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海南,通往世界。
在首屆海南國際電影節(jié)這場“年輕的電影節(jié)”上,同樣能被冠以“年輕”之名的非VR莫屬。
作為一個前沿科技領域的熱門關鍵詞,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最近幾年一直都是全球范圍內關注的焦點。虛擬現(xiàn)實借助計算機系統(tǒng)和傳感器技術生成三維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種嶄新的人機交互方式,觀眾走進電影場景中,可以360度查看周圍環(huán)境,實現(xiàn)前所未有的“身臨其境”之感。
在電影領域,這一先鋒科技也為創(chuàng)作者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空間。為求加速電影高精尖技術的研發(fā)和推廣應用,帶動電影全產業(yè)鏈的延伸和發(fā)展,本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也特別開設了“沉浸式VR電影單元”,吸引了中外多部優(yōu)秀作品前來參展。
《消失的臉譜》
在12月12日至14日舉辦的沉浸式VR單元展映中,有部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VR紀錄短片將進行全球首映。
這就是首屆海南國際電影節(jié)VR單元唯一一部全球首映的作品,《消失的臉譜》。
《消失的臉譜》聚焦于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一一臉譜繪制藝術,故事講述人為郭石剛。
生于1980年代的郭石剛,對臉譜繪制這項傳統(tǒng)藝術很有興趣。受父親影響.從小便開始學畫臉譜。2005年正式拜藝術大師傅學斌為師,是北京市西城區(qū)非遺、臉譜繪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影片隨著講述人郭石剛進入北京老城區(qū),走過護城河和胡同,在古都中,一步一步接近古老的文化藝術。
臉譜的誕生先于戲曲,可以溯源到古代巫舞和儺舞中舞者的面具。郭石剛所專注的是“工藝臉譜”,這個詞是從他父親開始使用的一一臉譜畫在工藝品上,而非戲曲演員臉上。
郭石剛認為“臉譜也可以很時尚”,他在傳統(tǒng)藝術上,做了些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使作品不僅是項手藝活,更被賦予了新的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力。
隨著郭石剛的講述、介紹,“臉譜繪制”這項古老手藝和“工藝臉譜”這類藝術品與觀眾的距離被逐漸拉近。
導演依日帆·居艾爾提是中國青年導演,他專注于在影片中表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的美,代表作品有VR紀錄片《功夫長城》、 《紫禁城》等。
《消失的臉譜》體現(xiàn)出了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通過VR技術,使觀眾有機會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離老手藝和傳統(tǒng)藝術更近一些。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比道聽途說更直觀,也更有感染力。
在傳統(tǒng)藝術之外,《消失的臉譜》還全景展現(xiàn)了古都北京的景觀。古都和臉譜繪制一樣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沉淀,有著現(xiàn)代新興都市替代不了的、富有韻味的美感。
雖然叫做《消失的臉譜》,但臉譜和古都,都先借助于電影這個年輕的藝術形式,在影片中得以“永存”:再借助VR這項新興技術,得以通過更為真實的形式再現(xiàn)。
《烈山氏》
在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沉浸式VR電影展映單元上,有一部充滿中國風的電影,那就是動畫片《烈山氏》(Shennong:Taste oflllusion)。
烈山氏,即炎帝,又號神農氏,跟同時代的黃帝一樣,都被視為中華民族始祖的象征
《烈山氏》的故事改編自中國上古神話“神農嘗百草”,講述了炎帝神農偶食致幻毒草茛菪并在幻境中與毒物幻化之妖獸大戰(zhàn)的故事。
