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凌 謝樹清
內容摘要:研討式教學模式適應了高校文科培養目標改革的新趨勢,是本科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對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研討式 高校文科 建構與意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一2020年)》在人才培養體制改革中特別提出要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推行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正如湖南師范大學郭漢民教授在《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一文指出:“實行研討式教學的唯一宗旨是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教學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1]什么是研討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探討,是一種力圖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為目的的教學模式。本文擬結合近十幾年來的教改實踐,對研討式教學在文科專業教學中的模式建構與意義展開探討。
一.研討式教學在高校文科教學中的模式建構與實踐意義
1.課堂討論環節引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
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指出:“學術討論常有助于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討論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激勵學者在思想交流中學會思考。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專業問題的討論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給予學生的不僅是被動接受的學習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主動對專業知識深入探究的意識和興趣。模式中的學生討論環節促進學生參與并使他們積極投入高效的課堂學習。當教師給予每個小組一個研究主題引發學生討論時,班級中的每一個同學都能平等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不受任何條件、任何壓力的限制,在討論中通過展示自我獲得了自我能力的肯定,這種對自我肯定價值的追求又有效地刺激學生對專業知識地深入探究。討論中同學之間的相互辯論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深層次地思考,這一良性循環過程最終產生了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研究興趣的良好效果。
2.學生主講環節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國大學的課堂一直以來都是以教師為主體,采用的是演講式教學,老師在臺上唱獨角戲,學生埋頭抄筆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得不到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機會,也進一步助長了學生學習上的依賴性和惰性。
研討式教學模式中“學生主講”是每組都選出一名同學到講臺授課,對本組的主題內容和小組討論的結果作出闡釋匯報。這一環節實現“教”與“學”的角色互換,從學生的“教”中完全賦予學生“學”的主體地位。學生所要做到是除了扎實地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條理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自學”——“討論”——“備課”——“主講”的過程中,體驗對知識的主動探求和傳授,有利于對其自學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激發學習動力,提升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意識、勤奮認真的學習態度、勤于思考的學習精神。
3.師生質疑環節增強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源頭。質疑精神,簡單地講就是一種敢于提問的態度,美國教育家肯尼思·H·胡佛說:“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題。”[2]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文科專業因循的是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教育理念,文科大學生在質疑意識和質疑能力這方面普遍呈現出“無疑可問”“不想提問”“不敢提問”“不會提問”的不良傾向。一方面“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大部分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認知狀態,缺乏質疑問難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少數善于思考的學生因為提出的問題較為新異尖銳得不到教師肯定而失去質疑的積極性。
研討式教學模式中,學生在提問質疑的前提是必然會對其所推出的問題有所關注和熟悉,并在此基礎上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歷經這一過程中才能產生問題。這就必然促使學生對專業知識較深較難的層面進行自主探究。因此研討式教學中激發、引導學生會質疑,養成質疑習慣,使學生獨立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進而轉化為一種思辨能力。
4.學生答辯環節提高了學生的運化能力。
在答疑和辯論過程中學生需運用的準確的語言、豐富的詞匯、靈活的方式、準確的概念、嚴密的邏輯推理,這便使學生將所學的語言、邏輯、修辭知識轉化為實際口語表達能力。因此,答疑、辯論環節,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勇敢自信,大膽表達自已思想,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又增進了同學間的友情。所有這一切都是傳統教學所無法實現的。
二.研討式教學模式適應了高校文科培養目標改革的新趨勢
1.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由于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大學生在大學課堂上所儲備的知識遠遠適應不了社會和自我拓展的需求,這就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專業知識、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積累經驗。而從文科的專業特點和課程特點來說,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生學習的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文科教學改革中如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自學能力和終生學習的意識也就成為高校文科教育培養目標的新方向、新趨勢。由此可見,樹立終身學習的主觀意識、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和獨立思考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培養獨立自主研究學習的綜合能力,這些恰恰與研討性教學所樹立的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
2.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全球化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的形勢下,一個國家和民族要崛起強盛并屹立于世界發達國家之行列,國民所具有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之一。錢學森先生認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應該是杰出人才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素質。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比較缺乏的現狀在高校文科學生中表現得較為明顯。對不少的文科學生來說,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采取的是平時不思考,考試之前抱佛腳,一背考天下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從何而來。研討式教學對于改變傳統文科教育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書本經典輕社會實際,重師承輕批判的傾向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文科對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是值得去嘗試和實踐的。
3.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大學文科教育中“重認知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觀念是長期以來積習而成,根深蒂固,研討式教學模式的建構從根本上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 把傳統的純接受型教學模式,創建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的教學模式,如討論、探究教學模式、質疑———反思型教學模式、上臺演講、當場答疑等專項技能訓練模式、基于某項制定研究項目的教學模式等。通過課堂上各種形式的師生互動,讓學生主動思考、大膽置疑、積極探究等多種形式強化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逐步提高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三.結語
研討式教學模式的建立把傳統的以傳授專業知識為核心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研究、學習能力為核心,實現了教學目標由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根本改變。在師生關系上實現了傳統以教師主體到以學生為主體主客關系的轉變。在講授方式上把傳統教學中教師“包打天下”“一言堂”轉變為學生“討論——主講——答疑”新型課堂模式。研討式教學模式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郭漢民.探索研討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108-109
[2]耿淑玲、伍成泉.培養兒童質疑精神的價值與途徑[J]學前教育研究2010(10):22-23
(作者介紹:邱凌,南華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謝樹清,湖南省衡陽市田家炳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