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建楠
摘要:2017年以來,一批優秀的電視文化類節目的“走紅”,引發了人們的熱烈參與和討論,更為驚喜的是,2018年騰訊視頻的《一本好書》再度成為全民話題,刷新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新高度。因此本文以《一本好書》走紅為例,在符號學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旨在探尋電視文化類節目在制作和傳播過程中的符號表達。
關鍵詞:電視文化類節目;《一本好書》;語言符號;背景符號
2017年以來,隨著一批特殊的電視文化類節目的“走紅”,似乎讓我們看到了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新生機”。這批節目在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對抗與消解中找到了一種平衡,使得節目中的傳統文化既能夠在市場化的消費領域能夠相對獨立的保留原有的文化內涵,也能夠主動結合大眾文化的消費特征,從而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和口碑。其中又以央視的文化類節目最為突出,部分衛視頻道也出品了一些反響較好的文化類節目。更為驚喜的是,2018年騰訊視頻的《一本好書》再度成為全民話題,刷新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新高度。
《一本好書》自播出起,就引發了各類觀眾的熱議和好評。相較于之前的一批電視文化類節目,《一本好書》不論是節目制作的精良程度,還是節目的投入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檔綜藝首創場景式讀書節目,360度沉浸式舞臺化場景,以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呈現書中的情節沖突、人物性格、優美語言。節目邀請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潘虹等實力演技派演員傾情演繹12本書,并設計了講述者,用于串接表演片段,并作感受性評論,因此形成較高效率的內容展示,造就一個跨形態的創新形式。
其實,我們不難看出《一本好書》是通過戲劇和綜藝節目相融合的方式來實現節目的軟性輸出,避免了節目文化的“曲高和寡”。但是具體而言,《一本好書》究竟如何通過節目的制作和傳播中對于文化的編碼實現了節目整體能夠在保留文化內核的基礎上,更易被當下的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所接受的,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因此,筆者將通過節目所形成的文化符號來探析其大熱的緣由。
一、《一本好書》的語言符號系統
首先,電視文化類節目中的語言符號系統,包含言語系統和文字語言系統兩大系統。電視文化類節目中的言語系統(有聲語言系統),包括解說聲(畫外音)和同期聲兩種。
(一)言語系統
聲音是電視文化類節目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傳統文化的理解門檻,部分時候不得不需要解說聲來解釋其中相關的文化知識。在《一本好書》中,在對書中故事內容介紹時,就少不了主持人的解說。而同期聲在電視文化類節目中的運用則更為重要,以《朗讀者》為例,此類朗誦形式的節目,觀眾對于文化的感知大部分來自人的即時誦讀。因此,如何能夠誦讀出文化的特有氣質,需要考驗主持人和嘉賓的文化素養和表演功底。《朗讀者》的主持人董卿就是一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主持人。據說她每天睡覺前都要讀一個小時的書,這種睡前閱讀的習慣她已經保持多年了。主持人要想主持好節目,要想體現出獨特的氣質,是離不開內在的修養。
當然具體到《一本好書》的語言符號系統而言,其中包括了紀錄片式的語言、舞臺劇的語言以及綜藝式的語言。在節目當中,由于要表現的是書中內容,必不可少的是起到解說作用的語言符號。因此,節目中有著諸如人物介紹、故事發展、作者介紹的資料解說等都是記錄式的語言符號。這類語言符號的特點就是要保證語言表達內容的真實性、記錄性。與此相對的,在節目的環節中,書中內容是以舞臺劇的形式展現,在這其中舞臺劇的語言表達尤為關鍵。
