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包括土壤環境質量的現狀調查、區域土壤環境背景值的調查、土壤污染事故調查和污染土壤的動態觀測。根據環境保護部《關于印發<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和<2019年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方案>的通知》(環辦監測函[2019] 112號)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關于印發<2019年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技術要求>的通知》(總站土字[2019]84號)(以下簡稱“技術要求”)要求,河北省滄州環境監測中心嚴格執行通知要求,利用3個工作日、出動18人次,在13400km2的土地上,累計行程近3000km,共計采集67個點位的土壤樣品。
關鍵詞:國家網;農業;土壤;采樣
中圖分類號:S151.9
文獻標識碼:A
農業土壤環境監測,是指了解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的重要措施。以防治土壤污染危害為目的,對土壤污染程度、發展趨勢的動態分析測定。采樣期間遇到極端雷陣雨天氣,為了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現場監測人員面對惡劣的氣候、悶濕的天氣,忍受蚊蟲叮咬,推行陷于泥地車輛,撥開沿海蘆葦,跳躍或繞行縱橫的排水溝渠,穿梭在一望無垠的地頭田間,通過GPS信息和“采樣移動端”雙重鎖定點位中心經緯度,做到了精確定位每一個點位的30m內范圍,現場采樣人員克服種種困難,高質量圓滿完成了2019年滄州67個基礎點位土壤樣品采集工作任務。
1南皮縣土壤氣候區劃分級標準及國家網土壤采樣工作
南皮縣位于河北省東部,南運河畔。總面積794km2。南皮縣區位優勢明顯,北距北京250km、天津160km,南距濟南200km,東距天津港180km、黃驊港80km,西距石家莊220km。京滬鐵路、京滬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公路、鐵路、水運、空運發達,來則通,去則暢,是一片投資開發的熱土。監測人員按計劃前往南皮縣土壤點位采樣。雨后的農田坑洼不平且濕滑難行,采樣人員頂著烈日,提著采樣工具,徒步穿越泥濘的田埂到達指定地點。采樣人員手持采樣終端信號設備精準找尋土壤點位,按點位選取要求,終端設備經緯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五位方可達標。南皮縣國家網土壤的采樣人員克服炎熱高溫、跨越河溝草叢、尋遍農地田林,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國家網土壤采樣任務。
2泊頭市土壤氣候區劃分級標準及土壤采樣工作
市域地理坐標為:東經116°2'-116°5',北緯37°54'-38°13',橫端長61.4km,縱端長34.9km,總面積1077km2。泊頭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北依京津,東臨渤海,南接齊魯,距北京市250km,距塘沽港180km,距黃驊港80km。位于京津冀經濟圈內,環渤海經濟帶中。有京滬鐵路、104、106國道、有京滬、石黃兩條高速公路,區位優勢明顯。面積1007km2,轄12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657個行政村,總人口584308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其中城區人口26萬人。1993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列為環渤海開發開放地區,1998年被河北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驗縣(市)。京滬鐵路、京滬高鐵、京滬高速、106國道、104國道等穿境而過,京杭大運河縱貫市區。采樣路上的各種困難是環保事業的縮影,環境監測人默默自己的領域為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環保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3東光土壤氣候區劃分級標準及土壤采樣工作
東光縣洪河道兩條,分別是南運河和漳衛新河,其中南運河在東光縣境內長36.7km,漳衛新河在東光縣境內長23.1km;排澇河道4條,即:宣惠河44.8km,龍王河30.2km,沙河21km,江溝河22.1km;主要干渠4條,即:躍進渠30.9km,勝利渠39.5km,漳龍干渠7.7km,革新干渠16.5km;大小配套溝渠642條,全長1266km。截至2010年,東光縣四旁植樹達1241萬株,用材林占地4953.3hm2,用材片林333.3hm2,灌木林333.3hm2,樹種主要有楊、柳、榆、槐,分布于全縣九個鄉鎮。全縣農田林網控制面積達3.885萬hm2,控制率為80%,主要分布于大單、秦村、找王、于橋等鄉鎮,樹種主要以楊、槐為主。全縣有林地面積達1.072萬hm2,林木覆蓋率為15.1%。
根據環境保護部《關于印發<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和<2019年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方案>的通知》(環辦監測函[2019] 112號)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關于印發<2019年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技術要求>的通知》(總站土字[2019] 84號)(以下簡稱“技術要求”)要求,完成67個點位的土壤樣品。
4土壤采樣及環保對策
4.1 土壤采樣要始終充滿信心和耐心
從我國所處的特定發展階段出發,對土壤采樣的復雜性有充分的認識,意識到任務的艱巨性和綜合性,并把土壤采樣質量的改善作為長期性任務來抓。
4.2降低交通出行需求,優化交通出行結構
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布局,在通勤交通需求上不斷減少。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使教育、行政、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完善城市結構。
4.3加強工業污染源管控和污染物協同控制
在工業污染控制上,要做好中小企業的污染源監管和治理,并加強各污染物的協同控制。在土壤質量上制定合理的污染物地方排放標準,對污染協同控制要建立相關的治理技術體系和相應的管理機制,發揮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的優勢,使金融、工商、供電、供水等部門能夠協調配合并做好執法工作,加強污染源管控,使土壤染物治理設施得以正常運行,確保各項數據達標。
4.4做好能源消耗結構的改善
在燃煤污染處理上,控制好濕法脫硫工藝產生的硫酸鹽污染問題。大力發展天然氣資源,使天然氣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讓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逐步替代燃煤的清潔能源。
4.5進一步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當前還存在監管責任主體不明確,相關措施落實不到位,缺乏環保意識,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薄弱等問題,所以就是要建立好完善切實有效的土壤管理工作機制,做到在政府主導下,各部門協調配合,環保部門執行監督管理職責。
5結語
根據環境保護部《關于印發<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和<2019年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方案>的通知》(環辦監測函[2019] 112號)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關于印發<2019年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技術要求>的通知》(總站土字[2019] 84號)(以下簡稱“技術要求”)要求,完成67個點位的土壤樣品。
參考文獻:
[1]王強,張莉莉,馬友華,等.微地形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及養分管理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6(6):932-938.
[2]張浩,彭月月,李斌,等.宜賓地區土壤養分空間變異及其豐缺狀況分析[J].中國煙草科學,2016(4):30-36.
[3]宋賢沖,項東云,郭麗梅,等.貓兒山森林土壤養分的空間變化特征[J].森林與環境學報,2016(3):349-354.
[4]王苗苗,陳洪松,付同剛,等.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類型間土壤養分的差異性及其空間預測方法[J].應用生態學報,2016(6):1759-1766.
[5]劉鵬舉,夏智武,唐小明.基于DEM和坡面特征的坡位生成方法[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6(2):68-73.
[6]楊福芹,馮海寬,李振海,等.基于赤池信息量準則的冬小麥葉面積指數高光譜估測[J].農業工程學報,2016(3):163-168.
[7]韓宗偉,黃魏,羅云,等.基于路網的土壤采樣布局優化——模擬退火神經網絡算法[J].應用生態學報,2015(3):891-900.
[8]楊建虎,常鴻莉,魏琪.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養分空間特征及其與地形因子的相關性[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2):85-90.
[9]孫孝林,王會利,寧源.樣點代表性等級采樣法在丘陵山區土壤表層有機質制圖中的應用[J].土壤,2014(3):439-445.
[10]李啟權,王昌全,岳天祥,等.基于定性和定量輔助變量的土壤有機質空間分布預測——以四川三臺縣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4(2):259-269.
作者簡介:李連杰(1992-),男,河北省滄州,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