創(chuàng)作團隊將VR新技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為觀眾帶來全新的沉浸式中國風視覺盛宴。
《烈山氏》此前曾入圍2018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VR競賽單元、英國瑞丹斯(Raindance)電影節(jié)VR競賽單元、釜山國際電影節(jié)、歐洲360 F iImFestival電影節(jié)、臺灣高雄國際電影節(jié)。
本片的兩位導演,米粒和王錚,都是觀眾較為熟悉的動畫人。
導演米粒是爆款動畫《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編劇之一。
2015年上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完全是靠“自來水”們推廣起來的,口碑極高,一度刷新中國電影市場動畫電影票房紀錄,最終列居國內2015年度票房排行榜第十。
而王錚導演則參與制作過電影《小門神》。
在這部《烈山氏》之前,兩位導演已經合作過一部《拾夢老人》,該片曾入圍2017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VR電影單元。
相比上一部[拾遺老人]的現(xiàn)代暖心風,這一次的《烈山氏》更像一場中國風視效打戲。
導演米粒坦言:“最激勵我們創(chuàng)作的點應該是如何用VR這個形式去向世界介紹一位中國的古代神話人物,既要有一定新奇的視覺體驗,還要輸出一些有東方特點的傳統(tǒng)文化。”
《烈山氏》的故事乍看之下距離現(xiàn)代觀眾有些遙遠,是不折不扣的傳統(tǒng)故事。不過,在這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神農嘗百草”題材里,主創(chuàng)們發(fā)現(xiàn)了它現(xiàn)代的一面。
神農這位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同時心系蒼生、身負使命、永不放棄的人物,極具二次元熱血漫畫的設定感。
用制片人雷崢蒙的話來說,《烈山氏》講的是自我超越的故事。
整個團隊在塑造主角“神農大帝”時,也沒有把他描繪成“高高在上,正襟危坐”的神,而是外邊普通,心有大愛,“該酷的時候就很酷,不斷尋找內心,突破自我的英雄”。
上古傳說固然很酷,但是以往的表達方式不足,沒能引起大眾更多的關注,VR技術的興起則給予了傳統(tǒng)動畫人更豐富的表達方式。
《窗》的海報
技術是枝干,內容則為花朵。 《窗》用時間和觀感打破與觀眾互動的壁壘,在六分鐘的片長中,跟隨著一個小男孩經過狹長的甬道,在夢境中遨游:
亮光逐漸變弱,小男孩消失不見,一個小女孩慢慢顯露出來,她坐在輪椅上,頭戴VR,手執(zhí)畫筆。
原來,以上這些皆為她的畫作,受困于身體的殘疾,用技術擴展世界,悵然之間也盡是感動。
《窗》是今年四部入圍威尼斯電影節(jié)主競選單元名單的華人VR作品之一,光環(huán)的背后卻是非常一般的辛勞,影片的制作團隊僅僅為三個人,除導演邵晴外,剩下兩名人員,則分別負責劇本和商務。
所以,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都是由邵晴一個人去完成,一年,六分鐘,三個人,一張折疊床。在這段時間里,邵晴拒絕任何融資的項目,對于他而言,作品純真的質感才是關鍵。
嚴格的來講,《窗》并非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VR作品,導演刻意的避免使用現(xiàn)大熱的兩款引擎Unity和UE4,以使在環(huán)境描繪上會更加真實,減少了“游戲感”。
《窗》的制作,采用了真人綠背實拍與CG相結合的技術,影片在觀感上達到了亦真亦假的平衡一一場景是抽象的,但材質是寫實的。這讓電影中的小男孩的表情和動作越發(fā)真實、細膩。
精致的配樂、流動的畫面、以及精心營造的失落感,導演用異乎常理的美將電影包裹,規(guī)避了技術的冰冷,溫暖至深的人文關懷坦露其中。
總而言之,不管是在如何技術條件下誕生的影片,用心講好每個故事,這才是一部電影的核心,而這,也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的宗旨。
片名“sanctuaries ofsilence”可直譯為“寂靜的圣地”,這部短片記錄了聲音生態(tài)學家戈登·漢普頓舉著收音機逃離現(xiàn)代噪音污染的過程。
他深入北美最安靜的地方一一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園中翠綠的森林、空曠的山間回響,讓他找到了片刻安寧。
