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促進大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第二課堂,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學課堂教育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為了促進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揮專業特長,提高服務社會的實際能力,闡述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意義及必要性,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育人功能及現狀,論述了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業化
一、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意義及必要性
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重要環節,也是完善高校素質教育水準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結合專業特長特色,將自身專業優勢發揮到最大,既能提高大學生的專業學科素養,又能提升高校實踐育人功能。
社會實踐注重實際情境與專業知識運用,這是與課堂教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大學生立足于社會實踐,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這既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靈活運用能力,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也有利于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培育高素質人才。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育人功能及現狀分析
(一)校企合作促多方共贏
設立校企合作專業是實現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良好形勢,有利于整合校內外實踐育人資源,構建高校社會實踐協同育人機制。新時代我國對人才需求向技術技能型、高端服務型過渡,高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可以根據市場和人才供求關系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在實踐中學好專業知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社會實踐助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在大學校園受到全體師生的響應,國家級創新創業大賽、SRTP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等成為大學校園熱門科創活動。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深入基層,了解社會現狀,才能改革創新,為社會發展提出可行性方案。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是科技創新的根基,立足專業實踐,可以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大科技成果轉化。
社會實踐要真正做到服務自己、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就必須增強高等院校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互為補充,專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相輔相成,共同實現育人目標。現階段高校社會實踐存在的限制與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不強
若社會實踐與專業之間缺乏密切聯系,會造成學生認為社會實踐并不能幫助其擇業就業,從而不愿意參與社會實踐,降低了大學生實踐活動的體驗性和主動性。有些高校甚至還存在部分教師認為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毫無聯系,提出了“實踐不能給專業學科學習提供幫助,相反會給學生過度放松玩耍創設條件”的說法,這樣一來教師不能幫助學生獲得能力的提升,在活動中無法提供專業性強的實踐指導,沒有老師提供便捷的途徑與方法,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大大降低f31
(二)社會實踐內容形式缺乏創新
時代在進步,職業崗位對專業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有些高校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還固守原有模式,沒有融入時代元素,從而導致社會實踐與社會進步、時代發展有脫節現象。如果這樣,即便社會實踐與學科專業結合,也會存在形式守舊、內容過時的現象,既不能滿足時代需求,也不能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的發展路徑
(一)社會實踐資金保障
學校等應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將部分資金投入社會實踐專業指導方面,確保專業指導活動正常進行,為社會實踐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保障。當然,基于實際條件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社會實踐專業化指導工作的經費相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總體經費來講還是比較少的,只要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正常開展的高校都應該給予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化指導相應的經費,或者各高校可以采用靈活變通的方式,從用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總體經費中切出少部分經費用來開展社會實踐專業化指導工作。
(二)社會實踐時長要求
活動時間短,無法解決實際問題,既不能為社會提供需要,也不足以從中學本領、長見識,制約了大學生實踐的深入程度,使部分實踐活動只能“淺嘗輒止”,活動形式較為單一且模式化,無法形成品牌活動、特色活動,也難以取得應有的社會積極效益。
(三)社會實踐項目化管理
把活動提升為項目,有利于從宏觀上對社會實踐活動加以把握和引導,要加大成果轉化,服務社會發展,促進產學研相結合,依托實踐基地,學生利用專業化知識和實際行動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項目化管理可以更好的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挖掘大學生蘊藏的潛力與新生力量,培養有實效、專業化的大學生實踐隊伍,傳承優良的大學生志愿精神、團隊精神。
(四)社會實踐專業化推進
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及中宜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團中央配套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青聯發[2005]3號)等相關文件精神,不斷將社會實踐與專業結合推上一個新臺階。努力通過學校重視、教師關注、社會配合等為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業化指導工作營造氛圍,創造條件。
高校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和制度保障體系,讓老師發揮專業用處,學生體會到好處,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這樣不僅能讓大學生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發現自身的短板與不足,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知識儲備,還有利于激發大學生興趣與熱情,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網頁-《“四點希望”指明青年發展方向-中國教育新聞網》.
[2]阮俊華.知行合一實踐報國:大學生從社會實踐走向成功[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李微.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18,20(9):74-78.
[4]網頁-《專業化指導: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效途徑》.
[5]王孝坤.知行合一教育教學理論職業教育應用對策[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