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桑橙
內容摘要:《沉睡的人》是堀辰雄的早期作品,其中充斥了大量的死亡書寫。這既是作家歷經生死劫難的真實記載,也是作家借鑒法國超現實主義手法用于創新實踐的結果。
關鍵詞:堀辰雄 沉睡的人 死亡
堀辰雄(1904-1953)是日本新心理主義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壇占有重要地位。1929年10月,年輕的作家在《文學》雜志創刊號上發表了短篇小說《沉睡的人》。這部早期作品往往被視為其試水之作,且與之相關的研究不多。但是,就“生、死、愛”中“死”這個主題來說,該作品在堀辰雄的創作生涯中意義很大,可以說它是作家首部濃墨重彩書寫死亡的作品。
一
《沉睡的人》的主人公“我”整天做夢,分不清現實和夢境。在故事開頭,“我”遇見了一個女人,在尾隨她時,突然出現了一只白狗。女人走進了一棟陰森的房子,“我”只好和白狗一起在夜晚無人的街上等她。“睡意”向我襲來,場景一下切換到了人山人海的棒球場。在那里,“我”遇見了一個名叫茉莉的神秘女人,對她產生情愫,我的朋友北也近乎絕望地愛著她。
某天,“我”與遠行的茉莉道別,驚聞北已殉情自殺。“我”終于發現,原來自己只是迷戀著茉莉身上的死亡陰影。在街上,一個面帶微笑的女人與“我”擦肩而過,我“睜開眼”,場景又回到那條無人的街。“我”跟隨那個女人走到最接近死亡的地方,她和白狗消失在黑暗深處,留“我”在原地追憶死去的朋友。
通過故事梗概不難發現,作品中的主要登場人物都帶有濃厚的死亡氣息。堀辰雄的好友神西清曾這樣評價《沉睡的人》:“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會注意到,這部作品中的死亡氣息已經撲面而來了?!盵1]
主人公“我”半夢半醒,作品中夢與現實的界限模糊。但通過兩次場景的驟然切換,以及“我”入睡和醒來的動作,首先可以明確其中存在兩個世界。首先,一個世界中(以下稱為A世界)自始至終只有“我”、女人和白狗,場景只有夜晚空蕩神秘的街道;另一個世界(以下稱為B世界)除了“我”、茉莉、北,還有棒球場和酒吧里的眾多配角。
主人公“我”在A世界中被那個女人的微笑吸引,盡管街道比夜色更黑暗,沿路的風景陰森可怖、充滿未知,“我”也沒有停下腳步,直至最后走到了“最接近死亡的地方”。而在B世界中,“我”自從在棒球場遇見了茉莉,就時時記掛著她。但是,“我”的一段獨白使讀者了解到,原來“我”對茉莉的感情并不簡單。“我愛上你了嗎?不,......你讓我著迷,是因為你身上有我未知的東西。我渴望你,只為弄清楚那究竟是什么,好讓自己不再被你的魅力所惑?!盵2]而在北死后,謎底揭開了,原來那只是死亡陰影。綜合來看,“我”的形象就是一個沉迷于死亡的魅力、對死亡充滿好奇、追逐死亡的人。
而“我”追逐的那個女人無疑是非常有魅力的。她的輕輕一笑,就讓“我”不由自主地追隨她。但她同時也十分神秘,擁有令人畏懼的力量。她走在“我”前面,似乎覺得誰都看不見她。當我們路過幾戶亮著燈的人家時,那些燈就像“害怕”我們似的迅速熄滅了。[3]最后,她將“我”帶到了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的地方。那個女人具有死神的特質,猶如陰間派來的使者。
茉莉與那個女人相似,同樣神秘且充滿誘惑,總是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和好奇的對象。當她要出門遠游,我目送她離開時,還有許多男人和我一樣注視她的背影,感到了同一種心動。[4]而北死后,眾人明知茉莉和他的死脫不了關系,對她的憤怒卻不知不覺變成了好奇?!八麄儗λa生了強烈的興趣,開始就她展開熱烈的討論。期間,‘茉莉’這個名字被用各種各樣的語調念了一個遍?!盵5]這意味著,也許會有更多的人重蹈北和“我”的覆轍,為她而死或者心靈被她蒙上死亡陰影。堀辰雄在1928年11月23日寫給神西清的信中提到:“死亡總是對我若即若離,就像我的戀人一樣,像我的繆斯女神一樣”。[6]而茉莉和那個女人,在這部作品中就被塑造成了死亡女神。
白狗同“我”一樣,一路追隨那個女人,最后甚至毫不猶豫地和她走進了通往死亡的黑暗。它的結局也可想而知,要么是死亡,要么再也無法從死亡的世界回來,成為了死亡的犧牲品。
這些人物分別扮演了追逐死亡、象征死亡,以及獻身于死亡的角色。他們都與死亡關聯密切,整個故事由追逐死亡的人推動,以象征死亡的女性角色為主線展開,以死亡或瀕臨死亡為結局。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不到“生”和“愛”的美好,“生”遭到“死”的威脅,就連“愛”也是對死亡的迷戀,或是招致死亡的緣由。
二
