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崇貴
摘要:斷層構造間接地影響著煤礦正常生產。本文總結研究了陽煤五礦15#煤層的斷層構造形態展布和分布規律,進一步探討了斷層構造對礦井15#煤層開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采區內共揭露發育有14條較大斷裂和200條小斷層。斷層構造分布為雁形排列呈北東向的有規律的間隔條帶;在斷層附近開采時應預防瓦斯和冒頂事故發生。井田西部大部分地段15#煤層位于奧灰水位以下,斷層有導水的可能性。
關健詞:斷層;展布規律;煤層開采
1 斷裂構造分布規律
1.1 較大斷裂分布規律
經統計可知,陽煤五礦有14條規模較大的斷層,在這14條大斷層中,有6條正斷層,8條逆斷層,較大斷裂延伸長度215.91~4526.42m,平均1042.78m;斷層傾角21~72°,平均53.86°;斷距9.0~70.0m,平均38.5m。
較大斷裂展布方向主要有三組,即NE向(30°-50°)、NNE向(10°-30°)和近SN向(0°-10°或者170°-180°),以NE向組斷裂最為發育,近SN向的斷裂很少。
較大斷裂主要有五種傾向,即SEE向、NW向、SE向、NWW向和E向,以SEE向、NW向和SE向組斷裂最為發育。這14條較大斷層主要分布在研究區西北部和東南部,F1斷層的延伸長度最長。
1.2 所有斷裂分布規律
除了發育有14條較大斷裂外,還發育有很多斷距小、延伸長度較短的小斷層,據已揭露的小斷層達200多條,這些小斷層大多為正斷層。通過統計研究區全部240條斷裂的分布規律可知,本區的斷裂分布具有如下特征:
本區斷裂在不同方向上都有分布,以走向為NE(30°- 50°)、NEE(50°-80°)、NNE(10°-30°)、SN向(0°-10°或者170-180°)的斷裂最為發育,走向為NW(120°-150°)和NWW(100°-120°)向的斷裂也較為發育,走向為EW(80°-100°)和NNW(150°-170°)向的斷裂發育程度最少;
本區斷層的傾向在各個方向上都有分布,傾向為NW(300°-330°)向的斷裂最為發育,此外,傾向為W(260°-280°)、SEE(100°-120°)、SE(120°-150°)、NWW(280°-300°)、NNW(330°-350°)向的斷裂次之,其他傾向的斷裂也有少量分布;
本區斷裂斷距0.6~70m,平均斷距5.07m;斷層傾角20~89°,平均54.39°;本區以正斷層為主,正斷層占所有斷層總數的81%,逆斷層占所有斷層總數的19%;研究區中部、西北部和東南部斷裂構造相對發育;
而研究區的西南部和東北部,斷裂相對簡單一些。由西北向中部,由東南向中部,斷裂密度都呈逐漸增大趨勢;
由南向北,斷裂密度呈先增大后減小,再增大后減小的變化規律。
2 對15號煤層開采的影響
五礦井田內構造復雜程度定為構造中等偏復雜。由于構造影響,工作面被迫縮短或開繞巷通過,造成大量巷道報廢,有的工作面掘進幾百米后就無法繼續掘進,或者只能形成采長100多米的“微型”工作面,造成大量資源儲量損失,主要表現如下:
礦井儲量減少:研究區大型以上斷層,如F1、F2、…、F14等較大斷層,不僅生產不能連續進行,而且需要留設較大煤柱,影響了可開采的儲量;
由于受斷層影響,頂板巖層裂隙較為發育,煤巖層較破碎,這對頂板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容易發生冒頂事故。由于研究區西北采區中東部、五林井采區東北部、四采區中部、中央采區中部和東部、南翼二采區中部斷層密度較大,因此在這些區域應多加預防冒頂事故發生;
本區的含水層多為孔隙裂隙含水層,富水性弱。一般在斷裂構造帶富水性較強,當礦井揭露或通過斷裂構造帶附近時,含水層水就可能會直接或間接的涌入礦井。井田內斷層大多為正斷層,斷層附近裂隙發育,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正斷層破碎帶裂隙發育,不僅本身富集地下水,而且可溝通上下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
到目前為止,在開采煤層時僅局部發現淋水及涌水現象,但隨著開采煤層深度的增加,特別在西部部分地段煤層位于奧灰水水位以下時,不排除斷層導水的可能。
如本區西部部分地段15號煤層位于奧灰水位以下,在斷層及陷落柱附近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斷層有導水的可能;
由于F1、F4、F5、F7、F8、F9、F10、F11為逆斷層,故在F1、F4、F5、F7、F8、F9、F10、F11斷層附近瓦斯氣體容易聚集。研究區以正斷層為主,故因逆斷層引起瓦斯聚集而造成的煤礦瓦斯事故應不多。
3 結論及建議
采區內共揭露發育有14條較大斷裂和200條小斷層。斷層構造分布為雁形排列呈北東向的有規律的間隔條帶;探討了五礦礦井斷層構造對礦井15號煤層開采的影響,認為在斷層附近開采時應預防瓦斯和冒頂事故發生。井田西部大部分地段15號煤層位于奧灰水位以下,在斷層附近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斷層有導水的可能。
參考文獻:
[1]于紹波.斷層與煤礦安全生產的關系之管見[J].山東煤炭科技,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