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蕾
【摘? ? 要】初中地理學科有較廣的知識面和豐富的內容,也貼近實際生活。而地圖又是地理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其應用具有廣泛性、不可替代性。利用地圖輔助初中地理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通過地圖這種更為直觀的教學工具,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便于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地理現象,有利于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地理? 地圖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051
地理是一門具有很強綜合性的基礎性學科,涉及的知識面較為廣泛,也存在很多學生比較關心或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地圖的出現彌補了語言形象性不足的缺陷,它具有一定的直觀性,更利于學生理解。同時,利用地圖輔助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學好地理知識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與素養的發展,而地圖是地理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初中地理教學應不斷提升地圖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
一、初中地理教師應加強地圖教學的意識
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有效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教學的形象性、直觀性與趣味性,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將地圖作為地理的好幫手,從而幫助其掌握、記憶相關知識,提升地理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從思想意識上重視地圖教學,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常見地圖和地理圖表,提升其識圖、制圖的技能,從而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比如,在“中南半島河流與城市的分布”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將地形圖分層設色,不同的海拔高度用不同顏色表示,引導學生總結中南半島各地區的海拔高度與范圍等特點,這樣,學生能夠獲取更直接、形象的地圖信息,更好地理解、掌握、總結出:中南半島北高南低的地勢所形成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
二、突出重點地圖,分清圖中主次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突出重點地圖。重點地圖是地理中考的重點,地理課應經常運用,重復出現,強化記憶。如七年級上冊中的大洲大洋圖、經緯網地圖、等高線地圖、氣溫曲線圖及降水柱狀圖等;八年級上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及中國地形圖,還有一些區域地圖,如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各類地圖,我國的四大區域地圖,及我國京、港澳臺等省一級的區域地圖等。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分清圖中主次。課本中的地圖較復雜,內容較完整,但是課程標準并沒有要求學生全部記住,所以我們要善于取舍,分清主次,截取圖中的重點內容并告知學生。如讀我國民族的分布圖時,重點要知道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及漢族的分布,以及各民族的分布特點;而不是去具體了解各民族具體分布在哪個省。又如讀長江流域水系圖時,應從圖中重點提煉出發源地,上中下游的分界點,洞庭湖及鄱陽湖,湘江、贛江和漢江等主要支流,三峽、葛洲壩水庫,長江沿岸的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
三、引領學生觀察圖像,培養讀圖意識與能力
學生準確讀圖是實現有效地理地圖教學的首要前提。在初中地理地圖教學中,教師要多層次引領班級學生觀察圖像,從地圖中獲取重要的信息,尤其是隱藏其中的地理原理以及規律,深化理解地理課題知識,實時培養讀圖意識與能力。
以《世界的氣候》章節下《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為例,在課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能力水平,從不同方面入手對其進行合理化引領,指導其準確閱讀當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找出分布圖中不同分布帶氣候類型,比如,熱帶、寒帶,初步整體感知分布圖。隨后,教師可以借助師生以及生生互動,在互動、交流過程中引領各層次學生觀察圖像中各類氣候分布規律,在對比、分析中獲取重要的地理信息,比如,熱帶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間;寒帶氣候大致分布在南極圈、北極圈以內。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利用課堂互動環節,準確把握班級學生在讀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科學補充《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課題教學相關內容的同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使其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借助合理化讀圖,準確把握《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課題重點與難點知識,在無形中培養讀圖意識以及能力,能夠高效應用地圖,實時實現《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課題教學目標,為實現有效地圖教學提供科學化保障。
四、借助地圖化繁為簡,突出教學重點
初中地理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與目標,將復雜的地圖重新設計成所需的簡圖,簡明扼要地傳達重要信息,突出教學重點,從而便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培養其繪畫地圖的技能。比如“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分別用藍色筆、紅色筆畫出南北走向、東西走向的鐵路干線,然后引導學生從地圖冊中找出鐵路干線的名稱,并總結我國鐵路“五縱三橫”的分布特點。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南北、東西干線交匯處形成的重要鐵路樞紐有哪些?又有哪些鐵路干線在這里交匯?這樣,復雜的“五縱三橫六樞紐”的特點能更加清晰、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基礎和地理教學的主要工具。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循循善誘,培養學生良好的地圖使用能力。如:引導學生沿著某一條經緯線或某一個農業帶分析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便于學生對該地位置概況的深刻理解,從而歸納、總結某種地理要素的地點、范圍、特征與規律。
如,在“京廣鐵路”相關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查看其所經過的各省市概況,充分調動出學生頭腦中當地的各種地圖,從而關注地圖的整體性,找出農業資源、水能及礦產等,并由此拓展到鐵路對該地區發展的推動作用。
五、結語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更應不斷開拓創新,重視并不斷提高地圖教學的有效性,靈活應用多種媒體和教學資源,促使學生自主體驗與感受,在地理教學中不能脫離地圖教學,不能讓學生干巴巴地背地理知識點。對地圖教學應指導學生有效運用好地圖,形成有效的地圖思維。這樣,學生就能用地圖學習地理,對整本書的地理知識能用幾幅圖來概括、梳理、整合清楚。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6.
[2]賀堯.心理地圖——初中地理教學的陽光[J].教育教學論壇,2010(04):187-188.
[3]吳鵬.初中地理地圖教學法的拓展應用[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0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