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潔
內容摘要:《項羽本紀》是《史記》中作者著墨最多的一個篇章,作者以高超的筆法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項羽形象,在這篇傳記中,項羽可謂是一個“矛盾混合體”,軍事上驍勇善戰,政治上卻極為幼稚;既能寬仁率真待人,卻也不乏殘暴兇狠之舉;在行事時堅毅果敢,在某些情況下又剛愎自用、優柔寡斷。正是對項羽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畫,使得《項羽本紀》成為了歷史名篇中的上乘之作,塑造了一個時至今日依然深入人心的悲情英雄形象。
關鍵詞:《項羽本紀》 形象分析 《史記》
鄭板橋言道:“《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為最,反復誦觀,可欣可泣,有此數段耳。”《項羽本紀》是《史記》全文最為出彩的部分之一,在該篇章中,司馬遷一改“本紀”大多記錄皇帝的傳統,將項羽歸入到“本紀”記敘中,對這位悲情英雄的推崇,可見一斑。縱觀中國傳統道德評論,“成王敗寇”的歷史人物解讀思維較為普遍,《項羽本紀》則一反常態,以細膩而爛漫的筆法刻畫了項羽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得這一失敗的歷史人物成為了千古傳誦的悲情英雄。
一.驍勇善戰與政治短智的“矛盾體”
李晚芳曾言,“羽之神勇,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這一形象長久以來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即為項羽天賦卓絕的軍事才能,項羽生于將門世家,祖父項燕是楚國抗秦名將,叔父項梁亦是秦末起義軍的領袖之一,在這樣的家世熏陶下,項羽自身勇武過人,自二十四歲跟隨叔父項梁起義,南征北戰,鮮嘗敗績,《項羽本紀》中以濃墨重彩的方法刻畫了項羽驍勇善戰的形象,在隨同叔父于會稽起義時,文中有如下描述,“于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從中可以看出,項羽膽略異于常人,勇武特質被刻畫得淋漓盡致。然而,匹夫之勇卻并不能贏得人們千百年的贊譽與熱議,項羽驍勇善戰還在與其強大的軍事能力和軍事謀略,“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巨鹿一戰,項羽臨危不懼,以破釜沉舟的獨特戰術擊潰秦軍,天下聞名。
與驍勇善戰的軍事才能形成鮮明對比,項羽的政治短智問題亦尤為明顯。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項羽作為起義軍的領袖,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不足,《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發怒的次數就高達9次,這在正史記載中都是前所未有的,發怒并非是不可行的,但作為一個政治軍事領袖,發怒頻率高往往是其政治上極不成熟的表現;其二,項羽對政治形勢的分析不夠明晰,這一點集中表現在“鴻門宴”事件發生階段,“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項羽對劉邦有著巨大的優勢,卻并未及時將其消滅,導致放虎歸山,迎來了自身的覆滅;其三,項羽采用的政治策略不恰當,首先,中國歷來講究“師出有名”,項梁與項羽叔侄起義時擎起了“興楚抗秦”的大旗,擁立熊心為楚懷王,尊為義帝,以從民望,待分封諸侯后,項羽卻暗中令英布將其弒殺,這不僅嚴重動搖了自己起兵的正義性,更給予了劉邦口實,將民意推向了劉邦,使得日后的楚漢戰爭自身嚴重缺乏民意根基。其次,在分封諸侯的階段,項羽進行分封沒有充分考慮到政治和戰略的意義,將自身的私人好惡融入到政治格局的重塑過程中,如關中之地富饒且易于防守,是進行下一步戰略爭霸的絕佳區域,然而項羽卻囿于故土情節,把自己的封地設在了毫無戰略優勢的彭城,為日后的戰爭埋下了隱患。
二.寬仁率真與殘暴兇狠的“混合體”
一方面,項羽為人率真、豪邁,真誠地對待朋友與下屬,即使是作為對立斗爭集團成員的陳平,亦對其有次評價,“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淮陰侯列傳》也對項羽寬仁性格有所表述,“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即使是在自己潰敗的階段,這一性格仍然有所體現,烏江亭長得知項羽兵敗后特意備船于江岸專候,項羽即對亭長的真情后意予以了回報,贈其烏騅馬;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面對故人呂馬童,《項羽本紀》中載,“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對愛人、士兵、故人以及恩人,項羽都做到了仁厚率真從一而終的堅持,在“私德”方面的表現無可厚非,這與其貴族遺后的身份所塑造的精英意識密不可分,先秦時期,“春秋大義”普遍盛行,也塑造了六國貴族獨特的精神風貌,項羽在“私德”方面的種種表現是貴族遺風的體現。反觀競爭對手劉邦,其“私德”領域的行為與之相形見絀,如項羽以烹殺劉父要挾劉邦時,《項羽本紀》中有載劉邦之言,“幸分我一杯羹”;彭城之戰大敗后,劉邦與子女乘車潰逃,其間竟數次將子女踢下車以加快奔逃速度。劉邦的行為與項羽高下立見,在鮮明的對比中項羽人格魅力更加彰顯。
