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亞南
案例背景
在學習口語交際這部分內容時,我和孩子們一起做“我說你做”的小游戲,我首先發號施令“請舉起你們的右手”,班里的孩子早已知道寫字我們都用右手,所以聽到指令后, 每個小朋友都能按照指示來做,表現得很好。當我以動作指令熱身,漸入佳境后,開始提高難度,“添上一個筆畫,變成一個新字”,我發出指令并出示生字卡“日”,當學生們接到指令,開始拿筆嘗試時,小浩并沒有埋頭思考,而是抬頭望著天花板,若有所思。小浩的同桌小敏見小浩不動,悄悄趴在他耳邊說著什么。我看見兩個孩子偷偷商量,并沒有立刻阻止他們。誰知道這時,小敏突然哈哈大笑,“老師老師,小浩說天上沒有筆畫,不知道怎么把日字變成新的字”。聽了小敏的話,其他學生都炸開了鍋,起哄大笑。我還沒有反應過來怎么回事兒,小浩的臉刷一下紅了,怔怔地看向我尋求答案:“老師您不是說天上有一個筆畫嗎,我看您沒有給我們筆畫呀!”小浩越解釋越尷尬,孩子們越笑越歡,而我越聽越糊涂。為了不打亂課堂秩序,我又重新解釋了剛才的指令,“老師手中有一個日字,請你們在日字上面增添一筆,讓日字變成一個新字。”聽了我的解釋,小浩才明白過來,不禁也被剛才自己的話逗樂,有些不好意思。在接下來的課堂環節中,小浩有些悶悶不樂,一節課都沒有好好抬頭聽課,也失去了以往回答問題的熱情……
案例主題
童真的思維像天馬行空的風箏,肆意馳騁,無拘無束,這是最寶貴的財富。可是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每個孩子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水平各不相同,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也各有差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雖然無需他們沿著既定的軌道飛翔,也無需要求他們在同一水平層次飛翔,可是我們仍要用心牽引好這根“風箏線”,讓活泛的思維既有廣度又有最基本的高度,讓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通過有序的引導學習達到正常范圍內的基本標準。
案例細節
細思癥結
下課后,我腦海中一直浮現小浩因為理解錯誤而泛紅局促的小臉。不禁想到了前幾天體育老師講的一個小鬧劇,他說,教一年級的小朋友排隊,操場上他發令:“向右看齊”,結果一個小朋友理解成“向右看旗”,讓他哭笑不得。這個教學中發生的小插曲被大家當成“樂事”傳笑 ,卻讓我記憶尤深。因為就在現在,我不得不重新看待這件“樂事”。那個小朋友把“看齊”理解成了“看旗”正如小浩把“添上”理解成了“天上”。其實,在既定的指令情境下,老師口中的話語只有一種理解方式,而這種情況下的理解偏差并不是小事,是孩子理解認知能力水平較低的體現,是需要及時引導改善的問題。想到這里,我又想到日常批改作業的時候,發現有不少孩子好像很難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作業,有時候并不是孩子偷空減料,而是沒有正確的領會并理解作業形式。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并非事小,我感到“認知偏差”雖客觀存在,但是保證孩子能夠在正常范圍內發展認知能力和理解水平是不可忽視的教育重則。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理解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我們在對待這些問題時,不是置之一笑,更不能順其自然,而是用心喚醒沉睡的思維“種子”,悉心灌注,使之思維有序發展,給予其健康成長的機會和時間。
安撫情緒
課下,我特別找到小浩聊天,“今天你表現的很好哦,沒有不懂裝懂,這一點老師很欣賞你。”我看出了小浩心中的不快,一句真誠的表揚,讓他臉上漾開了笑容。“理解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下次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直接向老師提問,老師隨時歡迎,好嗎?”聽完我的話,小浩釋然極了,開心地點頭。就這樣避免了絕對的否定,以肯定的情緒我正視了孩子“理解偏差”的問題,同樣也激發了小浩自主提升的內驅力。
