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嵐 王煜森 韓任遠
摘 要:小中甸水利樞紐灌區工程在壩址下游碩多崗河左右兩岸I、Ⅱ級階地上。初步設計方案為在壩址下游河道修筑擋水堰,抬高水位,I級階地明渠自流引水,Ⅱ級階地泵站提水后布置明渠進行供水。通過現場調查并結合工程區的實際,從工程布置、結構設計、施工組織、工程建后管理、工程投資及工程效益等方面綜合分析后,認為應合理利用建壩后抬高的水頭,將灌區明渠自流方案改為管道供水方案.并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論證,供業主和設計單位參考。
關鍵詞:小中甸水利樞紐;灌區工程;明渠;管道供水:可行性研究
一、灌區工程概況
小中甸水利樞紐為碩多崗河流域綜合治理開發的控制性工程,為“一庫七級”梯級開發的上游龍頭水庫,工程規模為Ⅱ等大(2)型水利樞紐.工程主要由主副壩(主壩最大壩高52.7m)、壩后式電站(裝機容量18MW)發電廠房、引水隧洞及壓力鋼管、升壓站、灌區供水等主要建筑物組成.灌區工程位于壩址下約4.5km的碩多崗河兩岸階地上.共劃分為4個片區。壩下左岸由I、Ⅱ級階地組成,Ⅱ級階地高程在3194~3230m之間.為一號灌區:I級階地在3142~3160m之間.為二號灌區:壩下右岸亦由I、Ⅱ級階地組成.其中I級階地高程在3136~3162m之間.為三(1)號灌區:Ⅱ級階地高程在3163~3212m之間,為三(2)號灌區。總規劃灌區面積16120畝(1畝=1/15hm2,下同)。
二、灌區原設計方案
灌區為典型的高原地區高山之間夾小塊平地的地形.田高水低.大部分人居住在這之間.灌區大多為牧場或耕地.部分為灌木叢。灌區地層為第四系含泥質砂卵礫石層夾粉質黏土:表層0.4~2.5m為粉質黏土.局部為礫質黏土。灌區地表以下多分布有較厚的砂礫石層.透水性較強。樞紐上下游兩岸階地發育.階地一般寬1~2km.最寬處達2.5km。區內土壤類型以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為主,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普遍達4%~5%,土層深厚,土壤pH值約為6.5~7,土壤質地疏松.結構良好.適宜于青稞、馬鈴薯以及球根花卉的生長需要。壩址下游左岸、小中甸鎮鎮政府及其下游一帶Ⅲ級階地臺面上規劃的灌區.高程為3194~3230m。地層為第四系粉質黏土夾黏土質礫或含黏土礫:表層為0.8~2.5m的粉質黏土.局部為礫質黏土.具微~極微透水性.大多為牧場或耕地.部分為灌木叢。
壩址下游左岸I級階地臺面上規劃的灌區.臺面高程3142~3160m。地層為第四系砂卵礫石、黏土質礫或含黏土礫夾粉質黏土.具中等~強透水性:表層0.4~1.0m為礫質黏土或砂質黏土.局部為砂壤土.具弱~微透水性.大多為耕地.局部為牧場。
壩址下游右岸I級階地臺面上規劃的灌區.臺面高程3136~3162m。地層為第四系砂卵礫石、黏土質礫或含黏土礫夾粉質黏土.具中等~強透水性:表層0.4~1.0m為礫質黏土或砂質黏土.局部為砂壤土.具弱~微透水性,大部分為耕地,局部為牧場。
壩址下游右岸Ⅲ級階地臺面上規劃的灌區.臺面高程3163~3212m。地層為第四系粉質黏土夾砂卵礫石、黏土質礫或含黏土礫:表層0.6~1.5m為粉質黏土或砂質黏土.局部為礫質黏土。具弱~微透水性.大部分為牧場或耕地.局部為灌木叢。
灌區規劃設計水平年為2020年.灌溉設計保證率取P=80%.本階段規劃設計灌區的灌溉面積為16120畝.灌溉引水流量1.42m3/s.裝機提水流量0.88m3/s.提水單站裝機功率0.028萬kW。
三、灌區新設計方案
(1)將灌區明渠全部改為管道。為充分利用建壩后的水頭,灌區供水主管直接從壩后預留生態基流管取水(已在壩體預埋鋼管DN600mm,流量為1.42m3/s),降低灌區提水高度(主要為#1總干渠控制灌溉面積3900畝,#3-2總干渠控制灌溉面積2296畝),并將原設計提水泵站取消,在管道上增設管道增壓泵,縮減泵站裝機(#1總干管管道增壓泵電機功率60kW,#3-2總干管管道增壓泵電機功率44kW),裝機較渠道方案減少796kW,年提水動力成本減少約14.4萬元,工程年運行成本也相應降低。
(2)根據長期以來灌區居民的用水習慣、灌區土質、種植結構調整等情況,從節約利用水資源的角度出發,擬采用管道灌溉模式對灌區進行全面規劃調整,經初步統計、復核后按節水灌溉方式(噴灌和滴灌)擬定灌區取水總量為1.02m3/s(與原明渠引水方案總引水流量減少0.4m3/s)。各灌區分片與原設計基本一致,控制灌溉面積略有調整。具體設計優化方案如下:從主壩壩后預留生態基流管引水,增加主管道DN600mm鋼管,管道長度約3200m,增加壩下游左岸灌溉面積1190畝,主管開口接支管,設計引用流量0.12m3/s;#1總干管埋設與原干渠路線基本一致,取水初步估算流量為0.22m3/s,擬采用PE管埋設,在合適的位置增設管道增壓泵,保證水庫在最低水位時能保證灌區用水;#2、#3-1總干管埋設與原干渠路線基本一致,#2干管初步估算取水流量為0.14m3/s,#3-1干管初步估算取水流量為0.26m3/s,擬采用PE管埋設,在最枯季節可完全滿足自流灌溉;#3-2總干管埋設位置與原設計線路進行適當調整,灌溉面積略有減少,#2干管初步估算取水流量為0.28m3/s,但在水庫高水位時可將設置在管道沿線的蓄水池蓄滿進行供水,同時考慮在合適的位置增設管道增壓泵,保證水庫在最低水位時也能滿足灌區用水。
四、結束語
(1)明渠改為管道后灌區可實現以自流灌溉為主、提水灌溉為輔的方式,供水管線布置較為靈活、方便,輸水水量損失也大為降低,節水灌溉效益明顯。同時可在灌區合適位置布置相當容積的高位蓄水池,在水庫高水位時自流蓄滿,滿足灌區用水需求,一定程度上可緩解發電用水與灌溉用水的矛盾,區域水資源利用更為充分。
(2)明渠改為管道后,工程永久占地面積大大減少,降低征占地征用協調難度及補償費用,對生態環境影響減弱。
(3)#1總干管與#3-1總干管的管道增壓泵裝機容量大幅降低,水工建筑物數量相應減少,值守人員減少,建后管理及運行維護成本大大降低。
(4)灌區內的大小牲畜出行不受任何影響,建后日常管理難度降低。
(5)按同等價格進行投資分析比較后,直接工程費用增加426萬元,但工程總投資減少約758萬元,投資效益更為顯著。
參考文獻
[1]機電排灌設計手冊[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2016.
[2]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云南省迪慶州小中甸水利樞紐灌區工程實施方案[R].2016.
[3]水工建筑物[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2016.
[4]水利工程施工[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2016.
[5]機電排灌手冊[M].北京:/C-并,J電力出版社.2015.