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摘要:在開采礦產資源的過程中,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避免不了的,特別是對于開采和加工石灰石的露天礦山。結合一個石灰石露天礦山,通過實地調查和定量分析,對其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然后分析了它的環境保護措施。
關鍵詞:石灰石露天礦;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措施
O引言
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利用的所有階段都將導致自然環境的一些變化,即對環境的損害。當它輕微的時候很難探測到損傷的程度,但當它嚴重的時候是非常突出的。所有這些都依賴于開采和利用的礦物類型,采礦方法,加工,煅燒過程以及礦山周圍環境的特性。將石灰石露天礦山作為工程背景,分析了露天礦山開采和煅燒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并對各種問題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
1石灰石露天礦對環境的影響
①這個項目的空氣污染物主要是開采時開采面表層土壤剝離產生大量的揚塵,石灰巖鑿破時產生的石灰石粉塵、裝運石灰石過程中的揚塵和大型運輸車輛尾氣,入窯煅燒過程中產生的SO2、NOx和煙塵,以及石灰石入窯和出灰過程中皮帶斗提等轉運過程中產生的揚塵;
②這個項目產生的廢水主要為沖洗石灰石和清理生產的,石灰石入窯前要進行水洗,減少石粉、提高入窯后的通風性,各皮帶通廊、中轉站、運輸車輛都需要及時沖洗,保證現場清潔,這都會產生大量的污水;
③這個項目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為石灰石破碎篩分后產生的碎石和石粉,采礦時分選出的矸石和雜土、石灰石水洗后沉淀的石粉,石灰石人窯前二次篩分產生的碎石和石粉,煅燒后曬分出的石灰粉,窯體各中轉站的除塵灰;
④這個項目產生的噪音主要是鑿巖機、電鏟、開采灰巖、礦石時的噪音,灰巖片石破碎時的噪音,窯體煅燒石灰石時各處通風風機的噪音,各處除塵風機、電機及機械噪音。
2石灰石露天礦環保措施
2.1氣體污染控制
大量的灰塵是在采礦過程中產生的。解決方案是使用濕式鉆巖機,從與之配套的布袋除塵器中,清除露天潛孔鉆孔機產生的粉塵。潮濕的巖石鉆孔也需要大量的石塊和根系的處理。在起爆樁、傾倒場等粉塵生產場地采用噴頭措施,在運輸道路上采用噴頭和其它抑塵措施[2]。傾卸卡車應該有排氣凈化設施。粉塵噴灑場地,如廢石廠、尾礦等,均用于噴霧粉塵。礦山公路防塵措施為噴水,使路面濕潤。選址部分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是石灰粉塵和煤粉,主要產生于原料儲運、成品篩分系統的料斗、物料輸送和轉運過程中的滴點和篩分設備等。同時,石灰窯中煤粉的燃燒也產生含有SO2、煙塵的煙氣。以下的控制措施被采用了五種脈沖袋式除塵器在礦石粉碎篩區的決斗點設置;為了消除旋轉窯煙氣造成的環境污染,兩組機械除塵系統在樣品室安裝,然后通過一個40米高的煙囪進入大氣。粉煤準備和煤技術帶有一個集塵器。這些灰塵收集器的除塵效率高達99.9%以上。控制后,煙氣、粉塵排放濃度低于50mg/Nm3,SO2排放濃度低于60mg/Nm3,粉塵排放濃度和速率符合大氣污染物的綜合排放標準。
2.2水污染控制
本項目生產廢水為礦山破碎、地面沖洗等排水。是干凈的廢水,排水容量為5m3。通過生產和雨水排水系統,開放的溝渠和雨水井可以進入這個區域的邊界。地板沖水的水從地下污水泵的壓力中釋放出來進入了排水系統。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約5m3/h,一般含COD、BOD5、可溶性固體及其它污染物,主要來自工廠的廁所、食堂及其他生活設施。治療過程中有三個部分采用了預處理,生物治療和污泥處理。[1]
2.3固體污染控制
這個項目中產生的主要固體廢料是經過篩選的原材料,把經過篩選的原材料放人筒倉后,不成熟的廢料會被運輸到其他地方處理,被收集到廢渣槽里,然后回到原材料槽中進行再利用。從除塵器上提取的粉末主要是石灰和石灰石粉末,它們被運送或返回到各自的生產系統中。在使用設備中生產的潤滑油和液壓油是由石油供給廠回收的。它們沒有排出且無污染。[3]
2.4噪音控制
①控制噪音的來源,在滿足過程設計的前提下,低噪音產品被選人風扇和其他設備,消塵機的人口和出口都安裝了消音器;
②傳輸路徑被切斷了,用隔音板來處理振動屏的加密覆蓋層。所有的高噪音設備都會放在室內隔音的隔音,同時,音響的吸收和隔音材料將在建筑設計中使用;
③振動吸收和隔離,除塵風扇建立了減震器基礎;堅固的振動設備和輸送管道可以采用柔性連接,風扇人口和插座可以采用靈活的關節連接,減少機械振動,鑄鐵的內襯板可以吸收振動。
3結語
由于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包括清潔生產和污染控制,粉塵排放和其他有害物質可以在國家標準允許的范圍內控制。應該強調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的項目。不但要選擇適當除塵設備,采取一些環境保護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強管理和監測,使環境保護達到長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暢升平.石灰石礦山露天開采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及保護對策[J].科技創業家,2013(05):154,
[2]李國萍,張玉珍.石灰石礦環境影響評價分析與生態保護[J].現代農業,2008(04):86.
[3]唐曉蘭,王伯鐸,馬俊杰,程金香,石灰石礦山露天開采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及保護對策[J].水土保持學報,2002(04):105-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