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曉蘇的首部散文集《桂子山上的樹》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散文集分人與事、山與水、談與話、感與言、序與跋等五輯,收錄作者多年來創作的散文佳作44篇,涉及故土親情、地域風情、創作感悟、文藝評論等,文風樸實,情感真摯。其中,與書名同題的《桂子山上的樹》,是曉蘇2015年在華中師范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的演講,談及桂子山上自然形態的樹和精神形態的樹,由樹及人,講述了章開沅、邢福義、王先霈等先生的故事,當時在師生中引起熱烈反響。在日前舉行的新書分享會上,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先霈教授、文學評論家金立群教授及作家曉蘇與讀者們共同分享了和桂子山有關的故事。分享會現場,80歲的王先霈教授講述了桂子山上的人和事,鼓勵學子們開拓創作視野,在作品中體現本色獨到的東西。曉蘇講述了散文集創作背后的故事。他笑言,人生在世,“該俗的地方還是要俗”,如果一味刻意地棄俗奔雅,可能會索然無趣。該雅的時候就雅,該俗的時候就俗,盡量做到雅俗同構,雅俗互動,雅俗共賞。金立群認為,曉蘇這本散文集給我們三個啟示:一是要本色、不要人設。他說人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對人的豐富性的呈現,將人偶像化、理想化,而背棄了真實;二是用眼睛、不用濾鏡。他說正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去真實地展現,曉蘇的散文在描寫時就有了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更寫出了描寫對象的獨特魅力;三是有溫度,無需熱度。他說曉蘇筆下的敘說,帶著一種自然而然的溫度,讓人讀來十分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