重塑看法
在第二天課堂尾聲,我設計了“傳達”游戲邀請孩子們一起玩,我制作了若干帶有句子的小紙條,請第一排的孩子抽得紙條把句子傳達給身后的同學,而后一一傳達,傳達結束后請最后一排的學生對照自己聽到的話是不是和紙條上的語句保持一致。不出所料,孩子們傳達的結果“笑料百出”,在歡笑中,他們也逐漸放開了拘束,對于理解錯這件事兒由剛開始的哄堂大笑,到不再互相嘲笑,漸漸地,孩子們也不再因為理解錯誤而扭捏尷尬。
在第二輪游戲后,孩子們開始大膽地承認自己哪里聽錯了或者把別人傳達的話聽成了什么,為了提高正確率,每個小組自發地開始商量正確傳達話語的訣竅。這樣能夠包容他人的理解偏差,并主動糾正自己的理解偏差正是我開展游戲的目的。歡快的小游戲結束后,我和孩子們一起總結:“如果下次玩傳達游戲,你會不會做得更好?”“會!”孩子們顯然從中總結了不少經驗。“那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清楚地理解別人說的話呢?”我繼而提問。“不著急,慢慢聽”、“聽懂,然后再想一遍……”、“我覺得關鍵是不要緊張,不要心急,就容易聽明白”孩子們的小方法很多,最后我又問道:“如果別人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錯了,或者理解錯了老師的話,你會覺得好笑去嘲笑同學嗎?”“不會!”、“理解錯誤不代表什么。”……孩子們的態度一致,顯然他們在親自體驗中已經能夠接納其他同學理解偏差這件事,對于“要面子”的孩子而言,被這樣的接納無疑是很好的尊重。
循序提升
一次游戲體驗,一次觀念洗禮。對于理解偏差這件事,孩子們從態度上開始轉變,能夠不以為“恥”,并以包容的態度理解他人,以自我提升的內驅力嘗試糾正自己的理解偏差。這是孩子們在我的教育態度中汲取的正向心態,也是從整體到個別扭轉理解偏差,提高理解認知能力的良好開端。在后來的課堂教學中,我開始將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融入在日常教學中。比如,課堂上,我引導孩子們從朗讀、概括、理解等方面學會理解課文,對于個別理解能力較弱的孩子,我則鼓勵發言,激發自信,在此期間,我發現除了小浩,個別和小浩存在同樣問題的孩子,在我的有序引導下也在逐漸進步。
案例結果
孩子們在正確的學習心態下,通過語文學習以及日常的能力拔高,對于日常聽說讀,逐漸能夠做到聽懂、理解。小浩同學的聽說能力也頗有進步,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會第一個向我請教,也樂意和同學們探討。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在和煦的學習氛圍中逐漸提升。不只是語文課,數學課上孩子們對于教師的教語和問題都也能有效接受,透徹理解,這真是讓人欣喜的收獲。
一次教學小插曲引發的“理解偏差”的教學思考,讓我深感教育無小事,把握小問題中的教育契機,對兼顧個體差異以及從個體管窺整體能力發展提升尤為重要。
案例評價
小學語文新課標要求1-2年級學生能夠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并且有表達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在穩步提升學生聽、說能力時也許會忽視個別學生的理解偏差,如果當時我以“玩笑”的心態一笑置之,那其他孩子也會把理解錯誤當成玩笑嘲笑同學,那么小浩不僅僅會感到自卑,他的理解能力會因心理因素和外界壓力而定格難施。正因為我發現了低年級孩子存在理解偏差的學習誤區,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擺正了學習心態,并以有序的教學方式日常引導,孩子們的理解能力、思維邏輯以及認知水平才得以循序發展。
這樣不起眼的教學故事讓我深有感觸。教育重在體驗,體驗是教師的體驗,我們每一天的教學生活都如同一輪嶄新的太陽需要我們積極仰視,認真發現。仰望天空中輕盈暢游的風箏,切不可偷懶,也不可懈怠,我們不僅僅要握緊手中的風箏線,同樣也要關注風箏飛翔的姿態,用心牽引,引領孩子們曼妙的思維自如翱翔,自信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