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艷 楊玲玲
摘要:船舶行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信息化技術、大數據技術與企業管理模式的融合下,可逐步完善船舶企業現有的管理體制。文章以“大智移云”為背景,對船舶監管工作范疇進行論述,對船舶行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可行性分析,指出信息化管理服務的發展現狀,并對管理服務系統的發展建設進行研究。
關鍵詞:大智移云;船舶監管;信息服務;安全管理體系
航運業作為一項國家化產業,在科學技術、先進設備的支持下,其逐漸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但在傳統管理體制的影響下,信息化技術與船舶行業的融合效率較慢,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存在一定應用弊端,致使實際管理效果不明顯。為此,在對船舶行業進行監管時,應充分引進國外技術,結合我國現行的管理機制,來對實際管理內容進行優化更新,進而提升船舶行業的管理效率。
一、大智移云特性論述
大智移云是以互聯網為平臺,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系統、云計算技術相結合,通過技術交融的形式來建立智能化、效率化運作體系,以此來提升系統內數據傳輸的效率性、精準性。近年來,在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下,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將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為保證信息在企業管理系統中科學性運行,大智移云系統則可為網絡體系提供數據挖掘平臺、分布文件系統、云計算技術等服務,以此來提升企業管理系統的數據存儲量、種類分布、運行速率等。與此同時,大智移云作為一項生態運行系統,在不同種網絡架構節點的運作下,可為運營商與網絡平臺提供對接服務,以此來實現網絡體系下一體化運行模式。
二、船舶監管工作范疇
(一)執法管理
海上運輸行業作為我國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證運輸行業的穩定運營,應加強船舶監管工作,以確保船舶運輸行業的良性發展。執法管理作為船舶運輸工程中的基準,其主要是對各項活動內容進行校驗審核,并制定相應的方案,以確保活動可正常執行。此外,對船舶工作人員以及運輸品進行管理。工作人員的管理主要包括證件審核、制度宣傳等,以確保工作人員在規章制度的管理可實現基準化服務;運輸品的管理則是對船舶攜帶的貨品進行檢查,如部分遠航貨輪攜帶危險品超標的話,將對船舶工作人員以及船只設備等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為此,應對貨品的數量、空間布局、運輸貨品分類等進行正確規劃,為船舶的運行提供安全保障。
(二)企業管理
對于船舶企業來講,則是通過企業、人員審核、船只質量特性等三方面來完成實際管理的,其中企業一般是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在正規化管理模式下,可確保自身企業的穩態運行;人員審核則是對員工的工作能力進行審核,以保證船只運行過程中的完整性與安全性;船只質量特性則代表船只的運營期限,企業應對購買的船只進行多方面評測,確保船只可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三)“黑名單”管理
船舶在海上的運營行為一般由海監部門來進行監督,為確保航海體系內各船只運行的安全性,監管部門主要是對船只進行跟蹤式監測,確保運營船舶的質量性能可滿足基本運營需求。與此同時,應對船只的相關證書進行檢測,對于不合格的條例款項則不予審批,以此來凈化航海運營環境。
三、船舶行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可行性探討
我國現階段船舶行業管理體系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其管理模式已逐漸趨于成熟化,在基礎設施的建立下,信息化管理體系也可實現智能化操控,為船舶運行系統提供動態化服務。信息化管理系統對于船舶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提升管理服務質量與服務效率,企業領導對信息化建設較為重視,在行業領域的不斷發展下,部分企業也將大部分資金與精力投入到信息化體系建設過程中,以作為精、優、強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進而推動船舶行業由管理職能向服務職能方向的轉變。其次,我國船舶行業通過國外成熟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的引進,依據我國船舶行業現行的發展模式來對先進的技術、工藝等進行優化,并建立相應的試點業務,在系統正式運營之前,依據項目的建設基準,對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進行可靠性、安全性、效率性等多方面的分析,同時應將與信息化技術相對接的智能化設備進行檢驗,以此來逐步完善管理體系。最后,船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需通過不斷完善自身運營模式與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才能提升自身在行業中的競爭力,為此,人才的培養與設備、技術的更新則作為信息化管理的基礎。通過硬件、軟件技術的自主研發,可將我國被動式發展模式轉變為主動式發展,以此來提升我國船舶技術在世界中的競爭力。
信息化管理系統可對船舶運營成本進行優化,首先,依據數據信息的實時傳遞性原則,可對船只的運行路徑、設備損耗情況等進行分析,以此避免運營過程中停航現象的發生,同時在路徑精準分析下,可有效提升船只的準班率,并將維護成本控制在基準范圍內。其次,信息化的動態管理模式,可依據船舶的運行模式來建構龐大的云端數據庫,并對船舶設備內的各項物料、備件等進行智能化分類管理,在基準參數的設定下,如船舶設備內部的參數發生變化且與基準參數值相差較大時,則可進行信息反饋,以此來提升設備維修的效率。最后,信息化管理可為船舶行業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對船只的保險費用進行精準核算,并依托于大數據技術,來對數據進行預期分析,進而降低企業的資金投入率。
四、船舶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的發展現狀
(一)國外發展模式
