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維
摘要: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創新、制度規約、行為典范和物質文化,進行系統的生態文化培育,從而不斷提升生態文明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
一、生態文明建設概述
生態文明是以生態產業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與自然、人類社會和諧共存,三者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狀態。人類應該時刻遵循其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發展局面,在符合和諧共生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不斷追求健康的經濟發展及消費模式,從而達到持續繁榮的生態目標。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家應該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文化和符合自然規律的方式方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增強生態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依據生態管理體系,倡導進步、積極的生態文明建設合作治理觀念,努力做到從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延伸,形成一種全方位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
二、我國生態環境狀況分析
利用植樹造林、加強草地建設,會進一步對環境問題進行整治。國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在不斷提高,這讓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了好轉。但是目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十分嚴峻,局部環境在不斷改善,總體上趨于惡化的狀態,破壞速度遠遠比治理速度要強,生態環境的破壞仍舊進一步在加劇。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水土流失問題十分嚴重,這在一定程度比妻造成土地的退化。另外,沙漠面積在進一步擴大,森林資源也在不斷減少,生物物種瀕臨滅絕的跡象,捕殺動物的現象層出不窮。地下水位呈現出下降趨勢,湖泊的面積在進一步縮小,水體污染和大氣污染十分嚴重,草原也在逐步退化,形成荒漠。
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對策分析
(一)健全群眾參與途徑。建設綠色家園,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去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建議。政府應通過實實在在的作為,最大程度滿足群眾的美好環境需要,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形成“企業一政府一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模式,充分發揮群眾這一社會群體的監督作用。要通過設立舉報電話、開通網絡信訪等方式,鼓勵群眾對涉及生態環境案件的舉報。健全環?;A設施尤其是偏遠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環保設施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有些地區的環境問題很大程度都與基礎設施的不健全存在很大關系,如垃圾箱的安放、取暖設備的配置,等等。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態環境壓力的重要因素,過度的消費方式對產品供給具有不可估量的拉動作用。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適度消費,使廣大群眾樹立新的生存觀和幸福觀。
(二)轉變思想觀念,建立完善的生態文化建設保障體系。生態文化是我們黨基于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深度思考,通過對我國傳統文化生態觀念的繼承以及對人類生態學等相關科學研究成果的借鑒所進行的一次文化創新。建立完善的生態文化建設保障體系,旨在以新的環境倫理道德規范來約束、調節、引導人類的行為,推動人們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并最終使生態環境道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所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的一部分,是公民文明程度和道德風貌的重要標志。當前,內蒙古的生態文化建設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缺少宏觀研究部署和有步驟、有計劃的具體推進策略,尤其缺乏健全完善的生態文化建設的保障體系和保證制度。在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形勢下,要建立生態文化教育體系,逐步讓生態文化知識成為義務教育的必修課程,把生態文化教育列為大學的普修內容,把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等內容納入各級領導干部專題教育計劃,加強企業的生態文化建設,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提高全民生態素質。
(三)轉方式、調結構,切實推動形成綠色清潔的生產方式。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例如,某地堅持把文化旅游作為重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大力培育、持續推進,謀劃實施“一心一線五區”重大旅游基礎項目,為“全域旅游”構建框架,支持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堅持將工業轉型作為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的重要抓手,圍繞“傳統產業提升、新型產業培育、新能源產業開發”三條路徑,實施了深加工項目,推動傳統產業提升;實施銅冶煉棄渣及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新型裝飾材料等新型產業項目,推動廢棄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抽水蓄能電站、風力發電及光伏發電等項目,開發水、風、電新能源,培育綠色產業、清潔產業,推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持續升級。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趨勢
(一)協同化。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是辯證統一關系。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物質環境共同構成了人類生活環境,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依賴自然生態這個基礎,依靠經濟社會這個紐帶。當前我國社會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前期重經濟、輕生態的“副作用”也逐漸顯現,人民群眾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不是硬幣的兩面,不應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立。生態效應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經濟效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建設應該協調推進。
(二)科技化??茖W技術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因此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依賴科技創新。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日益成為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是運用綠色低碳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尤其是能源和資源消耗突出的傳統行業,加快構建高效節能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促進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以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為重點,引導綠色消費,推廣綠色產品,全面推進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支柱產業。
五、結語
生態環境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就需要對生態文明加大建設。面對目前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進行治理,突破生態文明建設的瓶頸,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讓生態能夠良好的發展,確保人類的健康。
參考文獻:
[1]譚英俊.柔性治理:21世紀政府治道變革的邏輯選擇與發展趨向[J].理論探討,2018(3):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