另一方面,與“私德”方面的表現截然相反,項羽在“公德”方面可謂是“劣跡斑斑”,《項羽本紀》通篇不過萬余字,對項羽嗜殺的記錄就有數次,如,“于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坑殺俘虜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項羽殘暴的形象樹立在了關中百姓心目中,在道義上項羽也逐漸處在了與百姓對立的位置;“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自小的成長環境形成了項羽對秦國異常仇視的性格,加之叔父殞命于秦將章邯之手,這種復仇情緒到達了頂峰,與劉邦入關“約法三章”,安撫百姓的舉措大相徑庭,項羽一入關中便大開殺戒,損毀宮室,給關中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分封后不久,諸侯叛亂,項羽把對田榮的私憤泄在了齊國降卒身上,再一次進行了坑殺俘虜的行動,致使齊國百姓大失所望,紛紛叛離。項羽于私寬仁率真,于公卻兇狠殘暴,這樣的性格缺陷注定了其無法在政治上有長遠發展,須知,“得民心者,方得天下”,勇武終究只是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的工具,若侍勇而驕,必自取滅亡。
三.堅毅果敢卻又剛愎自用
項羽在軍事上頻頻得勝的一個重要原因便在于其堅毅果敢的性格,與叔父初起事時,便可果斷斬下會稽守頭顱以安定吳中境況,為項梁聚集起義部隊發揮了重要作用;巨鹿之戰前,上將軍宋義在救趙進程中遲滯不前,項羽便當即將其斬殺,自領兵權,為接下來的巨鹿之戰奠定了基礎;巨鹿之戰時,項羽亦無懼強敵,破釜沉舟,與秦軍數次激戰,將其擊潰;彭城之戰時,面對諸侯五十六萬聯軍,項羽仍能審時度勢,率領三萬精兵將之擊敗。上述一系列戰役無不彰顯出了項羽在危機下行事堅毅果斷的特性,戰場局勢危急且變幻莫測,戰機稍縱即逝,故而需要統帥具備強大的決斷力,項羽在每次戰役中總能夠做到審時度勢,從而果斷出擊,收獲巨大的戰役效果。
堅毅果敢的性格能夠使得項羽在軍事上大放光彩,但這一性格特質表現在政治上又演變為了剛愎自用。項羽的剛愎自用是其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在:第一,壓制賢才,嫉賢妒能是項羽剛愎自用的表現之一,《高祖本紀》中載,“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遺之”,項羽一方面能夠為士兵之疾苦流淚,卻對賢才時刻懷疑,不肯重用,漢軍大將韓信初從項梁軍,為項羽提出過一系列戰略決策建議,可項羽卻置若罔聞,致使其復投漢軍,成為自己的巨大威脅。第二,賞罰不明,項羽自身人格魅力突出,起初麾下人才濟濟,但是在重用賢才和賞賜功勞方面,項羽可謂是異常“吝嗇”,任人唯親、賞罰不明導致了他的下屬紛紛背離,如后來對楚漢大決戰有著重要影響的英布、周殷等原先均是項羽賬下將軍;第三,生性多疑,“亞父”范增是項羽的智囊,在項羽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功臣,項羽依然無法徹底信任他,結果中了陳平的反間計,二者心生嫌隙,直接導致了范增在歸鄉途中病逝,項羽的力量大大減弱。
《項羽本紀》是膾炙人口的歷史名篇,以細致入微的筆法為我們全方位地展現了西楚霸王項羽這一復雜的歷史人物,本文對《項羽本紀》中項羽形象的構建進行了淺析,得出了其驍勇善戰與政治短智的“矛盾體”、寬仁率真與殘暴兇狠的“混合體”、堅毅果敢卻又剛愎自用的復雜形象概述,項羽的失敗有著太多的因素,但總而言之,他依然是一個具有充分人格魅力的悲情英雄。
參考文獻
[1]楊敏,段宗社.司馬遷對項羽悲劇命運的理解與建構[J].安康學院學報,2018,30(06):40-44+50.
[2]余躍.《項羽本紀》中項羽形象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1):71-72.
[3]徐軍義.歷史敘述中的主體意識——以《史記·項羽本紀》為闡釋對象[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33(21):39-48.
(作者單位:鄭州理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