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鐳
因工作關系,筆者對澳大利亞主流媒體和高校一直保持著追蹤研究。最近澳大利亞一些高校忙于舉辦關于中國的各種“學術”報告和講座,據現場中國留學生反映,對中國的“妖魔化”比以前更嚴重了。同其他西方高校一樣,澳大利亞的大學也一向自詡學術和言論的“自由王國”,但它們打著“自由”旗號,實則鼓吹和強化意識形態(tài)偏見,越來越讓人看清“自由”的本質。
澳大利亞高校流行的這種對華偏見,只會導致澳大利亞對華政策的“偏差”越來越大,更難回到正軌。近年來,不斷有澳大利亞學者在主流澳媒上發(fā)表所謂“學術觀點”,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渲染中國發(fā)展不可持續(xù)。其中有位深受澳大利亞政府和學界重視的學者就在澳大利亞最大報紙《澳大利亞人報》上斷言,“實行民主政體的印度”即將在經濟上全面超越中國。讀完文章,筆者深刻意識到這位“著名學者”不僅對中國知之甚少,甚至對印度也不夠了解。
一位在印度生活和工作十多年的韓國學者,毫不客氣地批評這種充滿偏見的文章是澳大利亞自娛自樂的“精神鴉片”,最終將令澳大利亞嘗到苦果。但那位“著名學者”卻因“政治正確”而長期被政府邀請參知政事,甚至被眾多政府機關和軍方聘請撰寫有關中國和亞洲地區(qū)形勢、特別是地區(qū)安全形勢的政策報告。這種以偏見為指針的政策報告和建言,毫無疑問會加劇澳大利亞在對華政策上的戰(zhàn)略誤判,對兩國關系造成極大危害。
有關中國經濟和中澳兩國互利合作的偏見,加劇澳方戰(zhàn)略誤判同時也嚴重損害澳大利亞的經濟利益和民眾福祉。中國經濟近年來總體保持平穩(wěn),但在澳大利亞一些學者和媒體那里鮮有客觀、公正評價。相反,對中國宏觀經濟態(tài)勢“危言化”甚至是“崩潰化”的渲染比比皆是。當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澳主流媒體和一些學者就會不斷發(fā)文,宣稱中國經濟面臨“過熱失控”危險,警告澳企防范“中國風險”;而當中國經濟處于調整期,澳媒和學者又會渲染“中國經濟行將崩潰”。澳大利亞一位經驗豐富的企業(yè)家曾戲謔地說,他總是將對中國充滿偏見的經濟報道和言論反過來解讀。
澳大利亞現在的能源、交通和電信等基礎設施亟需升級,北部大開發(fā)也因缺乏資金而擱置,民眾對高企的電價尤其有怨言。但澳大利亞政府卻屢屢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中資企業(yè)在澳有關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并購。據報道,澳大利亞對美國10億美元以下的投資和并購一律免檢放行,而對來自中國的每筆投資和并購都要嚴格審核。這種做法既損害兩國人民福祉,更貽害澳大利亞經濟發(fā)展。
澳大利亞一些高校中流行的對華偏見,已經表現在對待中國留學生和與中國有關項目的態(tài)度上。部分中止兩國關于孔子學院的教育合作,設立專門機構調查中國對澳高校的“滲透”和“干涉”,等等,這些干涉兩國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做法,嚴重傷害中國留學生和民眾的情感,甚至可能導致兩國民眾的疏離和對抗心理。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善待中國留學生和兩國間文化教育交流,就是為兩國關系的持久發(fā)展奠定堅實根基。相反,意識形態(tài)偏見先行則可能導致中國人對澳大利亞負面認知的積累,使澳洲高校和媒體的偏見塑造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給中國留學生和廣大民眾塑造什么樣的“澳大利亞認知”,無疑將會對澳大利亞長遠利益和兩國關系長遠走勢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是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