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寧 吳昊
摘要:林下經濟的發展,為林地資源開發開辟了新的路徑,同時也給林地生態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林下經濟發展時,需要做好林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實現林地資源的最大化開發。本文就林下經濟發展中林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林下經濟;林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在多學科的技術支持下,構建林下經濟生態產業鏈,推動我國第一產業的資源整合與改革創新。為了實現可持續林下經濟的發展,需要對林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林下經濟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隨著生態農業理念的不斷發展,林下經濟模式應運而生,給林地資源開發提供了新的方式。在林下經濟模式開發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自然環境的利用。若是農戶超出了生態環境的開采限度,就會取得負面的效益。若是農戶的林下經濟開發整體規模控制在生態環境的限度以內,則可以收到很好的經濟效益。
在林下經濟模式發展時,為了避免走過去的老路,先開發后治理,影響到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在經濟模式構建時,就需要逐步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通過環境保護工作林下經濟模式的高度融合,確保每一步林下經濟模式的構建,都有環境保護工作的支持。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向導下,林下經濟模式得到了穩定的發展,確保了林下經濟模式構建的經濟性、實用性和可靠性[1]
二、林下經濟造成的生態問題分析
(一)林下種植的影響
林下種植是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之一,如在林地下層種植糧食、蔬菜、瓜果,在進行套種過程中,農戶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避免病蟲害對套種農作物進行一定的損害,部分農戶會加大農藥的噴灑劑量,同時給林地施加大量的復合肥,直接導致了林地土壤的污染。最終不僅導致了套種農作物的減產,并且影響到了林地的正常生長。
在林下種植過程中,為了保障種植的整體效果,農戶會對林地的空地進行一定的修整,在修整的過程中極易對林木的根系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導致林木的部分枯死,降低了林地資源的開發效率。在進行農作物套種時,一些農戶有意的縮減種植的間隙,增加農作物套種的密度,導致了林地的透風性不斷下降,導致了最終所有農作物和林木的產量下降。在套種使用農機時,農機的碾壓與振動,同樣會對林木造成一定的損害,改變土層的結構。當林地土壤的透氣性、滲水性、無機物含量發生變化時,則說明該林地的土壤生態結構出現惡劣失衡,后續將會對林木造成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盡管林下經濟可以為農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若是沒有進行科學系統的規劃設計,最終只能影響到林地資源的開發,給農戶帶來負面的經濟效益。
(二)林下養殖的影響
在林下養殖工作開展時,主要以養殖雞鴨鵝為主,且在養殖時都是采取放養的方式,即讓雞鴨鵝在林下隨意的進食與休息。該類林下經濟在一定生態容量內,是可以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但是當養殖的容量超出林地的生態系統之后,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2]。
如部分農戶在進行林下養殖時,不管林地面積的大小,盲目的增加養殖家禽的數量。隨著雞鴨鵝數量的不斷增加,一旦飼料不能及時的供給,家禽就會在林地隨意的啃食、挖掘土壤。在雞鴨鵝啃食林木樹皮與對土壤進行挖掘的環境下,對林木的幼苗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很多苗種在發育過程中就受到破壞,直接導致了樹苗的死亡。
在雞鴨鵝林下養殖時,家禽會采食樹木的種子或者是樹木的果實。盡管家禽的糞便給樹木提供了一定的養料,但是家禽對土壤結構的破壞和對林地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影響到林木的自然成長。例如,在林下養殖時,進行柴雞的散養。個別的農民在養殖過程中不斷的增加柴雞的散養數量,使得每畝林地的柴雞養殖數量達到了五百只左右。由于柴雞養殖的密度過大,及時供給一定的水與飼料,仍舊有大量的柴雞對林地土壤進行刨食,導致了林地下層無落葉覆蓋,陽光直射到林地土壤,加快了林地土壤水分和營養物質的流失。并且由于柴雞的糞便無法得到合理的降低,對林地的整體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在夏季遇到暴雨時,由于林地表層沒有苔蘚植物和落葉的遮擋,極易造成林地的水土流失,加劇了林地生態環境的惡化,無法達到預期的林下養殖效益,影響到林地資源開發的可靠性與經濟性[3]。
三、林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研究
(一)編制技術規范
林下經濟模式非常多,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而是根據林地資源開發的實際情況,進行林下經濟模式的構建。在部分地區發展林下經濟時,由于農戶沒有專業的林地資源開發知識,且農戶的貪婪會加劇林地資源的開發,造成不可逆的生態環境影響。
