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儉
朋友來京,見我后聊起京城的老字號,問我:“王麻子剪刀哪去了,怎么多年不見了?”我告訴他:十多年前就倒閉了,“王麻子”牌子封入博物館,成為歷史了。這位朋友倍感遺憾地說:“多好的剪刀啊!既鋒利,又耐用。”我說:“是啊!挺可惜的。”
早先,說起“王麻子剪刀”,可說是上下左右老幼皆知。特別是鄉下的老一輩村婦,更是極為推崇。然而,擁有300余年歷史的這個京城“老字號”卻倒下去了,怎不令人倍感遺憾?
“王麻子”為什么倒了,是何原因?雖然看外觀、看刃口、看剪軸、試剪刃,“王麻子”以其質量上乘而聞名,在計劃經濟時期還曾名列全國第一。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黑老虎”卻在王府井、西單百貨大樓的商品柜里一直躺著睡覺,今天睡、明天睡,今年睡、明年睡,一直沉睡不醒,極少有人問津。“黑老虎”們也許不知,改革開放后,人們生活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縫縫補補的事越來越少,“老三件”如縫紉機等大多退出歷史舞臺。即使是裁縫也極少用“王麻子”這樣大而笨的剪刀,而改換輕便靈秀的裁剪工具。可“王麻子”竟然百年不變,面目依舊,消費者愈發不再接受。
而同為剪刀廠家的杭州張小泉,卻是另一番景象。就在“王麻子”倒下之后的第二年,媒體報道,張小泉為沃爾瑪供500萬元貨。500萬,對于大型工業企業來說,可能是區區小數,可對于輕工生產企業的張小泉來說,卻是不小的數目。
北有京城“王麻子”,南有杭州“張小泉”。這兩大品牌都有300余年歷史,早已聲名鶴立。可一家陷入困境倒閉,一家卻活得很是滋潤。差距何在?創新求變。“王麻子”一直驕傲于軸粗有力、不崩不卷、刃薄鋒利、經久耐用,產品三百年一貫制,七年之內更換七任廠長,那可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誰也沒有心思“改弦更張”、走出新路;而“張小泉”350余年來一直堅持“良鋼精作”的家訓和“質量為上,誠信為本”的經營宗旨,信守“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月夢中尋”的文化理念,堅持夢想求變、創新發展,開發出“信花、山郎、五虎、圓頭、長頭”多款,上百種產品,裁衣的、修腳的、剪甲的,乃至女士修眉的,男士剪鼻毛、耳毛的,大的、小的,長的、短的,應有盡有。依靠式樣精巧、刻花新穎、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等十大特點稱雄制剪業。著名劇作家田漢曾寫下詩句稱:“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并州。”2007年,廠領導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從兩者的不同境遇,我想到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老字號”的問題,想到“老字號”的保護問題。我中華五千年文明古國,各地都有不少老字號。特別是古都京城,涉及吃穿用喝醫各個領域的老字號不可謂不多。這些老字號的形成,滿含著一屆屆創業者的艱辛,也體現著一代代消費者的認可,來之不易,應該倍加珍惜、格外呵護。當然,首先是老字號的繼任者們,自該有一種重任在肩、如履薄冰的使命感,要牢記“三鹿露餡了、冠生園沉寂了”等老字號的教訓,不能重蹈同仁堂被摘牌的覆轍,時刻繃緊一根弦,絲毫不能有任何懈怠。
由此我還想到,改革開放后,全國第一臺彩電、第一臺冰箱,全是北京造。然而,卻都沒有做大做強,頗為遺憾。說及此事,原主管工業的一位領導曾這樣說,在創新問題上,咱北京人很多是“醒得早、起得晚、走得慢啊”!面對北京包括科技創新中心在內的“四個中心”戰略定位,想想“王麻子”的倒下,我們該有怎樣的思路與對策呢?
這里,作為市場服務主體的各級政府部門,也要為保護老字號盡心竭力,履行自己應負的責任,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須知,作為我們這樣一個正在向高質量轉型的制造大國來說,創新、創造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