在科技發(fā)展和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靜謐空間近乎滅絕的當代,影片所展現(xiàn)的除了“靜謐桃源”,還有種“現(xiàn)代陶淵明”式的生活哲學,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美學。
影片的導演之一亞當·洛夫騰是美國導演、編劇,專注于紀錄片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紀錄短片《歡迎來到加拿大》。
另一位導演伊曼紐爾·沃恩一李,是位出生于英國的導演、音樂人和作曲家,現(xiàn)居美國。他執(zhí)導了許多電影、紀錄片,收獲了無數贊譽。
由他執(zhí)導,他和亞當·洛夫騰一起擔任編劇的《地出》入圍了十余個國際電影節(jié),并獲得了2018年英國瑞丹斯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短片獎”,被稱為“寫給地球的情書”。
二人合作執(zhí)導的VR紀錄短片《靜謐桃源》,沿用了他們善于拍攝的紀錄片形式,同時又嘗試了新的技術一一虛擬現(xiàn)實。
毫無疑問,這項新技術對于展現(xiàn)《靜謐桃源》的主題非常有益。只有通過VR技術,觀眾才能在觀影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生態(tài)的美,進而意識到現(xiàn)代污染的丑。
在本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之前,《靜謐桃源》已經入圍過美國西南偏南電影節(jié)展映單元,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jié)展映單元,還是《紐約時報》紀錄片論壇Op-Docs節(jié)目推薦作品。
在倡導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的今天,在全球生態(tài)不斷惡化的今天,能夠利用VR技術再現(xiàn)自然生態(tài)的靜謐,既是對現(xiàn)代噪音污染的逃離,也是種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將于12月9日至12月16日舉辦,沉浸式VR電影單元將于12月12日至12月14日進行展映。屆時將有機會在都市中進入一片世外桃源,無論是從放松身心,還是從對自然美的欣賞、崇敬來說,都是難得的體驗,不容錯過。
《野獸來啦》
在本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上,一共有七部參展影片入圍了VR電影展映單元,其中最能在視覺效果方面體現(xiàn)VR電影固有優(yōu)勢的,不得不說這部名叫《野獸來啦》的影片。
《野獸來啦》這一項目由享譽世界的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Jane Goodall)支持發(fā)起,通過近距離拍攝野生動物,帶給觀眾身臨其境來到野外的觀影感受。觀影過程中,如果說前一秒你還在原始森林游蕩,后一秒就能抵達非洲大草原,360度感受自然界震撼人心的原始生命力。
《野獸來啦》系列從草原、雨林、海底、極地多處取景,幾乎涵蓋地球的所有角落。通過近距離拍攝,攝影師記錄下不少珍稀動物可愛的瞬間,跟隨劇組工作人員的腳步,觀眾也像與野生動物進行了一次“隔空”親密接觸。
Vr短片《野獸來啦》由阿德里安·莫森與拉斐爾·奧皮聯(lián)袂制作。
阿德里安·莫森在業(yè)內打拼多年,于影視、藝術、公關活動和科技運用上做出了很多出色的成果。與此同時,他也是影片同名組織“野獸來啦”的創(chuàng)始人。
拉斐爾·奧皮是一位法國攝影師,他此前曾參與了眾多影視作品的拍攝和制作工作,最新作品包括科幻電視劇《我之藝術》、紀錄片《比特幣大爆炸》等。
關于創(chuàng)作這一項目的初衷,兩位制作組成員也解釋說,由于近年來大量野生動物都面臨著瀕危乃至滅絕的艱難生存處境,一方面他們希望能夠用鏡頭記錄下野生動物們的身影,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喚起人們對物種生存和環(huán)境保護等問題的重視。
《野獸來啦》今年早些時候曾在戛納電影節(jié)上進行展映,這一次來到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也是該片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相信萌態(tài)十足的野生動物們,一定能收獲不少觀眾的喜歡。
