(7cm×7cm,圓圈內徑2.2cm,江蘇連云港廣益輔料有限公司產品),揭開硬紙層至其圓圈完全暴露,用壓舌板提取吳茱萸膏放到圓圈內,做成塔形后將硬紙層輕輕合上,帶至患兒處,解釋貼敷作用,交代注意事項,揭下硬紙層,將吳茱萸膏貼于神闕穴(肚臍)上,將圓圈以外的膠布貼于皮膚上,打開TDP開關,定時30min,將燈頭對神闕穴照射加熱,距離20~30cm,照射完畢,移去TDP,繼續貼敷至下一次貼敷藥之前,2次/d。足三里注射方法:取維生素B1注射液1ml,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2次/d[3]。
2.結果
經吳茱萸神闕穴貼敷后30例輕、中度腹脹患兒24h腹脹緩解,24~48h肛門有排氣,48~72h腸鳴音恢復正常,腹脹消失;1例治療24h后不顯效,轉為重度腹脹;治療有效率為96.67%(29/30)。經吳茱萸神闕穴貼敷和足三里注射后4例重度腹脹患兒24h腹脹開始緩解,48~60h肛門有排氣,72~96h腸鳴音恢復正常,腹脹消失;2例治療24后不顯效,腹脹加重,嘔吐2~3次;治療有效率為66.67%(4/6)。3例治療后不顯效患兒術后均未進食,檢查發現腹部膨隆,腹壁緊張、壓痛,但無反跳痛,無移動性濁音;在繼續貼敷和穴位注射的基礎上給予插胃管抽胃液,插肛管排氣;1例插肛管留置12h,1例插胃管留置24h,1例插胃管和肛管分別留置60h和24h后患兒腹脹消失,拔管后肛門有排氣,腸鳴音恢復正常,術后第5天行B超檢查其中1例為腎包膜下血腫,另2例未見異常表現。所有患兒術后5~6d有排便。
3.討論
小兒心臟術后患兒常有肛門閉氣、不能進食、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甚至會出現嚴重的胃腸道癥狀,如有報道小兒心臟術后出現頑固性腹脹,小兒心臟術后并發腹腔間隔室綜合征[4]。術后腹脹的主要原因有灌注液滲入后腹膜腔,造成大量積液,大出血導致腹膜后血腫壓迫,麻醉藥物影響、情緒及手術創傷等。本研究中小兒心臟術后出現腹脹30例。患兒術后腹脹原因與上述報道基本一致,主要是患兒腹部感受風寒濕邪,氣滯血瘀導致胃腸道蠕動緩慢;術中俯臥位壓迫胃腸道、術后臥床、麻醉藥物等致胃腸道蠕動緩慢或麻痹;胃受納和腸傳導失常,故見脘部痞悶、少食納呆、肛門閉氣、惡心、嘔吐。枟素問·五臟別論枠: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枟本草經疏枠“凡脾胃之氣,喜溫而惡寒,寒則中氣不能運化,或為冷實不消,或為腹內絞痛,或寒痰停積,以致氣逆發咳,五臟不利。吳茱萸溫辛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鄒春莉等用吳茱萸250g加粗鹽250g混合,進行腹部熱敷,每日2次,每次30min,治療經皮腎碎石術后并發腹脹28例,總有效率達93.8%。莊琴芳用維生素C雙側足三里封閉,大黃、芒硝外敷神闕穴,治療腎結石經皮腎鏡鈥激光術后腹脹116例,總有效率達95.69%。曾影紅等用吳茱萸250g加熱外敷患兒臍部及周圍(神闕穴),治療機械通氣并發腹脹,每日2次,每次20~30min,總有效率達88%。吳茱萸其性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下氣,逐風除濕降逆。神闕穴為任脈之要穴,在臍窩正中,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0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深部為小腸。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主治腹痛、嘔吐、腹脹、泄瀉等;維生素B1具有維持消化系統正常功能的作用[5]。依據上述中醫中藥理論,筆者對小兒心臟術后腹脹患兒,使用吳茱萸貼敷于神闕穴,用TDP加熱使吳茱萸和腹部局部組織溫熱,利用溫熱之力,使吳茱萸藥性通過體表毛竅透入經絡、血脈,吳茱萸與神闕、足三里穴協同作用,達到溫經散寒、舒經通絡、行氣通腑之功,從而促進胃腸蠕動功能恢復及胃腸道積氣排出,消除腹脹,恢復胃腸道的正常功能。
參考文獻:
[1]翟燕.中藥熱奄包聯合吳茱萸粉調醋貼敷神闕穴治療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后腹脹、便秘的臨床研究[J].當代護士:學術版(中旬刊),2018(1):104-106.
[2]洪永智,鄧碧珠,熊翔.吳茱萸加粗鹽熱熨神闕穴對闌尾切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影響臨床研究[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7(07):132-134.
[3]吳俐紅,徐麗琴.吳茱萸粉外敷配合穴位按摩對剖宮產術后胃腸功能的影響[J].當代護士:學術版(中旬刊),2017(5):51-52.
[4]陳愛蓮,馮雪坤,吳靜璇.吳茱萸穴位貼敷對剖宮產術后產婦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研究[J].中醫外治雜志,2017(4):96-97.
[5]羅斌,歐陽侃.復方吳茱萸散外敷預防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的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7(7):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