為了保障在林下經濟開發時,保證林地生態環境的平衡,相關地區的林亞技術科研人員需要,根據當地的林地實際情況,編制科學合理的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標準規范,并讓廣大的農戶進行學習,確保林下經濟模式的進行可以為農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戶的生活質量[4]。
(二)因地制宜開發林地資源
在林下經濟模式開發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開發林業資源,不可盲目的追求經濟效益,違背了生態自然的開發規律。在進行經濟模式構建時,相關的工作人員需要對實地的林下經濟進行考察調研,了解到林下經濟模式構建中存在那些主要的問題,以及該地區構建那種類型的林下模式最具優勢。通過考察調研分析相關的數據信息,得出一份地區性林下經濟模式的發展報告。
在該報告的可行性與經濟性得到審批認可之后,才可以在該地區的農戶之間進行推廣,并且在推廣過程中需要落實林地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確保農戶深入的學習了解了林下經濟模式的長期開發方式,明確了下一步林下經濟開發的具體工作步驟,推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
(三)生態環境最大容量的研究推廣
在卜文中提到了林下經濟模式的主要問題,由于農戶不知曉生態環境的最大容量,在盲目發展林下經濟階段,沒有收到預期的經濟效益,打擊了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的信心和積極性[5]。
在林下經濟開展時,相關的林業工作人員、畜牧站工作人員、環保局人員、生態學科專家可以成立一個專項的林下經濟研究小組。通過對不同地區林下養殖與林下種植模式的量化實驗,可以得到一些真實準確的發展信息。如林下養殖模式下家禽對林地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實際破壞、林下養殖時家禽對植物凋落物的破壞、林下種植對林地土壤結構的具體影響、土壤肥力和積極模式的聯系、土壤微生態的具體變化、林下經濟對林木生長的具體影響等。
通過專家學者對相關實驗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則可以得出不同地區采取不同林下經濟模式的具體生態系統最大容量。在林下經濟的最大容量計算出之后,則可以在基層進行推廣,確保每一位農戶了解到林下經濟的最佳開發模式,確保該地區農戶可以最大化的開發林地資源,促進林下經濟效益的提高。
(四)樹立綠色生態發展的經濟理念
在林下經濟模式推廣過程中,需要讓每一位農戶明確自身的生態環保保護責任,不能只顧林下經濟效益的發展,忽視了林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林下經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一類農業模式,必須要將林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到位,為長期的林下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人民群眾之間樹立綠色生態發展經濟理念時,需要遵守誰管理、誰負責的工作原則,確保每一塊林地資源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護。在農戶開發林下經濟模式時,相關的林業管理人員需要排出技術人員進行輔導,確保林下經濟模式構建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并且可以將一些取得成功的林下經濟管理模式,在部分地區進行推廣宣傳,為當地的林業經濟開發拓展出新的方向,提高基層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6]。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林下經濟模式開發過程中,暴露出了許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直接的影響到林地資源的開發效益和生態環境。如林下養殖模式與林下種植模式,都超出了林地資源的承載容量,降低了林地資源的開發經濟效益。為此在林下經濟模式發展時,需要因地制宜研究當地的林地資源最大容量,并將林地資源的最大容量與綠色環保的開發理念向農戶進行宣傳,提高農戶的專業知識,促進不同地區林下經濟模式的發展效率。
參考文獻:
[1]黎桂生,林東寧.林下經濟發展中林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研究[J].鄉村科技,2018,32:71-72.
[2]李寧.廊坊市林下經濟發展中林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建議[J].河北林業,2018,02:20-23.
[3]尹繼庭,張雁東,馮麗娜,孔寧忠.基于生態文明建設對大理林下經濟發展的思考[J].綠色科技,2018,13:110-113+115.
[4]竇亞權,李婭.基于綠色供應鏈視角的云南省林下經濟發展探討[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103:9-12.
[5]范遠江,袁淑清.民族地區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解析——以三峽庫區石柱縣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03:50-55.
[6]孫承志,孫偉瀧.東寧市林下經濟發展SWOT—ABP戰略分析及對策研究[J].統計與咨詢,2018,05:56-59.
作者簡介:劉曉寧(1981.11-),女,工程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林業科技推廣和林業站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