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輝

摘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廈門市音樂學校256名初二年級學生從中選取60人進行實驗研究,排除了身體不健康或不愿意參與實驗學生最終選取60人進行實驗研究將他們隨機分組:對照組:20人(男10人,女10人),正常體育學習、訓練內容開展。持續跳繩組:20人(男10人,女10人)進行為期三個月跳繩耐力練習,每次持續跳10分鐘每周4次。高強度間歇性跳繩組:20人(男10人,女10人),為期三個月的高強度間歇性跳繩練習每次10分鐘:15s快速跳(盡個人最大能力,平均50個左右)15s放松跳(20個左右),然后再15快速跳15s放松跳如此循環,持續10分鐘。
關鍵詞: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法;20米折返跑;跳繩運動
一、研究目標和方法
(一)研究目標
探究高強度間歇性跳繩練習對初中生有氧能力水平的影響,采用20m遞增負荷折返跑這種間接測試法評價學生的有氧能力變化情況,選擇適合學生進行有氧能力鍛煉的練習方法,為體育課堂教學提供一個合理高效的練習方案。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2.數理統計法
3.實驗法
(1)測試指標:最大攝氧量推算
(2)測試方法:VO2max測試方法
20m遞增負荷折返跑:它對于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都能適用。整個過程設置20m長的距離在前后設定,測試者要設定好的音樂節奏下盡最大能力完成20m折返跑。
從速度8.0km/h開始,接下來每分鐘增加0.5km/h。這樣不斷的加快速度和時間,由預先制定錄制聲音信號來控制跑動節奏,通過運動員盡最大能力完成的距離為最后一級的速度。
20m遞增負荷折返跑結果預測最大吸氧量的公式(Leger,1988),速度單位:km/h
通用公式:VO2max=31.025+3.238×最后一級的速度-3.248×年齡+0.1536×年齡×最后一級的速度
(3)實驗過程
對持續跳繩組和高強度間歇性跳繩組均進行為期三個月跳繩練習,練習頻度是每周4次(星期一、二、四、五),在每一節的體育課(當天沒有體育課則利用體鍛課)最后10分鐘進行。
在實驗前后對三組學生進行最大攝氧量推算,所有組別學生的測試均在相同的條件下完成,可以避免造成的實驗誤差和天氣等客觀原因,也避免評估者的有效性錯誤。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由表1數據統計可見對照組男生和女生實驗前后VO2max不存在顯著差異
(P>0.05);持續跳繩組男生和女生干預前后VO2max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高強度間歇性跳繩組男生干預前后VO2max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01),高強度間歇性跳繩組女生干預前后VO2max存在非常顯著差異(P<0.01),且高強度間歇性跳繩組對比對照組男生干預后VO2max存在非常顯著差異(P<0.01)。
本研究發現:由于三個月的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后,高強度間歇性跳繩組在氧氣的攝取和運輸方面的改善,最終表現在最大攝氧量顯著性提高,提示:高強度間歇性跳繩練習,促進了學生有氧能力的改善。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高強度間歇性跳繩能促進有氧能力提升,且男生尤為明顯。
(二)建議
1.在挑選樣本時采用隨機性強,且樣本總數偏少且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后續研究中可以擴大樣本豐富研究項目并且延長研究時間。
2.使用高強度間歇性練習鍛煉要控制好間歇時間,根據干預時間和水平的推進,間歇時間應該根據脈搏的水平來調控,時間逐漸縮短并且根據強度的要求改變運動干預方案。
參考文獻:
[1]孫永平,劉偉光.運用高強性間歇訓練法對機體各供能系統能源物質代謝的影響[J].哈爾濱體育學院報,2005(6).
[2]秦劍杰.高強性間歇訓練對有氧耐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