20世紀20年代,堀辰雄和川端康成等人為打破無產階級文學稱霸日本文壇的局面,促進日本文學多樣化發展,開始探尋新的文學形式。當時法國超現實主義文學被介紹到日本,備受文壇關注。堀辰雄積極學習超現實主義文學的手法,將其運于創作,并做出某些創新。超現實主義認為夢是一種絕對的東西,堀辰雄則認為,“夢只是現實的另一種表現”,他從夢中借鑒很多東西,“只是為了以新的角度和速度來觀察現實”。[7]《沉睡的人》中,夢和現實界限模糊,情節重疊,就體現了堀辰雄的這一觀點:夢與現實不是完全不相干的東西,它是另一種形式的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我”的經歷與堀辰雄本人的經歷有著驚人的吻合?!冻了娜恕分嘘P于“我”有這樣一段描寫:“我想起了我一年前遭遇的那個危機——心中無法控制的混亂一時間讓那個青年喪失了斗志,于是他決定自殺。”[8]而堀辰雄在《新人介紹》中提到:“芥川龍之介是我最好的老師,再沒有比他的死更為震撼我的事了。在他死后不久,我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炎,很長一段日子我都在生死線上掙扎。我的身體最終還是康復了,但心靈還游離在生與死之間。當時,朋友們還私下議論,說我有可能要自殺?!盵9]神西清也將堀辰雄的這段經歷稱為其生涯中的“第一個危機”。[10]
芥川自殺和堀辰雄患上肺炎這兩件事分別發生在1927年7月和1927年12月,而《沉睡的人》是1929年4月發表的。首先,“我”和堀辰雄遭遇危機的時間大致相同。其次,“我”在一年前內心陷入一片混亂,這也基本符合實情。堀辰雄在寫這部作品之前,先是失去了恩師,又為疾病所困擾,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打擊難免令他心灰意冷。而且,堀辰雄曾因患病而掙扎在生死線上,病愈后死亡的陰影仍然在心間揮之不去。這種狀態與“我”最后站在最接近死亡的地方,凝視通往死亡的黑暗的姿態十分相似。是向死亡進一步走近,還是掉頭離開,繼續活著。生還是死,這應該是堀辰雄不斷思考的問題。
三
《沉睡的人》中充斥著死亡的陰影,死亡的威脅和壓迫。無論在哪個世界中,主人公“我”始終被死亡包圍,在生死之間徘徊,處于生死一線的狀態。
“橋下的水紋絲不動,死氣沉沉的水波,手腳僵直的水波,木乃伊般的水波的影子比我們的還要大出許多。”[11]“每個街角都十分神秘,肯定有誰埋伏在街角的另一側。那會是強盜,是尸骸,還是我自己?(中略)我不知道我在這座城市的什么地方,我只知道我在最接近死亡的地方。”[12]
從作品中用到的“神秘”、“強盜”、“尸骸”、“木乃伊”等詞語來看,死亡對于“我”來說是未知且恐怖的東西。同時,“我”既被死神般的那個女人的微笑吸引,無法自控地尾隨她走到生死邊緣,又迷戀象征死亡的茉莉身上的死亡陰影。由此可見,“我”對死亡的感情十分復雜:雖然懼怕死亡,卻也沉迷于死亡的魅力。作品以遇見死神般的女人開始,又以遇見她結尾,更體現出一種周而復始、無法擺脫死亡的宿命感。
前文提到過,“我”與堀辰雄經歷相似,“我”對死亡的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堀辰雄當時的死亡觀念。在這部作品中,“我”曾經想要以死來尋求解脫。后來雖然暫時想開了,但自殺的念頭就像休眠火山一樣,一直藏在“我”心里。這使得“我”在遇到帶有死亡陰影的事物時,輕易就被死亡的魅力所吸引。面對生死抉擇時,“我”在猶豫、徘徊,甚至更傾向于死亡?!冻了娜恕烦浞终宫F了堀辰雄經過生死劫難后的心境,此時死亡在他看來既可怕又誘惑,可怕是源于對未知的恐懼,誘惑則是因為死亡可以讓人擺脫生的煩惱。
但是,在堀辰雄后期的作品中,我們很少再看到這種情節迷幻、用大篇幅描寫死亡的故事了。作家筆下的死亡不再陰森神秘、充滿誘惑,這說明作家的死亡觀念隨著他心境的變化,在其不同的創作時期悄然改變了。
參考文獻
[1][10]神西清.「堀辰雄文學入門」,現代のエスプリ 堀辰雄[M].33頁,東京:至文堂,1966
[2][3][4][5]堀辰雄.「眠れる人」,堀辰雄全集第1巻[M].42-43、45、38、44頁,東京:筑摩書房,1977
[6]槙山朋子.遊歩する人々――『不器用な天使』から『聖家族』へ[J].國文學解釈と鑑賞 別冊『堀辰雄とモダニズム』,217-218頁,2004年第2期
[7]堀辰雄.堀辰雄作品集5[M].94頁,東京:筑摩書房,1982
[8]堀辰雄.「眠れる人」,堀辰雄全集第1巻[M].39頁,東京:筑摩書房,1977
[9]堀辰雄.堀辰雄作品集4[M].102頁,東京:筑摩書房,1982
[11][12]堀辰雄.「眠れる人」,堀辰雄全集第1巻[M].36頁,46頁,東京:筑摩書房,1977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