船舶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要想實現一體化工作模式,應以計算機終端設備為平臺,將信息化技術與企業管理模式相結合,在制度體系的基礎上,來對系統的架構情況進行研究。近年來,國際之間通用的管理軟件一般以AMOS系統為主,但對于運營模式較大的船舶企業來講,一般都具備自主研發系統的能力,在技術與管理體制的指向性融合下,自主研發系統將更適合企業自身的運營模式,進而有效提升實際運營效率。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在運營過程中,依托于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可有效建立以數據信息為平臺的管理體系,并可令系統的工作模式實現科學性運作,以確保網絡體系下的各項運營環節、管理環節可實現同步運行,進而逐步完善管理體系。
國外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的功能特性為信息共享,通過船岸與船舶的數據對接,可有效獲取船舶工作過程中的各項數據,在定位技術的應用下,可對傳播的運營路徑進行分析,并對船只的運營狀態進行系統化分析。與此同時,在網絡信息化平臺的建立下,可將固定海域內所有船只的運營路徑、運營模式等信息進行集成,以保證來對船舶的運行路線進行管理,進而避免事故的發生。此外,信息管理服務系統可對船只的庫存、采購、維修等進行管理,在數據信息的集成處理下,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國外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的服務主體偏重于單體船只與機務管理,其與我國船舶管理體系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在技術分析、環境污染、事故防控等方面缺乏相應的管理手段。
(二)國內發展模式
近年來,在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下,我國船舶企業也意識到智能化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大多數企業在技術融合過程中,由于管理體制與技術認知程度的限制,導致信息化技術的融合方向趨向于應用型技術,致使無法發揮相應的管理職能,進而導致船舶行業的監督管理工作仍處于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傳統管理模式一般以人工為主,在記錄、核驗、審批等環節仍需要工作人員進行實地記錄,船岸與船組人員需面對面進行任務交接,此種模式嚴重降低管理效率,對船舶的安全性能、經費投入、營運效率、使用壽命將造成較大的影響。
我國自主研發的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軟件為STMS,其是由中遠運輸公司、海運學院合作研究的。在管理體制的模塊化建立下,令管理系統可實現機務模塊、海務模塊、安全模塊、成本模塊、防控模塊等多向化操控,同時系統可搭載網絡平臺、單機平臺進行使用,以實現船舶安全、識別管理、成本預控的一體化管理模式。此外,系統可對船舶的運營情況進行全過程監督,將管理理念滲透到技術領域中,并將“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發展重心。此類國產系統也存在相應的弊端,在制度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彈性化,為此,需通過系統運行中產生的問題來對管理體系進行不斷完善,以保證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可發揮最大功能。
五、船舶監管體系與信息服務系統建設中的注意事項
(一)管理模式
為保證船舶行業運營體系的完整性,將信息化技術與管理體制相融合,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與管理質量。但在技術與模式的融合過程中,應明確管理目標,將信息化技術作為輔助體,令技術環節的工作特性與管理環節相契合,而不是將技術作為管理的替代品或管理模式套用到技術中。與此同時,應時刻關注社會主體發展動態,將經濟體制的運行模式作為參考,以此來推動管理模式的改革,為企業的運營質量與船舶工作效率提供基礎保障。
(二)基礎工作模式
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是基于網絡平臺來實現運行的,其是對大量的數據信息進行精準分析與比對,以此來得出相應的數據值,進而為管理模式提供數據保障。為此,信息化服務應確保數據信息傳遞的及時性、精準性、全面性等。通過數據管理基準的建立,從船舶的各項運營環節為出發點,將評價內容、管理內容相結合,通過代碼形式來統一管理機制,以此來實現管理體系內數據信息的智能化采集,加快實際管理效率。
(三)管理理念
在信息化技術、管理機制的不斷成熟下,管理理念的轉變則作為管理模式的發展重心。在科學化的管理手段下,其工作的實施者是員工與管理人員,為保證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應對自身的管理理念進行更新,并結合企業員工的發展特性來對管理模式、規章制度等進行優化,確保員工可對管理理念及時消化,為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此來推動船舶企業的發展。
(四)人才培養力度
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重心,對于船舶行業來講,專業性人才的匱乏則是降低企業運行效率的重要因素,為此,企業應加強專業型人才的培養。在企業運營體系的宏觀引導下,為員工創建良好的工作氛圍,并令員工可對自身進行定位,在規章制度、管理理念的約束下,積極培養員工的工作能力,進而來推動企業信息化管理服務的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對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建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指出國內外信息化技術與管理體系的融合現狀,并對船舶行業信息化服務系統提供幾點意見。為提升信息化技術與企業管理機制的融合效率,應明確管理重心,將信息化技術作為輔助體逐層滲透到各項管理環節中,以此來加強企業內部的管理力度,進而提升船舶行業的總體運營效率。
參考文獻:
[1]洪術華,李健,汪華.融合智能匹配與信息化管理的船舶主推進設備[J].船舶工程,2019,41 (03):22-26.
[2]焦永強,高炎,劉昆.基于北斗衛星的遠海施工船舶精準定位和信息化管理[J].港口科技,2019 (01):25-28.
[3]王抗,那鐵鎖.信息化在超大型集裝箱船管系生產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船舶標準化與質量,2018 (02):29-30+61.
[4]梁小滿,薛鴻祥,胡小鋒,彭曉峰,胡晶,吳偉.試分析信息化視角下提升船舶制造行業管理效率的措施[J].中國設備工程,2018 (01):38-40.
[5]王云華,惠節,梁恩勝.基于“虛實結合、線上線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研究——以“船舶電網失電的應急處理”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 (1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