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慧妍
摘要:績效管理推進的重要前提是財政績效評價。本文將對財政績效評價的重大意義進行闡述,并對我國績效評價工作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此外,再結合作者的實際工作體會提出有針對性的方法和路徑,探討財政績效評價的完善與推進。
關鍵詞:財政績效評價;績效評價現狀;推進路徑
黨的十九大會議報告中指出:“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1]因此這就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增加對于財政績效評價的重視,這不僅僅是績效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呼應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有效方式。
一、財政績效評價的意義
財政績效評價是指將量化指標、評價方法以及評價標準進行運用,對政府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對實現預算的結果進行的綜合性評價[2]。
第一,財政績效評價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可以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到完善的有效方式。
第二,財政績效評價作為一種重要手段讓科學發展觀得以實踐,以及公共管理科學化。這里的科學發展觀包括科學管理、全面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等。
第三,績效評價可以促進政府的績效管理,其作為一項根本措施使政府治理現代化得到推進。主要做法是將結果導向管理引入績效評價當中,讓傳統管理模式的過程得以改變,深化改革政府的行政體制,讓三大難題(腐敗、浪費以及官僚)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第四,績效評價是政府信息公開整個流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其中應當包括公共服務職能的履行以及財政資金的使用、安排一直是以公開的形式出現在政府信息中,同時也是焦點被社會各界關注。
二、現狀
“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自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以來,便被直接寫入《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在實施期間雖然進展較大,但仍然有不少的問題出現,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時間太短。集中表現為三個難點:第一,實施難。從2003年“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正式被中央提出到2014年《地方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方案》的出臺,用了11年之久,再落實到各地就更晚了,在縣級政府中,這項工作迄今為止都沒有完全展開。第二,推行難。某些地方政府沒有根據具體要求出臺細則或意見,即使出臺了,也是為了應付上級。第三,結果應用難。其是績效評價的最終目的,但目前大部分地區,真實情況是不管是財政部門內部還是評價單位,都不能很好地把結果應用落到實處。
三、造成制約財政績效評價局面的原由
(一)推進路徑不合理
實質在運用的過程缺乏落實推進的主體,上級財政部門從始至終都是財政績效評價的責任主體,在條件不成熟以及基礎不扎實的情況下,某些單位或地方政府為了搶頭功而急于將評價面擴大,將財政部門的評價用單位自評替代,在評價工作中失去有效性、嚴肅性以及公正性,推進工具不對應到是其次。
(二)制度和法規缺乏保障
在開展績效評價的工作中,沒有形成相關有利的法律法規,并且沒有依法確認時間要求、實施主體、政府責任等,從而沒有形成經常化、制度化的工作程序。
(三)沒有規范化實現評價指標體系及細化評價方案
沒有出臺統一的《地方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方案》之前,絕大多數地方政府沒有各自的評價方案,而數據庫和評價指標體系就更不用提了。出臺《地方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方案》后,相應的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在部分地區仍然沒有出臺。
(四)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評價
以手工操作為主進行績效評價工作,并不能更加有效的融入現代信息化社會,對于實際建立健全完善財政績效評價信息系統的過程只能夠形成阻礙作用,但并且由于頂層設計匱乏的緣故,增加了全國性財政績效評價信息系統的難度,致使最終具有一定局限性、封閉性和時效性,信息共享就能加難以實現。
四、如何有效推進財政績效評價
第一,應當督促各級政府部門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并在發展理念中納入績效評價,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容得到不斷的完善。有必要對各級政府部門加以引導,使其對績效評價和績效管理之間的關系進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從黨的重要部署出發,對績效評價工作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重要意義進行充分認識,并將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借助其強大動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而使得部分地區在績效評價方面的落后以及被動的局面得以改變。
第二,需要嚴格遵守2014年財務部下發的《地方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方案》進行執行,并且將以往績效評價模式進行更深層次地規范。該方案明確提出了各級政府部門績效評價的相關標準、評價結果以及應用標準等,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對自身的績效評價行為嚴加規范,并對結果不應用、主題未落實、標準不規范以及內容不健全等不足進行及時糾正與調整,將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到位,使財政績效評價變得更公正、更科學、更客觀。
第三,將三大數據庫與三支隊伍作為主要內容加強配套建設。三大數據庫實質是指績效評價專家庫、績效評價數據庫以及績效評價指標庫,要早謀劃、早統籌、早考慮,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全面落實績效評價。三支隊伍也就是實施隊伍、行政隊伍以及開發研究隊伍,其中實施隊伍是第三方隊伍,其主體為高校和事務所等NPO組織,相關政府部門使用購買其服務的方式,使之能夠融入績效評價的過程之中,這就增加了績效評價的效率和公平的科學有效保障;這就增加了對于行政隊伍以及開發研究隊伍要求:(1)兩個隊伍都應當了解具體相關業務流程;(2)并且應當具有極強的組織協調能力;(3)還必須具有長遠、敏銳的眼光,這樣才能夠保障良好的績效評價環境,能夠對國際前沿的績效評價進行充分了解,還要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使我國在績效評價方面的工作保持處于先進水平。在這幾個方面,廣州的財政部門走在了全國前列,通過幾年來對財政績效評價模式的不斷摸索和實踐,三大數據庫已建立完善,除了財政部門,不少一級預算單位也通過充分調研等方式,建立了本部門的績效評價指標庫,方便本部門及下屬單位在編制預算時對項目績效目標的科學選取,提高了績效評價的整體水平。
五、結語
對評價結果的公示制度進行加快建立,同時績效評價也要加快立法,以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得到保障。另外,在公開績效評價結果的信息過程之中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條例準則,并且需要及時下發有效績效結果,才能夠達到以此為依據增加工作改進力度保證政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廖逸兒.我國教育經費績效提升法制化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8,397(07):33-36.
[2]盧揚帆.我國財政績效評價實踐及發展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8,276(08):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