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國家對農村電商持續多年大力度的產業扶持和政策支持,推動了我國農村電商、農業電商的高速、高質量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理念、新要素、新動力和新轉型,其快速發展主要受益于國家政策支持、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堅實的電商產業基礎和良好的發展氛圍、農民消費意識和方式的轉變、農業產業升級的必然以及農村人口紅利等因素。
關鍵詞: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農業電子商務迅猛發展之下,傳統農產品流通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革。農業電子商務成為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敦促農產品市場機制完善、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新動力,對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的作用日益凸顯。
1農業電子商務
農業電商是農業電子商務的簡稱。目前,關于農業電子商務的定義有很多,到目前為止尚無廣泛統一的定義。一般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進行定義。狹義的農業電子商務,主要是指農資電商和農產品電商。廣義的農業電子商務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計算機、多媒體等)為從事涉農領域的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在網上完成產品或服務的銷售、購買和電子支付等業務交易的過程。
2農業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在2013年之前,由于農村網絡基礎條件相對薄弱、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物流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因素,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緩慢。自2014年起,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傾斜,農村電商成為市場熱點,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一般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萌芽期(1998-2005年):棉花、糧食兩個品種先后在網上交易,當時叫作“糧棉在網上流動起來”。第二階段是探索期(2005-2012年):生鮮農產品開始在網上進行交易,2005年易果網成立,2008年和樂康、沱沱工社做生鮮農產品交易,2009年中糧集團投資創辦了中糧我買網生鮮電商平臺。2013年之前,由于農村網絡基礎環境的限制,以及民生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導致我國農業電商行業發展比較緩慢。第三階段是發展期(2012年一2014年):B2C、C2C、C2B、020等各種農產品電商模式競相推出。2012年淘寶網與遂昌縣人民政府簽訂中國首個淘寶與縣級政府戰略合作協議,而后衍生出“遂昌模式”;2012年6月本來生活網上線;褚橙進京、荔枝大戰兩個重要事件在北京,使生鮮農產品電商品牌運營一時成為熱點;2013年8月,阿里首次提出淘寶村新形態概念;2014年阿里啟動“千縣萬村”計劃,投資100億,吹響進軍農村電商的號角,農村電商成為市場的熱點,產業資源快速涌入,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第四階段是高速發展期(2014-2020年):繼阿里之后,京東、蘇寧易購、一號店、郵政紛紛進軍農村市場。這期間有大量的農村電商成立,如淘實惠、樂村淘、云農場、農商1號等。本來生活、美味七七、京東、云集、我買網、阿里、青年菜君、食行生鮮、淘實惠等先后獲得投資,農業電商進入融資高峰期。第五階段是成熟期(2020年以后):市場經過調整期,實現平穩發展,監管規范,格局穩定。廠商開始探索新的運營模式實現利益更大化。
3農業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因素分析
農業電子商務的出現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結果,可以說是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環境催生了農業電子商務,而農業電子商務則進一步擴大了互聯網的影響力。在具體的發展因素中,推動農業電商快速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3.1 國家政策支持與促進
自2014年起,國務院及各部委關于農村電子商務、農業電子商務行業產業的利好政策便不斷出臺,大力鼓勵和支持農村電商、農業電商發展。2015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的重點行動“互聯網+”電子商務,要求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支持和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產品、農資批發市場對接電子商務平臺,積極推動和發展以銷定產模式。完善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著力解決農副產品標準化、物流標準化、冷鏈倉儲建設等核心問題,發展農產品個性化定制服務。開展生鮮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電子商務試點,促進農業大宗商品電子商務發展。因此,國家政策支持是推動農業電商發展的主要因素。
3.2國家加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國家近年來持續加大對我國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加農村移動通信網絡的覆蓋范圍,這位我國農村電商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網絡基礎和保障。
近年來,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和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見圖1):截至2018年底,我國農村網民達到2.22億,占我國整體網民的26.7%,較前一年增長6.2%。同時,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4%。
我國正在實施的“寬帶中國”戰略,其目標之一就是:到2020年,寬帶網絡基本完成對所有農村的覆蓋,徹底打通網絡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使更多的人有網(互聯網)可上。目前,受益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對廣大農民來說,上網已經變成一件簡單又容易的事情了。
3.3 良好的電商產業基礎和發展氛圍
我國電子商務歷經20多年發展,其發展道路實現了從電商技術到電商服務,再到電商經濟的轉變。它經歷了自具體技術應用至電商相關產業形成的發展過程,依托創新與協同發展,實現與國民經濟各構成部分的有機融合。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電子商務經濟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開放無界、 “低本高效”等方面,并廣泛融人生產、消費、流通、民生等各大領域。在培育新的業態、創造新的需求、拓展新的市場、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公共服務的創新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成為助推“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的關鍵力量,是促進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是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國家統計局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調查數據(見圖2)顯示,2018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1.63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8.5%。
隨著科技與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電腦和智能手機在農村也是逐漸普及,很多農民正在利用網絡查找農資、農產品等信息,并逐步開始開展網絡貿易活動。相對于傳統交易,網絡貿易不受時間空間的制約,交易信息傳播便捷快速、互動性好,且資訊和產品信息更新及時、圖文聲像并茂。鑒于這些優勢,該模式正逐漸被廣大農民認可和接受。農業電子商務也在隨著農民對其認知度的提高,而逐步的發展和壯大。因此,如果沒有堅實的電商行業產業基礎,沒有濃厚的電商行業產業發展環境,我國農業電商的發展就缺少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條件。
3.4消費意識和方式的轉變
得益于我國農村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和應用、電子商務行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民從觀念和心理上都有所轉變,逐步接受和適應了互聯網消費和銷售的觀念和模式,并付諸生產和生活的實際。農民在消費意識和消費方式等方面的改變,正推動我國農村電商、農業電商進入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3.5農業產業升級的必然
伴隨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是水漲船高,消費觀念也持續提檔升級,更加注重安全、綠色、養生、保健。而農產品以其純天然的特色深受大眾的歡迎,需求量大增。而傳統的農業發展狀況,導致農產品的提供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無法將需求直接變為農戶的收入,農業產業升級迫在眉睫。市場環境、國家政策為農業產業升級提了便利條件,通過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將各地的純天然農產品提供給有需求的潛在消費者。與此同時,推動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為提高農戶的生活水平貢獻力量。
3.6人口紅利因素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當下共有8億左右農民。在外貿出口導向逐步轉向內需拉動的全球經濟大背景下,毫無疑問,占我國總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村人口已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力量,并逐步成為主力軍,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通過各類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消費和銷售農產品的農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4結束語
農業電子商務是一種“互聯網+”時代的全新的商務活動模式。近年來,我國農業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的改善,制度體系和政策環境基本健全,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農業電子商務企業和品牌,電子商務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中的占比顯著增加,這對完善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提升消費需求、繁榮國民經濟的引領作用明顯加強。
參考文獻:
[1]萬全亭.農業電子商務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07(9):113-114.
[2]樊玉枝.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助推農村精準扶貧——鄂州市農村精準扶貧調研[J].鄂州大學學報,2017(4):41-42,92.
[3]劉鵬.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網站現狀與服務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
作者簡介:楊永靖(1984-),男,江蘇徐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電子商務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