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梅
摘要:我國多媒體時代的發展促使各大音頻、視頻平臺網站數量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新興節目進入到觀眾的視野當中。播音員主持人在開展節目主持工作時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播音技巧及能力,還需要對節目當中產生的突發事件進行應對,提高節目播出效果。所以,行業在發展當中要對播音員主持人的個人能力提高要求,使其可以具備較強的多角色應變能力,解決節目制作過程中的問題,促進播音員主持人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播音員主持人;多角色要求;應變能力
雖然我國部分高校對于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的培養強度較大,但是整體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導致播音員主持人在實際工作當中能力欠缺。作為一名合格的播音員主持人,需要以不同的角色轉變作為基礎,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從而提高節目的整體質量。
一、多角色要求分析
播音主持崗位在廣播電視工作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節目制作過程中要加大對各種突發問題進行分析應對的能力,適時扮演不同的角色來滿足觀眾的收視收聽要求。在對播音員主持人的多角色應變能力進行培養時,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對新聞節目內容中涉及的地點、時間及引發原因等進行充分講解,讓觀眾可以了解節目內涵,呈現清晰的新聞畫面。在播音的過程中,播音員需要口齒清晰,讓觀眾能夠聽清新聞節目內容,掌握要點。在開展電視主持時,主持人要保證語言解說與電視畫面同步,同時還需要配合肢體語言提高節目的帶入感和感染力。在做事故或事件現場報道時,還需要保冷靜客觀的態度以及靈活多變的處理技巧。
二、提升播音員主持人多角色主持和應變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文化素養
多角色應變能力的提高對于播音員主持人來說有較強的專業要求,播音員主持人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同時要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在面對突發事故時才能夠處變不驚。很多播音員主持人在工作當中一直停留在原地,沒有繼續學習,導致其產生瓶頸。在加強自身的應變能力時,播音員主持人需要明白學無止境,在工作的同時加強學習,參加有關的培訓及活動,更好地應對新形勢的發展。同時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明確其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起到的橋梁作用,堅持自己的工作原則,提高職責意識。由于播音員主持人需要的向觀眾提供新聞信息,需要起到信息傳播者的作用,所以加強精神文化修養,具備較強的責任感和正確的輿論導向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轉變傳統理念
傳統的播音員主持人在工作當中會注重自身工作形態的端莊及嚴謹,但是已經不滿足現代化多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以及現代觀眾的審美需要。單一的播音主持風格會讓觀眾感到枯燥、無聊,與新型節目的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滿足多角色應變能力的要求,就需要播音員主持人轉變傳統觀念,在保持過硬的專業基功的基礎上開發更多的播音主持形式,嘗試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主持風格,提高節目內容的飽滿度和新鮮度。播音員主持人需要將個性化的主持風格融入節目之中,豐富節目表現形式,提高對觀眾的吸引力。
(三)樹立應變意識
應變能力的培養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具備較強的應變意識,其在播音主持當中需要有意識的對突發事件進行控制。在實際開展播音主持工作之前,工作人員要對新聞節目內容的人物、情節及背景等進行分析,掌握全部的工作要點,提前演練,有準備有計劃地將其融入到新聞節目的講解及主持當中。主持人要深入了解事件背景,為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做好準備,也為應答觀眾提問做好準備。應變意識的強化還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對語言藝術進行分析掌握,做到不同的主持環境運用不同的語言技巧。另外播音員主持人在工作當中的態度和情緒對于受眾的感官體驗有較大的影響,不僅要對對觀眾做到正確的情感引領,還需要合理處置自我情緒,給觀眾帶來積極的正能量。
(四)總結工作經驗
播音員主持人在長期的工作當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在應對突發事件時需要準確把握節目宗旨和導向,保證其可以達到節目制作和傳播的目標。在提高多角色應變能力時,播音員主持人需要準確找到自身定位,對有關的資料進行準備,促使節目可以順暢開展,達到預期的工作效果。在主持不同類型的節目時,播音員主持人都需要對節目內容反復揣摩,做好充分的案頭工。因此,播音員主持人需要總結工作經驗,根據節目具體要求確定貼切的播音主持風格,保證播報的正確性。
三、結語
播音員主持人在工作當中需要保證工作的程序性,在面臨突發事件時要保持較好的心理素質。最重要的是,其要盡快調整心態,捋清頭緒,促使節目能夠順利進行。在提高播音員主持人的應變能力時,其自身需要應對不同的角色轉變,吸收多樣化的知識內容,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專業水平。多角色應變能力的加強還可以有效提高節目效果,讓觀眾體會到節目和主持人的專業性,滿足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馮妍青.論提升播音員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應變能力[J].傳媒論壇,2018 (07):64-65.
[2]張婷婷.播音員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應變能力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 (02):96-97.
[3]王躍.播音員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應變能力[J].傳播力研究,2017 (0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