不同于記錄式的語言符號,舞臺劇的語言符號強調語言的對話性,通過演員之間的對話,將書中的故事展現出來。在《一本好書》第一期節目當中,節目通過趙立新扮演的小說作者毛姆的視角,戲劇化的表演方式將現場觀眾的情緒帶入情景中,通過對小說中幾大高潮部分的演繹,不僅能夠將趙立新,黃維德演員的高深演技直觀的展出,更是將故事劇情向觀眾娓娓道來,讓觀眾隨著演員的腳步,沉浸在每一個場景演繹的故事里,感受書中情節的曲折發展,用簡單直觀的方式讀懂好書。
在第二期節目中,王自健用逗趣的方式打開了觀眾對名著認知世界的大門。在保持經典原有的風味上,直觀又有趣生動地還原了原著,甚至從頭到尾都沒有停機!讓觀眾真切的感受到,原來當年人類的祖先居然是靠著“殺遍全球”才成為地球主宰:腦洞大、特別會編故事的“八卦能力”更讓人類獲得了超越眼見為實的能力。王自健將各種顛倒認知的內容在節目中用他獨有的風味,深入淺出的講述,人類的過去竟然這樣生動有趣。
(二)文字語言系統
就文字語言系統來說,包括字幕和畫內文字。隨著電視節目的發展以及技術的進步,字幕的形式也在發生變化,各種顏色和字體的藝術字開始出現并使用,配合節目中人物的演出,起到渲染情節、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情節出現波折或節點時,把嘉賓的關鍵聲音用文字的形式在屏幕中間呈現,可以更為明顯的博得觀眾的眼球,使得特定文字的示意作用得到強化。
二、《一本好書》的背景符號系統建構
(一)舞臺
舞臺的整體風格設置,一定程度上直接體現了節目的宏觀基調。在《一本好書》的視覺符號呈現中,舞臺的設計十分考究。在節目拍攝現場的舞臺,整體上是呈現為一個圓形,一部分為觀眾區,一部分是主舞臺。這樣的弧形設計,取消了棱角的尖銳,讓觀眾能夠更為接近國寶文物,是一種隱性的符號所指,讓節目與觀眾之間的隔閡被圓滑的舞臺設置消解了。
此外,舞臺上的巨大弧形背景銀幕是節目的主視覺輸出面,有著強烈的形式感,増強了節目的磅礴氣勢。比如在第三期節目中,《三體》末日中的大門在主屏幕上的緩緩展開,不僅氣勢十足,也讓觀眾能夠更為直觀的和感同身受的慢慢進入了那個宏大的世界。
(二)燈光
在《一本好書》當中燈光的不同運用能夠為節目營造出不同的整體氛圍。《一本好書》大量運用白色的燈光,傳遞給觀眾的是崇高和干凈的符號意指。同時,動態的燈光還能夠充分參與到節目的進程當中,如主講人出現在舞臺中時,動態的燈光聚焦在人物身上,可以有效的吸引觀眾的視線,凸出節目重點。并且燈光還能夠配合音樂的節奏進行動態的變換,使燈光符號具備了表演的功能,如第3期節目中,末日大門打開時,燈光隨著音樂的節奏運動,時而激昂,時而平靜,有聚有散,將節目現場的緊張氛圍充分的傳遞出來,并且也使節目的觀賞效果大大提升。
再者,燈光符號還有著分割時空的作用,在第2期節目《萬歷十五年》舞臺劇當中,獨立的一束燈光在老中青三代萬歷角色身上轉換時,營造的就是一種時空交錯的奇幻場景,被分割開的幾個時空中的人物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能夠溝通的,為節目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大大增彩,同時也將人物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底蘊無形的表達了出來。
(三)人物服飾
人物服飾的運用,與人物融為一體,也能夠傳遞節目的意圖。在《一本好書》第4期《人類簡史》中,主講人王自健身著正裝開場,彰顯大氣穩重。而身后的演員穿著與書中人物所描寫的人物一樣,呈現出原始人當時的模樣,呈現出一個原始人社會的樣貌,讓觀眾身臨其境,置身于原始社會,為節目增添了更多的生動性與戲劇性。
三、電視文化類節目的生機
《一本好書》的熱播是對于電視“娛樂至死”的一個重要抵抗,也是電視文化意義的回歸。當下文化符號的泛濫與電視的泛娛樂化生產導致社會文化意義的大面積消解,觀眾陷入對于文化意義缺失的恐慌之中,迫切的想要擺脫對于泛娛樂的審美疲勞和對于“意義缺失”的恐懼。而《一本好書》以其完備的文化符號系統,強調文化符號的所指意義,同時在當下找尋文化的內涵意義,正好契合了觀眾迫切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趙恒毅.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01).
[2]袁潔.從電視文化節目熱播談媒介的文化傳播——以《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為例[J].青年記者,2017 (17):54-55.
[3]羅蘭·巴爾特著.符號學原理[M].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