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琴
內容摘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學會從文本中獲取知識和信息,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本文基于初中語文課程教學,對培養學生閱讀思維能力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閱讀思維能力
閱讀在每個時代都尤為重要?,F階段人們的閱讀渠道更加多元化,內容也更加豐富,作為以閱讀為核心的語文教學,如何能夠使學生在繁雜的信息中快速地找到有用的信息,又如何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值得進行深入探討。
一.語文閱讀思維能力內涵
思維能力不等同于思維。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指的是學生個體一個整體的心理認知過程,而思維能力則指向實踐操作層面的具體活動,其不僅涵蓋了思維中所體現的品質、習慣等因素,也包括了能夠完成一項活動的能力。如果沒有思維能力,那么通過感官所獲得來的材料和大腦中所積累的信息都是沒有價值的。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思維可以從狹義和廣義來理解,狹義的閱讀思維能力特指通過閱讀一些信息載體,如書、報刊、雜質等來進行思維活動的一種能力;從廣義上來講,閱讀思維能力指的是人通過多種感官和表達交流來對外在信息進行整合思考的能力。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受到諸多外在因素和自身情感體驗的影響,從而產生不同的閱讀思維,但究其根源,思維是需要感知來作為基礎的,在此基礎上加入理性分析,從而形成深入持久的一種心理狀態。
綜合來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是體現學生閱讀思維水平的能力,而初中語文閱讀思維能力又與語文綜合能力緊密聯系,也可以說初中語文閱讀思維能力是學生閱讀能力得以提高的外在價值,其內力作用就是學生閱讀素養的提高。
二.語文閱讀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1.記敘文閱讀要細化,保持思維的連貫。記敘文以人、事件、或者景物為主要內容,也可細分為寫人類記敘文、敘事類記敘文以及寫景狀物類記敘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出現的記敘文作品,其共同點是文本中都包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而教師想要讓學生體會其思想的深刻性就先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記敘文的閱讀要遵循由淺入深的順序,由通讀開始,到細讀分析文中人和事,最后品讀思想,這一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思維的連貫,從而提升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鑒賞性、批判性和創造性。以《羚羊木雕》一課為例,該文本內容接近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際,且故事情節比較緊湊,利于引發學生的深入閱讀。本文的教學重點在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故事主題的探索。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聯想類似的生活情節來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增強其處理現實生活矛盾的能力。在初讀課文之后,可以提出幾個問題:文中一共出現了幾個人物?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文中敘述了怎樣的一件事?“我為什么向萬方要回羚羊木雕呢?”接下來讓我們來從文中的細節分析一下主人公對于這件事的態度吧。在經過回憶情節、組織語言之后,教師進一步要求學生對這件事進行完整的表述,從而得出“送出木雕→追問→要回”的文本框架,順利過渡到分析環節。可見,有序地閱讀是深化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這其中文本情節的概括能力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都需要長期的培養和鍛煉。
2.說明文分解要素,整合閱讀思維材料。說明文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文本內容的知識性、語言的科學性以及文本結構的邏輯性。閱讀說明文要從說明對象、文本順序以及語言特征等方面來入手,挖掘文本中蘊含的科學精神和思想方法,從而將說明要素從文本中提煉出來,融合成為豐富的閱讀思維材料,最終提升學生閱讀思維的整合、發散和邏輯能力。例如,在《看云識天氣》中,教師可以先問一文學生誰知道“云”繁體字的寫法?與這個部首相關的字還有哪些?在列舉之后學生發現這些字都和“雨”有關。通過提示性地拋出問題來讓學生思考這篇文章題目的含義,進而要求學生快速地找出與課文題目相關的句子,即根據云的形態來識別天氣情況。以課外知識來引導和發散學生的思維,在生成答案后,從文本中找尋需要的信息并進行整合,從而推理出全面且正確的認識。
3.議論文閱讀剖析邏輯,發散閱讀思維角度。議論文與其他文本體裁有著明顯的區別,比如記敘文中常會出現直觀性的具象思維和帶有一定靈感的抽象邏輯思維,但議論文卻完全以理性和思辨充斥全文,全部圍繞對“為什么”的問題進行回答。完整的議論文包括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內容也有多種角度,如書評、學術、政論等等。議論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其深刻性和批判性的閱讀思維。以《敬業與樂業》一課為例,這是一篇演講稿,教學目的在于通過這篇文本的教學,讓學生熟悉演講稿的形式和特點,并融入到寫作技能之中。該文本作為議論文的典例,在議論方式、文本結構和層次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教學目標設計為:①掌握文本內容,理解與“業”有關的內容;②學習作者證明自己觀點所采用的論證方法;③體會“敬業與樂業”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等綜合能力放在首位,所以培養學生閱讀思維能力也需要與其它語文素養相結合,真正貫穿和落實到實踐教學過程之中,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水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