通過本片的展映,我們也看到海南島電影節(jié)不僅致力于推動優(yōu)秀影片傳播,同時對于全球熱點問題也給予一定重視,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方面,默默貢獻著一份力量。
《天使之路》
在本次VR電影展映單元中,共有七部影片被展出,類型多樣,題材豐富,極大程度上囊括了傳統(tǒng)電影的基本式樣,其體驗方式也非傳統(tǒng)電影可比擬。
但電影《天使之路》卻“不在其中”:舍棄傳統(tǒng)電影敘事,盡可能展示“純影像”,即畫面與音響的融合藝術效果,觀眾將身歷其境體驗藝術美。
《天使之路》的創(chuàng)作主要向19世紀末20世紀初立陶宛著名畫家、作曲家錫烏爾廖尼斯致敬。
影片擇取于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短暫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300多幅畫作和400多首樂曲,而這些作品都有著象征主義和新藝術主義畫派的影子,所以這次擇取也將是藝術史的一次再現(xiàn)。
在這次VR體驗中,觀眾將伴隨著錫烏爾廖尼斯創(chuàng)作的優(yōu)美樂曲,進入到他繪制的畫中,徜徉片刻了,半佛半神仙。
《天使之路》曾入圍2018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VR競賽單元、2018年英國瑞丹斯電影節(jié)VR競賽單元、以及201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VRDays電影節(jié)展映單元,在如此多的電影節(jié)競賽與展映中,它都收獲了極佳的口碑。
本片的導演,克里斯蒂娜·波切蒂,一位出生于1982年的立陶宛的女性導演、編劇。在她早期的電影中,她專注于女性,并樂忠于探索她們的內心世界。
其自編自導的作品《消失浪潮》在2012年被譽為最佳歐洲夢幻電影,并獲得了21個獎項,其中15個都是克里斯蒂娜·波切蒂的編劇、導演類獎項。
本次《天使之路》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VR單元的展映,是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的首映,也是導演克里斯蒂娜·波切蒂的作品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這樣的機會實屬難得。
觀眾將基于VR的先進技術穿行于錫烏爾廖尼斯創(chuàng)作的繪畫與音樂的神秘世界中,在視覺震撼的晝夜交替中感受和觀察周圍環(huán)境。
一段旅程,一條路,體驗的是生命、死亡以及宇宙,這正是《天使之路》的精髓所在。
《撒旦守門人》
早在2014年,以獨立影片而聞名的美國圣丹斯電影節(jié)便首次引入了VR單元。至此,VR也從一種先鋒技術成為可與傳統(tǒng)電影相抗衡的藝術形式。世界三大電影節(jié)之一的威尼斯,更是在2017年開設了VR主競賽單元,突顯這一前沿技術所帶來的重要性。
由好萊塢獨立電影制作人雅各布·沃瑟曼帶來的VR短片《撒旦守門人》可謂是其中最特別的一部。極為考究的復古場景,極為詭異的造型設計,讓這部VR恐怖短片顯得十分神秘。
早在今年四月,《撒旦守門人》便已提前亮相紐約翠貝卡電影節(jié)和戛納電影節(jié),并獲得影評人的一致好評。評價中,有媒體表示,在影片絢麗的視覺元素中,借鑒了不少大衛(wèi)-林奇和斯坦利-庫布里克電影中的經典元素,并通過VR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視覺風格。
本片導演雅各布·沃瑟曼履歷頗深,他曾作為資深幕后人員參與到《美國隊長》、 《哥譚鎮(zhèn)》等頂級好萊塢制作中。而《撒旦守門人》則是他的導演處女作。他表示,VR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電影拍攝技術,并能夠在未來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為拍攝《撒旦守門人》,他專門成了一家主營VR的視覺特效公司,并憑借3 60度全景攝像機的優(yōu)勢,讓VR混搭經典膠片電影,以呈現(xiàn)出一種新的視覺形式,以探索VR所帶來的非凡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